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 第67章 西域出使筹备!筛选随行人员

漠北决战的号角即将吹响,长安城内除了练兵备战的紧张氛围,还有一项关乎大汉与西域关系的重要事务正在推进——汉武帝决定派遣使团出使西域。此举旨在一方面巩固与乌孙、于阗等国的合作,争取更多良马与铁矿石支援抗匈;另一方面推广墨家技术,扩大大汉在西域的影响力,为丝路基建扫清潜在障碍。而此次使团的带队人选,汉武帝毫不犹豫地选定了陈砚——他既熟悉丝路建设,又精通墨家技术,更能与西域诸国顺畅沟通。

接到旨意的当日,陈砚便在墨家工坊召开筹备会议。参会者除了墨尘、墨山等核心工匠,还有来自户部、兵部、西域都护府的官员。陈砚将出使目标清晰列出:“其一,与乌孙敲定铁矿石长期供应协议,确保墨家工坊的精铁来源;其二,在于阗、大宛设立‘技术推广站’,派遣工匠传授灌溉、锻造技艺;其三,协调西域诸国在漠北决战期间派兵驻守丝路据点,防止匈奴袭扰商路。要达成这些目标,随行人员的筛选至关重要,需兼顾技术、外交、安保三大能力。”

会议结束后,筛选工作随即启动。陈砚将随行人员划分为“技术组”、“外交组”和“安保组”三个小组,并为每组设定了明确的选拔标准:技术组需精通墨家工艺,能够解决灌溉、锻造中的实际问题;外交组需熟悉西域的风土人情,擅长谈判与沟通;安保组则需具备高强武艺,并拥有西域行军经验,以应对沿途可能出现的危险。

技术组的筛选工作率先展开,报名者主要为墨家工坊的工匠及大司农府的农技人员。墨山负责初试环节,通过实操考核来筛选候选人——他要求工匠们现场组装简化版的水力灌溉机,以测试其对技术的熟练程度;同时让农技人员根据西域的气候条件,制定耐旱粟种的种植方案。经过两日的严格考核,最终有二十名工匠和五名农技人员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复试阶段。

复试由陈砚亲自主持,考核内容更加贴近西域的实际需求。他展示了乌孙炼铁炉的图纸,要求工匠们指出其中的缺陷并提出改良方案;同时模拟于阗的干旱环境,让农技人员计算滴灌设备的最佳铺设密度。工匠墨青在改良炼铁炉方案中,提出采用“蜂窝状炉壁”以提升燃烧效率,并依据乌金的特性调整了鼓风装置。

这一方案得到了陈砚的高度认可:“墨青对技术的灵活运用,正是西域所急需的,可胜任技术组副组长一职。”最终,十名工匠与三名农技人员成功入选技术组,他们将携带灌溉设备零件、粟种样品及锻造工具一同前往。

外交组的选拔过程极为严格。户部推荐的官员必须精通贸易与税收,兵部官员需熟悉西域的军事布局,而西域都护府的官员则需具备丰富的外交经验。筛选地点设在未央宫的偏殿,由太子刘据与御史大夫共同主持考核。

考核分为“礼仪测试”与“模拟谈判”两部分:礼仪测试旨在考察对西域各国习俗的掌握,例如乌孙的待客礼仪和于阗的宗教禁忌;模拟谈判则设定具体场景,如“如何说服于阗国王降低玉石贸易关税”及“如何应对乌孙提出的技术交换条件”。

来自西域都护府的张谦在模拟谈判中表现尤为出色。面对“乌孙要求用铁矿石换取墨家锻造技术”的场景,他既坚守核心技术不轻易妥协,又提出折中方案:“可传授基础锻造工艺,保留百炼技术的核心环节,同时承诺协助乌孙建设两座炼铁炉,确保铁矿石供应的稳定性。”

这一方案既维护了大汉的利益,又兼顾了乌孙的需求,赢得了太子与御史大夫的一致认可。最终,张谦与四名经验丰富的官员成功入选外交组。他们还需在出发前加紧学习墨家技术知识,以便更好地与西域诸国沟通技术合作事宜。

安保组的选拔过程充满了紧张激烈的氛围。报名者大多来自卫青、霍去病麾下的精锐骑兵和羽林卫,由霍去病的副将赵破奴亲自负责考核。考核内容分为“武艺比拼”和“战术推演”两大环节:武艺比拼采用一对一的对决方式,全面考察候选人的刀术和箭术水平;战术推演则通过模拟“遭遇匈奴小队袭扰”、“应对西域部落冲突”等实战场景,检验候选人的应变和指挥能力。

羽林卫校尉李敢在选拔中表现尤为出色。在武艺比拼环节,他手持长枪,仅用三回合便迅速击败对手;在战术推演环节,面对“匈奴袭扰商队”的复杂情景,他提出了“分兵包抄”的精妙策略,不仅有效保护了商队安全,还能有效牵制匈奴兵力,同时还巧妙利用丝路据点的烽火系统请求援军。

赵破奴对其表现赞不绝口,评价道:“李敢不仅勇猛果敢,且谋略过人,熟悉西域地形,完全胜任安保组组长一职,统领二十名护卫。”最终,二十名骑兵和五名羽林卫成功入选安保组,他们将携带精良的百炼剑与连弩,负责保障使团沿途的安全。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