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明书记“一年之期”的军令状像一道紧箍咒,牢牢套在了林杰头上。
二期资金算是看到了曙光,但“医防融合”这块硬骨头,比想象中更难啃。
委里内部的阻力开始显现,尤其是涉及到未来可能调整的利益格局,各种消极应对、阳奉阴违的情况多了起来。
林杰召集核心团队开会,商讨“医防融合”的突破思路。
会上,一个负责信息化的处长抱怨道:“各家医院都把数据当成命根子,说什么患者隐私、数据安全,其实就是不想把家底亮出来。连省医,咱们林主任自己的大本营,这次都推三阻四,说要等统一部署。”
紧接着,另一位分管疾控的副主任接过话:“疾控这边也难,”“觉得我们是去抢饭碗的,担心以后被边缘化。基层疾控人员待遇本来就低,积极性不高。”
王鑫气得直拍桌子:“这都什么时候了!秦书记等着看成果,他们还在这里打自己的小算盘!”
林杰一直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划着。
他知道,光靠行政命令压下去,即使一时奏效,也会留下隐患,无法持久。
林杰终于开口,打断了众人的抱怨。“光我们在这里关起门来吵没用。得让决策层,让那些手握资金和政策的领导,真正理解‘医防融合’不是我们卫健委没事找事,而是势在必行,是花小钱省大钱、惠及长远民生的事情。”
“怎么让他们理解?再去汇报一次PPT?”王鑫问。
“这次,不止PPT。”林杰说,“我们要带他们看和听。”
几天后,一场特殊的“医防融合”专题研讨会在省政府常务会议室召开。
与会者除了相关省领导、厅局负责人,还多了几位“特殊”的列席代表。
会议开始,林杰没有直接讲方案,而是先播放了一段精心制作的短片。
画面里,是基层疾控人员冒着严寒酷暑进行流调、采样的真实记录;
是社区医生拿着纸质档案,艰难地管理着数百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日常;
是医院门诊里人满为患,医生疲于应付常见病、多发病的场景。
画面朴实,却充满力量。
短片结束,林杰走到台前,语气沉痛的说:“各位领导,刚才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医疗卫生体系‘防’与‘治’脱节的缩影。疾控的预警难以直接转化为医院的精准干预,医院的大量诊疗数据无法有效反馈指导社区的预防。这种割裂,导致我们像救火队,哪里起火扑哪里,疲于奔命,成本高昂,效果却事倍功半。”
他切换PPT,展示了基于前期试点数据的分析:“如果我们能打通‘医’和‘防’,比如,将医院诊断的高血压患者信息,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无缝对接到社区健康管理系统,由社区医生进行持续的随访、用药指导和生活方式干预,会发生什么?”
他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在我们初步试点的一个街道,通过这种模式,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提升了百分之二十,脑卒中、心梗等严重并发症的住院率下降了百分之十五。仅仅这一个街道,一年预估能为医保节约资金超过百万元,这还不算患者家庭因避免大病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精神负担。”
数据直观,冲击力强。
几位领导开始低声交换意见。
这时,林杰示意工作人员:“下面,我们请几位来自一线的同志,谈谈他们的感受。”
首先发言的是一位来自偏远县疾控中心的中年科长,他皮肤黝黑,手指粗糙,说话带着浓重的口音,有些紧张,但眼神恳切:“领导们好,我是柳河县疾控的老赵。我们那地方,山多,人散。以前发现个传染病苗头,等我们把信息层层报上去,再等上面指示下来,黄花菜都凉了。要是医院的诊断信息能早点跟我们联通,我们就能更快地找到密切接触者,划定风险区域,说不定就能把疫情捂在最小的范围里。我们不怕跑断腿,就怕信息不通,白跑啊!”
他的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基层最真实的困境和渴望。
接着是一位戴着老花镜、头发花白的社区全科医生王阿姨,她拿着一个厚厚的、边角都磨破了的随访本:“我管着社区里三百多个慢病老人。很多老人记性不好,吃药不规范,血压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等难受得不行了再去大医院,往往就是大病了。要是能早点知道他们在医院看了啥病,用了啥药,我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去提醒、去帮忙。现在全靠这本子和两条腿,太难了……”
她说着,声音有些哽咽。会场一片寂静。
最后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由女儿推着进来的。老人中风偏瘫,说话不太利索,女儿代他发言,声音带着哭腔:“我爸就是高血压没管好,突然就中风了。现在这样,他自己受罪,我们全家也跟着拖垮了。要是……要是早有人能经常提醒他吃药,管着他少吃盐, 也许就不会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