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基因暗码:血色螺旋 第756章 记忆的免疫反应

危暐在IcU濒死的消息,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涟漪扩散至意想不到的角落。团队内部刚经历了一场关于“直面罪恶终局”的价值辩论,外部,一股针对“记忆锚点”计划的、更精密的逆流已然形成。这一次,对手不再试图抹去记忆,而是试图让记忆本身“失效”。

(一) “理性”的解构:银行大厅的N种“真相”

李明远所在的“未来治理研究中心”,在其资助的线上期刊《前瞻视野》上,发布了一篇题为《群体事件中的认知偏差与叙事建构——以“银行大厅事件”为样本》的长文。文章没有否认事件的基本事实,而是运用了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数据模型,对其进行“祛魅式”解构。

文章声称,公众对银行大厅事件的集体记忆,存在显着的“道德简化”和“英雄叙事”倾向。它通过复杂的图表“分析”指出:

鲍玉佳的挺身而出,可能受到“旁观者效应”中“逆反性表现欲”的潜在驱动(引用了一项有争议的小样本研究)。

老赵的遭遇,被过度聚焦于其“保安”身份带来的符号意义,而忽略了事件中其他复杂的互动变量。

危暐的暴力行为,被置于“官二代”的标签下,使其个人行为被不恰当地上升为对整个制度的批判,这种“标签化”阻碍了更深入的、关于个体犯罪心理与社会失范关系的讨论。

文章最后“客观”地总结:“剥离情绪化叙事,我们可以看到,‘银行大厅事件’是一个由多重偶然因素叠加引发的个体悲剧。将其承载过多的象征意义,甚至作为某种政治叙事的基石,无疑会削弱我们应对真正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这篇披着学术外衣的文章,迅速被李明远的拥?者和部分寻求“理性”声音的媒体转载。其核心目的,并非直接篡改记忆,而是通过过度解构和引入大量干扰变量,让清晰的罪恶变得模糊,让坚定的价值判断变得犹豫,最终使这段记忆失去其作为“警示灯塔”的锐利光芒。它试图给公众注射一剂“认知怀疑”的疫苗,让人们对“记忆锚点”所守护的真相产生免疫疲劳。

“他们在给记忆下毒,”曹荣荣在内部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砒霜,而是慢性的、麻痹神经的药剂。他们想让人们觉得,追求清晰的黑白、扞卫基本的对错,是一种幼稚和非理性的行为。”

(二) 技术反击:“情感熵”攻击与AI防御

几乎在《前瞻视野》文章发布的同时,张帅帅和沈舟监测到“记忆锚点”公共查询平台遭遇了一种新型网络攻击。

大量经过精心设计的、看似来自普通用户的“质疑”和“补充”信息,如同潮水般涌入评论区和技术支持通道。这些信息并非简单的污蔑或伪造,而是混杂着真假难辨的细节、看似合理的逻辑推理、以及大量引经据典的“学术性质疑”。

“根据我在场朋友回忆,当时危暐似乎是被老赵的某种言语激怒,细节有待考证…”

“有研究显示,在冲突环境中,个体对暴力行为的记忆准确度会显着下降,监控录像的角度是否也存在盲区?”

“为什么主流叙事只强调危暐的官二代身份?这是否也是一种标签化的暴力?我们应该关注事件本身,而非当事人的背景。”

这些信息单个来看,似乎都在“探讨真相”,但海量涌现的结果,是让清晰的证据链淹没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和“另类视角”中,极大地增加了普通用户获取确定性的成本,制造了一种认知上的混乱和疲惫。沈舟将这种攻击命名为“情感熵”攻击——通过无限增加信息的混乱度,来降低认知的效率和信心的温度。

“他们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张帅帅盯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流,“当人们觉得搞清楚真相太累、太复杂时,就会倾向于接受一个简单的、或者干脆放弃判断。”

团队迅速调整AI防御策略。之前用于识别篡改的算法,升级为能够识别“解构性话语模式”和“信息干扰意图”的新模型。AI开始自动标记和过滤那些看似“理性探讨”实则为预设结论服务的干扰信息,并在关键证据旁提供简洁的“事实锚点”提示,帮助用户抵御信息迷雾。

同时,梁露团队制作了系列短片《真相不需要那么多注释》,用最直白的方式,回击那些解构论调:

“无论有多少‘角度’,暴力就是暴力。”

“无论有多少‘背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最基本的底线。”

“为罪恶寻找‘复杂性’,本身就是在为罪恶开脱。”

(三) “新芽”的韧性:模拟法庭上的交锋

面对这股试图“解构一切”的思潮,“新芽”计划迎来了最严峻的考验。孙鹏飞和程俊杰决定,在东海大学周边的一场大型公开活动中,组织一场围绕银行大厅事件的“模拟法庭”。

这场模拟法庭完全按照真实司法程序进行,邀请了法学专家、心理学家以及随机挑选的观众担任陪审团。李明远团队的一名助理教授甚至作为“特邀观察员”到场。

控辩交锋异常激烈。

“辩方”律师(由一位擅长思辨的学生扮演)几乎完全复刻了《前瞻视野》文章中的论点,极力渲染事件的“复杂性”,试图将危暐的行为归结为“情境下的失控”,将鲍玉佳的行为描述为“可能包含其他动机”,并质疑将此事上升为社会象征的“合理性”。

担任“检察官”的程俊杰,则放弃了宏大的叙事,而是采取了最笨拙也最有效的方式——他将“记忆锚点”中保存的、经过区块链验证的证据,一件件呈堂:清晰的监控录像、老赵的伤情鉴定报告、危暐过往行为记录、以及银行内部当时关于VIp客户优先权的规定文本。他没有过多阐述,只是让证据自己说话。

最关键的时刻,孙鹏飞请出了“特别证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出庭”的、老赵女儿的一段采访录像。她没有讲述大道理,只是平静地回忆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以及事件发生后,家庭是如何一步步陷入绝望的深渊。当她说到“我爸爸只是尽了他的责任,他相信规则会保护他”时,现场一片寂静。

陪审团的评议时间比预想的长。最终,尽管“辩方”极力解构,陪审团依然一致认定“危暐”有罪。一位担任陪审员的大学生事后接受梁露采访时说:“那些复杂的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当你看到确凿的证据,听到受害者家人真实的痛苦,你就会明白,有些底线,不容解构。”

这场模拟法庭,像一次成功的“免疫应答”,让许多年轻人在亲身参与中,识别并抵御了那种试图模糊是非的“理性”毒药。

(四) 深处的连接:李明远与“深渊”

与此同时,魏超协调的国际情报网络,以及张帅帅和沈舟持续的技术追踪,终于捕捉到了李明远与“深渊回忆”之间更深的连接。

他们发现,李明远在境外一个隐秘的学术论坛上,使用化名与“深渊回忆”的核心成员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并非简单的买卖篡改资料,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合作”:李明远为其提供经过学术包装的“理论框架”,用以指导“深渊回忆”的篡改行动,使其更具“可信度”和“学术迷惑性”;而“深渊回忆”则为其提供定制化的“历史数据清洗”服务,并利用其暗网渠道,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李明远的“思想产品”。

“他不是简单的客户,他是共谋,是理论供应商!”张帅帅将关联证据摆在桌上,“他的整个学术体系,很可能就是建立在由‘深渊回忆’精心伪造的‘史料’基础之上!”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们追踪到一笔从李明远控制的一个海外基金会流向“深渊回忆”的巨额资金,备注是“专项研究——历史认知优化项目”。

“他在系统性地制造和传播经过伪装的‘毒思想’,”陶成文面色凝重,“‘深渊回忆’是他的手术刀,而他的笔,则是为这把刀涂抹麻药的工具。”

(五) 抉择时刻:拔除“暗根”

证据链已经相对完整,足以对李明远发起致命一击。但时机依然敏感。

林奉超指出:“公开这些证据,势必引发学术界巨大地震,甚至可能被曲解为对学术自由的打压。我们必须有万全的准备,确保舆论导向不被对方带偏。”

付书云担心:“李明远在青年学生中仍有大量支持者,贸然行动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对立,甚至被利用来塑造其‘被迫害’的悲情形象。”

鲍玉佳却认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他的理论正在侵蚀下一代的思想根基,我们多等一天,就可能有多一片‘新芽’被毒害。必须尽快撕下他的伪装,无论代价如何。”

曹荣荣支持鲍玉佳:“我们可以通过可控的方式,例如先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术纪律委员会进行实名举报,同时准备好完整的媒体披露方案。关键在于,我们的证据必须硬,逻辑必须清晰,要让公众一眼就能看穿其学术欺诈的本质。”

陶成文听取了各方意见,最终做出了决定。

“通知与我们合作的、有公信力的媒体和学术打假机构,准备材料。林律师,立刻着手起草向相关部门的正式举报文件。魏超,协调资源,确保李明远与‘深渊回忆’的关联证据链无法被推翻。荣荣、玉佳,准备应对公开披露后可能出现的舆论风暴。”

他的目光锐利如刀。

“这根寄生在象牙塔内的‘暗根’,必须被彻底拔除。这不仅是为了清算过去,更是为了保卫未来思想的纯净。行动代号——‘净源’。”

命令下达,整个团队如同精密的仪器般高速运转起来。马强在他的画室里,完成了一幅新的画作:一只戴着学术帽的鼹鼠,正在啃噬一本巨书的根基,而阳光已经穿透土壤,照出了它仓皇失措的苍白面孔。

第七百五十六章,展现了对手策略的再次升级——从篡改记忆到解构记忆价值。团队在应对“情感熵”攻击和学术解构中,通过技术升级、教育实践和坚定的价值立场,成功组织了有效的“免疫反应”。同时,对李明远与“深渊回忆”深层勾结的揭露,将矛盾推向顶点,引向了决定性的“净源”行动。故事的张力持续提升,正邪双方的最终对决已拉开序幕。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