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长生武道从飞镖开始 第313章 龙兴之地

数日航程,风浪渐平。铅灰色的厚重海云被远远抛在身后,天空呈现出一种南方特有的、澄澈而湿润的蔚蓝。当海陆川的船队绕过最后一片犬牙交错的暗礁群,前方豁然开朗。

浑浊与清澈交融的江水,以一种磅礴而沉默的力量,从辽阔陆地的深处奔涌而出,横亘于碧海之上,形成一道巨大的、不断变幻着黄绿界限的分野。这便是南汉国的母亲河——珠江。它裹挟着上游万里的泥沙与生命,在入海口处铺展成一片浩渺无垠、水网如织的冲击平原。

“镇海”号的了望台上,旗兵用力挥舞着代表身份与来意的旗帜。下方,一座依江临海而建的巨大城池,如同蛰伏的巨兽,缓缓显露出它斑驳而雄浑的轮廓。城墙高耸,饱经海风盐雾侵蚀的墙砖呈现出灰黑与苔绿的驳杂色调。无数大大小小的帆樯如同密集的芦苇丛,簇拥在城墙外的水面上,桅杆林立,船帆如云,将宽阔的江面挤得满满当当。码头上人声鼎沸,号子声、叫卖声、车轮碾过木板的吱呀声、铁链绞盘的哗啦声……混合着江风送来的鱼腥、货物、汗水和炊烟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便是静海军治下,扼守珠江咽喉的京畿门户——宝安县。

“到了。”林自强站在舰艏,玄色披风被强劲的江风拉扯得笔直,猎猎作响。他目光沉凝地扫视着这座喧嚣而充满活力的巨大水陆码头,眼中没有丝毫初到繁华之地的轻松,反而像一块投入深潭的礁石,更加沉静。这里,是通往南汉权力核心的最后一道水上门户。

“将军,自此地起,便是京畿道了。”军师沈砚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宝安锁钥,江海交汇,商旅辐辏,兵家必争。顺此大江而上千余里,便是虎门分岔口。”

林自强的视线仿佛穿透了眼前喧嚣的码头和桅杆的森林,沿着那浑黄奔涌的江流,溯流而上。千余里水路,在脑海中化作一条蜿蜒的、充满未知与可能的巨龙。虎门分岔口,那是决定航向命运的节点。

“向东,是东江。”沈砚的声音低沉,如同在展开一幅无形的战略舆图,“可通祯州、遁州、雄州,此三州,乃我海陆川军镇屏障,亦是将军根基之地。”他话锋微转,手指下意识地指向西北,“向西,则直抵兴王府!国都所在,天子脚下,亦是此次大比风云际会之地。再向西万余里……”他的声音陡然带上金石般的冷硬,“便是象州!西北抗楚前线,烽烟未熄,白骨成丘!”

林自强默然,目光投向宝安县城对岸,那沿曲折海岸线向西延伸的模糊陆地轮廓。海风似乎带来了一丝古老而沉重的气息。

“那里,”沈砚的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对王朝源流的敬畏与洞察,“是封州。南汉龙兴之地。”

“封州……”林自强咀嚼着这两个字,目光深邃。这段历史,每一个南汉将官都了然于心。中央帝朝崩塌,群雄逐鹿。高祖刘隐,起家于封州刺史,后得静海军节度使、越王之位,于乱世中聚拢岭南豪杰,扎下根基。其子刘岩,承父遗烈,审时度势,在帝朝余烬彻底熄灭之时,于兴王府黄袍加身,开国建制,定鼎南汉!如今在位的,正是这位开国雄主的继承者,二世皇帝。

龙兴之地对岸的宝安,此刻更显出一种微妙而厚重的气息。这里的水流,似乎都浸染着王朝初创时的铁血与沧桑。

船队在引水小舟的指引下,缓缓靠向一处专供军船停泊的码头。还未等跳板完全搭稳,码头上已有一队身着静海军制式皮甲、腰挎横刀的军士快步迎来。为首一人,约莫四十许年纪,面皮白净,留着精心修剪的短须,一身青色武官常服,浆洗得笔挺,腰间玉带扣锃亮。他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近乎程式化的热情笑容,远远便拱手高声道:“前方可是海陆川军镇守使林将军座船?下官宝安县水师营副尉,孙德海,奉上峰之命,特在此迎候林将军及海陆川诸位将士!”

林自强踏上坚实的码头木板,玄甲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他身后的亲兵与核心将校按刀肃立,一股刚从血与火中淬炼出的、尚未完全收敛的杀伐之气,与码头喧闹的市井气息格格不入。

“孙副尉。”林自强抱拳回礼,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有劳。”

孙德海脸上的笑容更盛,目光却飞快地在林自强身后的船队上扫过,尤其在看到那几艘用粗大铁链串在一起、船体上布满新鲜修补痕迹和未曾洗净的暗红污渍的海盗船时,瞳孔不易察觉地微微一缩。他旋即恢复如常,侧身引路:“将军一路劳顿,辛苦了!驿馆早已备好,请随下官移步。这船队及一应缴获……将军放心,自有我水师营兄弟妥善看管安置,绝无闪失!”

他话语殷勤,姿态放得极低,但那份“妥善看管安置”的承诺,却隐隐透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接管意味。在这京畿门户之地,静海军的地盘上,即便是战功赫赫的边镇军使,其缴获的物资船队,也需按规矩由地方水师“代管”。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