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 第41章 入宫任职!少府器械丞的新挑战

雁门的秋风刚刚卷起麦田的金色波澜,汉武帝的传旨钦差便带着明黄色的诏书,抵达了墨家工坊。陈砚跪地接旨,指尖触碰到诏书冰凉的绫缎,耳边传来钦差洪亮的宣读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陈砚推广墨家技术有功,炼铁铸械、固边御敌皆有建树,特召入宫,任少府器械丞,总领宫廷器械研发及全国工坊技术统筹,即刻赴任,不得有误。钦此。”

起身谢恩之际,陈砚心中既感意外,又觉释然。自从高炉炼铁取得成功,钢制器械在前线大显神威,汉武帝对墨家技术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此次被调任少府,显然意在期望他将技术推广从地方层面扩展至全国范围,纳入朝廷的统一管理体系。墨尘站在一旁,眼中流露出欣慰之情:“大人此去长安,定能使墨家技术惠及更多百姓。然而,工坊的后续研发,仍需大人多加费心。”陈砚点头应允,将工坊事务悉数托付给墨尘,并叮嘱他优先推进《墨家工巧录》中“高炉炼铁进阶工艺”的实际应用。随后,他带领两名亲信工匠,随钦差一同赶赴长安。

抵达长安当日,陈砚便前往少府报到。少府作为掌管皇室财政与宫廷手工业的机构,其下属的器械署负责全国器械的研发与生产。而“器械丞”一职,相当于现代的技术总监,上对少府卿负责,下管辖数十名工匠及各地工坊的技术对接工作。少府卿李延年亲自接待了他,并引领其参观器械署:“陈丞可知,如今陛下对器械研发极为重视,前线亟需补充钢制连弩与投石机,宫廷仪仗亦需改良礼乐器械,甚至河东盐场也需墨家机关协助提升提盐效率——这些重任,如今皆落在器械署肩上。”

踏入器械署的工坊,陈砚立刻察觉到问题所在:工匠们分散在不同区域作业,有的锻造箭头,有的打磨齿轮,却缺乏统一的图纸与标准。墙角堆放着数十件残次品,有的箭簇尺寸偏差过大,有的齿轮齿牙歪斜——显然是由于缺乏标准化生产流程所致。“为何会有如此多残次品?”陈砚拿起一件残次齿轮问道。负责锻造的工匠苦笑道:“各地送来的铁矿纯度不一,锻造时全凭经验把控火候,再加上没有统一的模具,自然难以保证精度。”

次日清晨,陈砚首次以器械丞的身份主持器械署会议。他将《墨家工巧录》中“零件标准化”的内容整理成文书,分发给众工匠:“从今日起,所有器械零件必须按此标准生产——箭簇长度统一为三寸,误差不得超过半分;齿轮齿距严格按‘一分三厘’打造,每批零件需抽样检测,不合格者一律重造。”话音刚落,一位年长的工匠随即提出质疑:“陈丞,各地工坊的工匠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统一标准恐难推行,若因此延误了前线的器械补给,责任由谁承担?”

陈砚对此早有准备,取出“全国基建地图”(系统奖励功能),地图上详细标注了各地工坊的工匠数量、技术水平及资源储备情况:“我已规划‘技术巡检’制度,每月派遣墨家工匠前往各地工坊,指导标准化生产;同时在长安设立‘工匠学堂’,分批培训各地工匠,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至于前线补给,可优先保障雁门、朔方两地,利用标准化零件加快组装速度,反而能提升整体效率。”众人听罢,纷纷点头认可,先前的质疑声也随之消散。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拉开序幕。入职第三天,河东盐场传来紧急消息:当地尝试运用墨家水力机关进行提盐作业,但由于机关与盐场的卤水不相容,导致齿轮锈蚀,提盐效率反而大幅下降。陈砚迅速带领两名精通水力机关的工匠,火速赶往河东盐场。到达现场后,他发现盐场的水力机关直接使用了普通钢制齿轮,而卤水含盐量极高,腐蚀性极强,普通钢铁根本无法抵御。

“必须改良齿轮材质。” 陈砚随即启动“历史锚点雷达”,搜索与“耐腐蚀材料”相关的墨家技术。雷达迅速显示出结果,《墨家工巧录》残页中记载了一种“青铜镀铬工艺”——通过在青铜齿轮表面镀铬,能够显着增强其耐腐蚀性。他立刻组织工匠按照该工艺进行操作:首先将青铜齿轮打磨至光滑,然后将铬矿石与焦炭按1:2的比例混合,放入高炉中加热至1200℃,生成铬液,最后将齿轮浸入铬液中,冷却后在表面形成一层银白色的铬层。

改良后的齿轮安装完毕后,提盐机关的运转变得异常顺畅,效率较之前提升了三成。盐场官员感激不已,赞叹道:“陈丞此次鼎力相助,不仅解决了提盐的难题,更让我们领略到了墨家技术的精妙!”然而,陈砚心中明白,这不过是众多挑战中的一环。近日,宫廷仪仗署不断催促改良后的编钟,要求采用墨家机关来精确控制音准;陇西工坊上报铁矿储备告急,急需协调户部调配资源;甚至连太医院也前来咨询,探讨能否借助墨家机关改良煎药器具,以提升药效。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