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麻荒梦 第91章 民工泪

初冬的风裹着砂砾,如同无数细小的针,狠狠刺向东窑沟的每一处角落。古道上,青砖早已褪去往日的光泽,变得黯淡粗糙,每块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古巷蜿蜒曲折,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斑驳陶片墙,是历史留下的独特印记,那些破碎的陶片,是被时光碾碎的记忆,零零散散镶嵌成墙。坚硬的黄土路,也布满了深浅不一的裂痕,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沧桑。

早在汉代,这里就因建窑制陶而逐渐形成村落,千年时光流转,曾经的制陶盛景成了永恒的记忆。曾经是家家烟囱,户户窑火,运送陶器的骡马队伍一眼望不到头,清脆的马蹄声和车夫的吆喝声,日夜回荡在这片土地上。运输车辆川流不息,将这里的陶器运往四面八方,也让这里因制陶而声名远扬,繁盛一时。

马志远和村里的几个民工,背着简单行囊,徒步跋涉 60 多里路程,终于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眼前的景象,与他们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到处是黄土、石头和破损陶器随意堆砌而成的房屋、院墙和台阶,那些歪歪扭扭的土房,在寒风中摇摇欲坠,随时会被吹倒。看着这些,他们不难想象这里曾经的繁华,也好奇那些埋藏在岁月深处的传奇故事,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

村里散落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那些雕梁画栋虽然历经风雨,仍依稀可见当年的精美。古陶窑遗址、遗迹遍布各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革新,曾经热闹非凡的陶窑逐渐走向衰落。如今,多数古窑只剩下残垣断壁,荒草没膝,在风中摇曳,是在为逝去的辉煌哀悼。这些废弃的古窑,如今成了开渠民工的栖身之所。

村中部那处坐北朝南的民居大院,在一片破败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正面五间大瓦房,虽然古风犹存,但房檐上的瓦片已有不少残缺,墙壁上也爬满裂痕。院子东南开着的街门,门楼高大,也难掩岁月的痕迹,门楼上的雕刻早已模糊不清。这里,是引乌大渠工程黄唐民兵连的连部,此刻正灯火通明,忙碌异常。

此次抽调的民工按照民兵编制进行管理,黄唐和西三旗公社合为一个营,营部设在蛮子营;黄唐公社单独为一个连,就驻扎在东窑沟;合庄、麻荒地和大辛庄组成一个排,排长是麻荒地的马东仁。民兵连的工地,位于乌龙河对岸的山坡上。乌龙河,这条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丰沛的河水,滋养着下游的辽阔土地,让那里的庄稼茁壮成长,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它的河水,浇灌着土地,也润泽着人们的心田,赋予男人强健的体魄,让姑娘们的容颜更加娇艳动人。然而,如今下游的大量民工来到这里修渠筑坝,不曾想到,这个举动将会分流乌龙河的水源,破坏下游原本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而他们对此浑然不知。

沉沉黑夜,一张巨大的黑幕笼罩着大地,星星在黑幕上闪烁?突然,几处灯光如同一把把利剑,刺破黑暗,唤醒沉睡中的村庄和民工们。马志远从睡梦中惊醒,睁开惺忪睡眼,无奈地坐起身来,穿上满是补丁的衣服,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出街门。此时,月亮在天边半隐着脸,如同一个羞怯的少女,静静地舔着嘴唇,娇憨地沉睡着,谁也不忍心去惊醒她的美梦。

一瞬间,村庄里的灯光纷纷亮起,昏暗的光线在空气中杂乱交错,形成一片片模糊的光影。微风吹过,椿树的叶子纷纷飘落,在空中飘舞着,如同一只只黄色的蝴蝶。这些叶子在黑暗中打着旋儿,最终落在冰冷的地上,无人问津。马志远拿着破旧的饭盒,借着微弱的月光和灯光,小心翼翼朝着食堂走去。他的脑海中,不禁回想起《半夜鸡叫》那个电影,心中满是苦涩。不知从何处,传来有人唱起忆苦思甜的歌声:“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千头万绪涌上我心头,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胸……” 这歌声在寂静的夜里回荡,让马志远的心里更加不是滋味。

到了食堂,灯光下挤满打饭的民工,大家推推搡搡,想早点打到饭。不一会儿,拿到饭的民工匆匆散去。马志远好不容易打到饭,等拿回去时,饭菜早已凉透。他无奈地倒点热水,就着热水赶紧把饭吃了,就急忙朝着工地走去。

街上行人渐渐多起来,吃过早饭的民工们,纷纷朝着工地走去。马志远随着人群,走出村庄,来到乌龙河边。远处的工地在夜色中暗淡无光,朦胧中若隐若现,是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他抬脚向前,走在桥上,桥下的河水湍急地流淌着,无情地奔向前方,一去不返。看着这河水,马志远心里隐藏的丝丝愁闷,瞬间变成淡淡忧伤。他不禁感慨,人生如同这河水,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长河中,不断流失,不知何处才是尽头。

到了工地,马志远回头遥看村庄,只见灯光渐渐熄灭,东方的天空露出鱼肚白,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排长马东仁开始给大家安排任务,他大声说:“每人每天必须挖 2 方土,谁也不许偷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