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源”行动的指令如同投入静默深潭的巨石,在团队内部激起严密而高效的涟漪。每个人都清楚,这不再是一场针对具体罪行的追索,而是直指思想污染源头的斩首行动。风暴将至,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紧绷。
(一) 证据链:铁幕落下
张帅帅和沈舟带领的技术团队,对李明远与“深渊回忆”组织的关联证据进行了最后的梳理与加固。他们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证据矩阵:
资金流水:清晰展示了从李明远控制的海外“远景教育基金会”流向“深渊回忆”数个壳公司的资金路径,金额巨大,备注明确指向“历史数据优化服务”和“认知框架研究资助”。
通信记录:虽然对方使用了高度加密的通讯工具,但通过流量分析、时间戳交叉比对以及偶尔捕获的未完全加密的元数据,足以勾勒出李明远化名“普罗米修斯”与“深渊回忆”核心成员“考古学家”长期、密切的联络图谱。通信频率在李明远关键论文发表前,以及需要“特定历史资料”支撑其理论时,会显着升高。
学术造假铁证:对比“记忆锚点”存档的原始文献与李明远论文中引用的“史料”,发现了大量关键的、系统性的篡改。这些篡改并非无的放矢,全都服务于其“精英决策优越论”和“有限民主必要论”的核心论点。例如,他将一次历史上因少数人专断决策导致的大饥荒数据篡改,扭曲描述为“在资源极度匮乏下不得已的、有效集中资源的范例”。
证词闭环:魏超通过特殊渠道,联系到了一位曾受雇于“深渊回忆”、因内部倾轧而脱离的初级分析师。此人提供了关键证词,描述了李明远如何向他们提供“学术指导”,要求他们“挖掘”或“制造”能够支撑其理论的“历史证据”,并详细说明了操作流程和报酬方式。
这份厚达数百页的证据报告,被林奉超和付书云精心封装,分别以实名举报信的形式,递交给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术纪律委员会、以及国家安全相关的监管机构。同时,一份面向公众的、经过脱敏和精炼的版本,也准备就绪,由梁露团队掌控的媒体渠道待命发布。
(二) 象牙塔内的最后狂欢
与此同时,李明远似乎并未察觉到危险的临近,或者他自信于自己的地位和编织的保护网。他在“未来治理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未来治理国际研讨会”,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科技巨头代表。会场气氛热烈,李明远身着定制西装,侃侃而谈,其“数据驱动、精英主导、算法优化”的治理模型赢得了台下不少掌声和追捧。
他在演讲中,甚至不点名地批评了“某些固守传统叙事、阻碍社会进化”的力量,将其称为“认知领域的惰性气体”。台下他的支持者们发出会心的笑声。那一刻,他仿佛站在了知识与权力的交汇点,意气风发,全然不知脚下基石已然松动。
(三) 风暴眼:发布与反击
就在研讨会进行到高潮时,梁露团队协调的数家权威媒体和知名学术打假平台,同时发布了关于李明远学术造假、勾结暗网组织、系统性传播扭曲思想的深度调查报告。
报告的标题直接而有力:《学术之耻:解密李明远与“深渊回忆”的合谋》。报告以翔实的证据、清晰的逻辑链,剥丝抽茧般揭露了这位知名学者光鲜外表下的真实面目。
舆论瞬间引爆。
学术界一片哗然,许多原本对李明远理论持观望态度的学者感到被愚弄,纷纷发文谴责。
教育界震动,多家与李明远有合作的机构紧急宣布切割。
网络上,公众的愤怒被点燃,#李明远学术诈骗#、#精英画皮下的蛆虫#等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首。之前那些被其理论迷惑的年轻人,尤其感到背叛和愤怒。
李明远团队的反应堪称迅猛但混乱。他们先是试图否认,声称这是“竞争对手的恶意诋毁”和“对学术创新的打压”。但当证据被逐一甩出,且官方机构宣布“已受理举报,并成立专门调查组”后,他们的策略转向了混淆视听的悲情牌。
他们操控的水军和部分被蒙蔽的学者,开始散布“阴谋论”,将李明远塑造成“因挑战权威而被迫害的先锋”,试图激发公众对“弱者”的同情。他们甚至试图将火引向鲍玉佳和团队,暗示这次曝光是源于“银行大厅事件”的私人恩怨和意识形态报复。
“他们在垂死挣扎,”曹荣荣冷静地分析着网络舆情,“试图把水搅浑,把一场关于真理和欺诈的争论,扭曲成派系斗争。”
(四) 银行的回响:集体记忆的审判
在这个关键时刻,梁露做出一个决定性的安排。她邀请老赵的女儿(化名赵静)和几位当年银行大厅事件的亲历者(包括一位当时在场、用手机记录下部分片段的普通市民),参加一档高收视率的网络直播访谈节目。
节目中,赵静没有哭诉,只是平静地讲述父亲去世后,母亲如何一病不起,家庭如何陷入困境。她展示了一张老赵穿着保安制服、笑容腼腆的照片:“我爸爸没读过多少书,但他常说,这份工作让他觉得是在守护一个地方的规矩和平安。他相信规矩。”
那位市民则回忆了当时的场景:“我录下那段视频,是因为我觉得太欺负人了。那个年轻人(危暐)的样子,我到现在都记得,好像整个世界都该绕着他转。如果当时没有人站出来,如果规矩在那天就那么算了,我会觉得……这个地方,没那么安全了。”
当主持人问及对李明远试图解构此事的看法时,赵静沉默了片刻,然后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镜头:“李教授的那些理论,我听不太懂。但我只知道,我爸爸死了,打人的人受到了惩罚,这是天经地义。如果有人想告诉我,这件事还有什么‘复杂性’,还有什么‘其他角度’,那我只能说,失去亲人的痛苦,没有任何‘角度’可以化解。”
这些朴素而真实的讲述,与李明远那些精巧却空洞的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直播弹幕上充满了对赵静的支持和对李明远的谴责。集体记忆在这一刻,展现了其超越理论辩驳的强大力量——它根植于具体的人的痛苦与尊严,无法被任何“理性”的解构所消弭。
(五) 树倒猢狲散与暗流的转向
官方调查组的介入,成为了压垮李明远的最后一根稻草。“未来治理研究中心”被查封,其学术职务被暂停,合作项目纷纷终止。之前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学者和拥趸,顷刻间作鸟兽散,急于撇清关系。那场原本风光无限的“未来治理国际研讨会”,成了了一场巨大的讽刺,与会者纷纷感到蒙羞。
李明远本人则在试图离境时被限制出境,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他脸色灰败,一言不发,昔日的儒雅与自信荡然无存。
然而,就在团队以为“净源”行动大获成功之际,沈舟监测到了异常。
“深渊回忆”组织在李明远这枚棋子暴露后,迅速切断了所有与之相关的联系,其活动并未停止,反而变得更加隐秘和分散。同时,他们捕获到一些新的信号,表明有新的、更隐蔽的资金源,开始通过更复杂的渠道,向一些分散的、小型的“思想实验室”和独立媒体注资。这些机构的研究方向更加细化,不再追求构建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专注于在某些特定领域(如人工智能伦理、生物科技政策、气候变化应对)植入类似的“精英主导”、“效率优先”的叙事。
“他们放弃了旗舰,化整为零,变成了游击舰队。”张帅帅看着新的数据流向图,面色凝重,“李明远倒了,但他代表的思想病毒,已经扩散,并且正在寻找新的宿主和变异方向。”
魏超也从国际渠道获得印证:与“深渊回忆”关联的国际资本,似乎正在将资源向东南亚和欧洲的一些新兴智库和政策研究机构转移。
(六) 未尽的战争
在团队的内部总结会上,成功扳倒李明远的喜悦很快被更深的忧虑所取代。
“我们打赢了一场战役,”陶成文环视着略显疲惫但眼神依旧坚定的同伴们,“但战争远未结束。对手变得更加狡猾,战线变得更加模糊。思想领域的斗争,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一场此消彼长的拉锯战。”
鲍玉佳接口道:“李明远虽然倒了,但他散播的那些经过包装的‘毒种’,依然潜伏在网络的角落,潜伏在一些年轻人的头脑里。我们的‘新芽’计划,任务更重了。”
曹荣荣点头:“我们需要更系统、更前沿地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不能总是被动防御。要在科技、伦理、未来学等各个领域,发出更有吸引力、更有说服力的声音。”
马强默默地展示了他的新画:一棵被砍倒的大树,树桩上布满年轮,但在泥土之下,无数细小的、颜色各异的菌丝网络,正以更隐蔽的方式向四周蔓延。
窗外,夜色深沉。扳倒一个李明远,不过是撕开了巨大黑幕的一角。团队知道,净化思想源头的战斗,刚刚进入更复杂、更艰巨的新阶段。第七百五十七章,以一场针对核心目标的成功狙击告终,但胜利的曙光下,是更加广阔和晦暗的战场。记忆与遗忘、真实与虚构、光明与黑暗的角力,将在更微观、更分散的层面持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