赤谷城的轮廓尚未在视野中完全显现,使团的去路便被一片连绵的绿洲阻断。阿古达勒紧缰绳,指向前方炊烟缭绕的村落群,说道:“陈尚书,穿过这片大宛人聚居的绿洲,再行三十里便是乌孙王城外围。然而,近日西域遭遇大旱,这片绿洲的灌溉渠多半已淤塞,恐怕会延误我们的行程。”陈砚举目远眺,只见绿洲边缘的农田干裂如龟甲,几株耐旱的沙棘也显得萎靡不振,田埂上站满了身着短褐的农夫,正对着干涸的水渠唉声叹气。
张骞翻身下马,俯身轻触干裂的土地,眉头紧锁:“此地土壤肥沃,本是西域闻名的粮仓,如今旱情如此严重,恐怕会影响到乌孙的粮草储备。”
话音刚落,一名头戴皮帽、腰束铜带的大宛贵族带着几名侍从匆匆赶来,见到使团的汉军服饰,眼中掠过一丝戒备,用夹杂着胡语的汉话问道:“你们是何人?为何擅闯大宛与乌孙边境的绿洲?”
“吾乃大汉出使乌孙之使团正使陈砚,此乃副使张骞。”陈砚迈步向前,拱手行礼,语气平静如水,“吾等途经此地,目睹农田干旱,百姓愁眉紧锁,不知能否略尽绵薄之力,以解燃眉之急?”
这位大宛贵族名为多鲁,乃这片绿洲的管事。他上下打量着陈砚一行人,目光落在随行的机关车与精良武器之上,又听闻对方乃大汉使团,神色稍缓,但疑虑仍未消散:“大汉使团?如今绿洲水源断绝,连乌孙的水工都束手无策,尔等又能有何良策?”
陈砚微微一笑,指向干裂的农田:“多鲁管事,可否先引吾等查看灌溉渠?墨家机关术虽以守城御敌着称,然在兴修水利、改良农耕方面亦颇有建树。若能修复灌溉渠,不仅能解当下旱情,更能使这片农田亩产倍增。”
多鲁半信半疑,但眼下面临旱情紧急,绿洲的粮食储备仅够支撑一月,若再无水源,恐将引发民乱。他沉吟片刻,终于点头应允:“善!吾带尔等前往主渠一观。然若尔等无力解决,便需即刻离去,不得在此逗留。”
众人随多鲁来到绿洲深处的干涸主灌溉渠,目睹渠底堆积着厚厚的泥沙,仅余几处浅水洼,边缘依稀可见洪水肆虐的痕迹。多鲁无奈叹息:“三个月前的暴雨摧毁了上游堤坝,泥沙阻塞了主渠,加之随后的大旱,雪山融水急剧减少,下游支渠早已干涸。我们动员百姓挖掘半月,仅能疏通表层泥沙,深层的淤积却难以撼动。”
陈砚蹲身仔细查看渠底泥沙层,并用马鞭测量渠壁坡度,心中已勾勒出解决方案。他开启系统面板,调出墨家水利图谱,其中记载的“龙首渠”开凿技术与“翻车”灌溉装置恰能对症下药。“多鲁管事,此难题并非无解。”陈砚站起,语气坚定,“我们只需分三步走:首先,利用机关器械清除渠底深层淤泥;其次,加固渠壁,以防再次坍塌;最后,在主渠上游修建分水闸,引入雪山融水,借助墨家翻车提升水位,确保各支渠均能得到有效灌溉。”
多鲁眼中掠过一抹惊异,显然难以置信陈砚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浩大工程。“大人切勿轻言海口,这些工程若交由普通水工,至少需耗时半年。”他沉声说道。
“三日足矣。”陈砚语气坚定地答道,“但需你动员绿洲百姓协助,提供人力及木材、石材等物资。事成之后,我还会传授你们墨家改良的耕作技艺,确保这片土地年年丰饶。”
多鲁心中一动,若真能在三日内修复灌溉渠,不仅能解当下之急,还能获得大汉的技术支援,对绿洲的长远发展无疑益处良多。他当机立断:“好!我即刻召集所有青壮年,全力配合使团!”
陈砚迅速进行分工部署:“李陵,率领骑兵守护主渠上下游,防止闲杂人等干扰;墨丁,带领工匠改造机关车,制作用于清淤的‘铁犁耙’及提升水位的‘翻车’;张骞,协助多鲁管事筹备物资;阿古达,你熟悉西域的木材与石材分布,带领百姓前往附近山林砍伐原木、开采石块。”众人领命后立即行动。
绿洲的百姓们听闻大汉使团能够修复灌溉渠,纷纷主动前来协助,一时间人声鼎沸,干劲十足。墨丁率领工匠们将两辆机关车改装成清淤器械,在车轴上安装巨大的铁犁耙,通过人力踩踏摇杆,带动铁犁耙在渠底来回翻搅,松动深层的泥沙,再用竹筐装运上岸。
陈砚亲自指导百姓加固渠壁,他命工匠将原木削成木桩,每隔三尺打入渠壁两侧,接着用石块填充缝隙,最后涂抹上混合石灰与糯米浆的特制黏合剂。这种墨家独有的黏合剂防水性能极佳,能够有效防止渠壁渗漏和坍塌。
与此同时,阿古达带领百姓运来大量原木与石材,墨丁等人则开始组装翻车。这种墨家翻车由木槽、滚轮、链条及刮板构成,仅需两人踩踏滚轮,便能将低处的水提升至高处,其效率是普通桔槔的十倍。三架翻车迅速组装完成,分别安装在主渠的三个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