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医路青云之权力巅峰 第364章 二期资金的博弈

周一上午,省政府常务会议室,召开常委会。

今天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审议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二期建设项目及资金安排。

林杰作为项目负责人列席,坐在靠后的位置。

分管财政的刘副省长率先发言,他面前摊开着厚厚的财政简报,语气沉重的说:“……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低于预期,刚性支出压力持续加大,特别是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缺口依然很大。在这个背景下,任何新增的重大财政支出,都必须慎之又慎。”

他扶了扶眼镜,目光扫过与会人员,最后落在面前的二期项目建议书上:“公卫体系二期,初步匡算总投资一百二十亿元,这已经不是小数目了。一期投入百亿,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二期是否还有必要投入如此巨资?其‘性价比’究竟如何?我们需要更审慎的评估。毕竟,财政的钱是有限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他话音刚落,发改委主任立刻接上,语气更加直接:“刘省长说得非常到位。我们发改委前期也组织过专家论证,有部分专家提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否可以考虑小步快跑的模式?比如将二期拆解,分步实施,减轻当期财政压力。也有专家质疑,如此大规模投入建设硬件设施,其后期维护运营成本是否可控?会不会成为一个长期的‘吞金兽’?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他看向林杰,语气带着所谓的客观:“林杰同志可能更多从专业角度考虑,但我们作为综合部门,必须统筹平衡。现在全省等待资金的重点项目排着长队,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都嗷嗷待哺。把一百二十亿集中投在一个项目上,机会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这两位实权派领导定下基调,会场内立刻响起一片低声议论。

几位分管交通、水利的副省长和部门负责人虽然没有直接发言,但表情都说明他们认同这个观点——钱就这么多,你卫生口拿多了,其他口子就少了。

压力如同实质般压向林杰。

秦志明书记坐在主位,面色平静地喝着茶,没有打断讨论,似乎在等待什么。

这时,林杰站起身,他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将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各位领导每人一份,然后跟大家汇报:

“刘省长,各位领导,这是我们就二期项目做的补充论证报告,重点回应了刚才提到的资金效益和可持续性问题。”

他走到会议室前方的投影幕布旁,操作电脑,调出了PPT。

“首先,关于二期投入的必要性。”林杰切换着图表,“一期我们主要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搭建了主干网络和核心节点。但‘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比如,基层检测能力覆盖仍有盲区,部分设备需要升级换代以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更重要的是,数据互通和业务协同的‘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制约了整体效能的发挥。二期投入,正是为了补齐这些短板,实现从‘建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

他展示了一张详细的资金流向图:“关于一百二十亿的资金构成,请各位领导看这里。其中超过百分之七十是用于设备采购更新、信息化系统升级和人才技术培训,这些都是形成有效资产的硬投入。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用于土建和配套设施。我们最大限度地压缩了非生产性支出。”

接着,他重点回应“性价比”和“可持续性”。

“关于效益,我们引入了第三方智库,进行了更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屏幕上出现复杂的模型和数据,“除了直接的健康效益,如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外,我们重点测算了对经济社会运行的间接贡献。”

他放大了几个关键数据:“模型显示,一个高效运转的公卫体系,通过避免因大规模疫情导致的封控、停工停产,其带来的经济价值将是投入的数十倍甚至更多。这还没有计算因健康水平提升带来的劳动力质量改善和潜在经济增长。上次座谈会医保局提到的数据,只是冰山一角。”

“至于后期运营成本,我们设计了‘平战结合’的运营模式。在非应急时期,这些设施和人员将深度融入日常医疗、疾控服务,通过提供公共检测、科研合作、技术培训等服务产生收入,实现部分自我造血,最大限度降低对财政的长期依赖。详细的运营方案在报告附录里有详细说明。”

他的论述条理清晰,数据详实,直指对方质疑的核心。

发改委主任皱了皱眉,翻看着报告,还想说什么:“模型毕竟是模型,实际效果……”

“主任,”林杰适时打断,语气依然恭敬,“模型是基于历史和现实数据构建的。一期在青林县等地的实践,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证依据。我们不能因为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就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公共卫生投资,本质是‘防患于未然’,其最大的效益,恰恰体现在无事发生上。这个价值,很难用简单的当期经济指标来衡量,但绝不能忽视。”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