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 第71章 墨家传人加入!随行助解机关

使团沿河西走廊西行至疏勒河畔时,意外遭遇了阻碍。前方一片被风沙半掩的古城遗迹,阻挡了通往乌孙的捷径——若绕路而行,需多耗费五日行程;若穿越遗迹,则能节省时间,还能在遗迹中补充水源。李敢带领两名护卫探查后回报:“遗迹内道路错综复杂,布满疑似墨家机关的陷阱,入口处的石门紧闭,门上刻有墨家‘止戈’符号,贸然闯入恐有危险。”

陈砚闻言,心中生起好奇。墨家机关术虽在中原流传,却未料在西域竟有遗迹留存。他亲自前往遗迹入口查看,只见高达三丈的石门上,刻着扭曲的“止戈”二字,门框两侧布满细密的凹槽,显然是机关触发装置。

墨山仔细审视后,脸色骤然变得凝重:“这是墨家的‘连环锁石阵’,石门内至少布置了三重机关。一旦触发,不仅石门会彻底封闭,还会从凹槽中射出箭雨,极难破解。”技术组的工匠们围绕石门反复探究,试图用撬棍撬动,却发现石门与地基浑然一体,纹丝不动。

墨青尝试破解凹槽中的机关,刚一伸手触碰,便听到石门内传来“咔哒”声,连忙缩回手。一支羽箭瞬间从凹槽中射出,钉在对面的石壁上,箭尾仍在微微颤动。“这机关设计得太过精妙,我们一时难以破解。”墨山无奈地叹息道,“若强行破解,恐怕会触发更多陷阱。”

陈砚正焦虑之际,腰间的青铜残片突然泛起幽幽绿光,系统提示音随即响起:“检测到墨家古机关遗迹,附近有墨家传人气息,距离使团约一里,可尝试联系,其机关造诣或许能破解当前困境。”与此同时,光幕上显现出一个模糊的人影方位,位于遗迹南侧的一处土坡之后。

“墨家传人?”陈砚心中一惊一喜,立刻命李敢带人前往土坡探查。半个时辰后,李敢带回一名青年,只见他身着粗布短衫,背负木箱,约莫二十多岁,面容清瘦,眼神却异常明亮。腰间挂着一枚与陈砚青铜残片相似的黑色令牌,令牌上赫然刻着“墨门”二字。

“在下墨珩,乃墨家楚墨传人,听闻此处有墨家机关遗迹,特来探寻,没想到竟遇大汉使团。”青年对着陈砚拱手行礼,语气谦和却不失自信,“方才听闻诸位正在破解石门机关,不知可否让在下一试?”

陈砚见他令牌与青铜残片气息相通,又得知墨家分支(楚墨擅长机关防御),便点头应允:“墨珩先生若能破解机关,助我使团穿越遗迹,陈某感激不尽。若先生有意,可加入使团,一同前往西域,推广墨家技术。”

墨珩走到石门旁,并未急于动手,而是先仔细观察石门上的“止戈”符号——符号的笔画走势并非随意刻画,而是暗藏机关密码。他又俯身查看石门底部的缝隙,发现缝隙中残留着少量铜屑,随即从背负的木箱中取出一柄特制的铜尺,插入缝隙中轻轻撬动,同时侧耳倾听内部的机关声响。

“这‘连环锁石阵’看似复杂,实则核心在于‘止戈’符号的笔画顺序。”墨珩起身解释道,“墨家机关讲究‘以巧破拙’,石门上的符号共六笔,对应内部六根锁芯,需按‘横、竖、撇、捺、折、点’的顺序触动锁芯,才能打开石门,且不会触发陷阱。”

说罢,他命工匠们取来六根细长的铜杆,分别嵌入门框两侧的六个凹槽中。随后,他站在石门中央,依照笔画顺序逐一发出指令:“第一根铜杆向左推三寸,第二根向上提五寸,第三根斜撇两寸……” 每发出一个指令,石门内便传来一声清脆的“咔哒”声,显然是锁芯归位的声音。

当第六根铜杆按照“点”的指令轻轻按压后,石门突然发出沉闷的“轰隆”声,缓缓向内开启,露出一条宽敞的通道。通道两侧的墙壁上,果然密布着箭囊与机关装置,但因锁芯全部归位,并未触发任何陷阱。“成了!” 使团成员们纷纷欢呼,对墨珩的机关造诣赞叹不已。

穿过遗迹时,墨珩又发现了墙壁上刻着的墨家机关图纸,图纸上详细记载了“流沙防御阵”与“水源储存机关”的构造。他边走边向陈砚讲解:“这‘流沙防御阵’可用于丝路据点的防御,若有敌人闯入,触动机关便能引发流沙,将其困住;‘水源储存机关’则适合西域干旱环境,可收集雨水储存于地下,供据点长期使用。”

陈砚聆听讲解,心中愈发坚定地认为墨珩是难得一见的人才。抵达遗迹另一侧的水源地后,他再次向墨珩发出诚挚邀请:“墨珩先生,西域诸国亟需墨家技术以改善民生、加固防御,使团也正需您这样的机关大师鼎力相助。若您愿意加入,我愿向陛下力荐,让您担任墨家工坊的机关总师,与我们携手将墨家技术发扬光大。”

墨珩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自幼随师父研习楚墨机关术,师父临终前曾谆谆教诲:“墨家技术当造福天下,不可闭门自守。”此次西行,正是为了寻找推广墨家技术的良机。“陈尚书所言,正合我意。”墨珩躬身应允,“我愿加入使团,助您圆满完成出使任务,让墨家技术在西域落地生根。”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