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五年(公元487年,丁卯年)
春天,正月初一(丁亥朔日),北魏皇帝下诏确定乐章,不是正统雅正的乐章一律废除。
正月初二(戊子日),任命豫章王萧嶷为大司马,章陵王萧子良为司徒,临川王萧映、卫将军王俭、中军将军王敬则都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萧子良向皇上推荐记室范云去做郡守,皇上说:“我听说他经常耍些小聪明,我不再深究依法处置他了,不过应该把他打发远点以示宽容。”萧子良说:“不是这样的。范云时常对我劝诫规谏,他的谏书都还留着呢。”于是拿过来上奏给皇上,一共有一百多张纸,言辞都恳切率直。皇上看后不禁叹息,对萧子良说:“没想到范云能这样啊;正该让他辅助你,怎么能派出去做郡守呢!”文惠太子曾经到东田观看收获庄稼,回头对众多宾客说:“收割庄稼这场景也挺值得一看的。”众人都连忙附和称是,只有范云说:“一年中春、夏、秋三个时节的农事,实在是长久的辛苦劳作。希望殿下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不要贪图一时的享乐安逸。”
有个叫桓天生的流民,自称是桓玄的同族,与雍、司二州的蛮人相互煽动,占据了南阳旧城,还向北魏请求派兵,打算入侵南齐。正月十一(丁酉日),皇上下诏给丹阳尹萧景先符节,让他总领步骑兵,直接前往义阳,司州的各路军队都受他指挥;又给护军将军陈显达符节,让他率领征虏将军戴僧静等水军前往宛城、叶城,雍、司二州的各路军队都受陈显达指挥,去讨伐桓天生。
北魏的光禄大夫咸阳文公高允,历经五帝,在三省任职,长达五十多年,从来没有被责备过;冯太后和北魏皇帝都非常敬重他,常常让中黄门苏兴寿搀扶侍奉他。高允为人仁爱宽厚、简约沉静,虽然身处显贵之位,却像贫寒之人一样质朴。他整天拿着书吟诵阅读,白天黑夜都不离手,用善道教诲别人,诚恳耐心,不知疲倦;他忠实于亲人,念及故旧,对他们不离不弃。显祖平定青州、徐州后,把当地的望族都迁徙到代地,这些人中有很多与高允结为婚姻亲家,他们到代地后流离失所,饥寒交迫;高允拿出全部家产赈济他们,让他们都能得到妥善安置,又根据他们的才能品行,向朝廷举荐。有人因为这些人刚归附而从中作梗,高允说:“任用贤能,哪分新旧呢!如果他们确实有才能,怎么能因为这个就压制他们!”高允向来身体没什么毛病,到这时稍微有点不舒服,但起居仍和往常一样,几天后就去世了,享年九十八岁。朝廷追赠他为侍中、司空,赏赐的丧葬财物非常丰厚;从北魏建国以来,活着的和去世的人所受的赏赐,都没人能比得上他。
桓天生带领一万多北魏士兵到达沘阳,陈显达派戴僧静等人在深桥与他们交战,把魏军打得大败,斩杀和俘虏了上万人。桓天生退守沘阳,戴僧静包围了沘阳,但没能攻克,只好撤回来。有个叫胡丘生的流民在悬瓠起兵响应南齐,北魏军队把他打败了,胡丘生逃到南齐这边。桓天生又带领北魏军队侵犯舞阴,舞阴的戍主殷公愍抵抗并打败了他们,杀死了桓天生的副将张麒麟,桓天生受伤逃走。三月初二(丁未日),任命陈显达为雍州刺史。陈显达进军占据了舞阳城。
夏天,五月初九(壬辰日),北魏皇帝前往灵泉池。
五月初十(癸巳日),北魏南平王拓跋浑去世。
五月十一(甲午日),北魏皇帝回到平城。下诏免除七庙子孙以及外戚中服缌麻以上丧服的人的赋役。
北魏南部尚书公孙邃、上谷公张儵率领部众与桓天生再次侵犯舞阴,殷公愍又把他们打败了;桓天生逃回了荒蛮之地。公孙邃是公孙表的孙子。
北魏春夏时节大旱,代地尤其严重;再加上发生牛瘟,很多百姓饿死。六月初一(癸未日),下诏让朝廷内外的大臣畅所欲言,不要隐瞒。齐州刺史韩麒麟上奏表说:“古代的圣明君王,都储备了足够九年使用的粮食;到了中期,也很重视这件事,缴纳粮食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授予相同的爵位,努力耕种的人与践行孝悌的人给予同样的赏赐。现在京城的百姓,不种地的人很多,游手好闲吃闲饭的人,占了三分之二。自从太平日子过久了,连年丰收,人们相互攀比炫耀,就形成了奢侈的风气。富贵人家,僮仆妾室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工商阶层,奴仆都能享用精美的食物,然而农夫连糟糠都吃不饱,养蚕的妇女连粗布短衣都没有。所以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田地也有荒芜的;官府仓库里的粮食布帛都快用光了,市面上却堆满了各种珍宝货物;家里缺衣少食,路上却到处是穿着华丽衣服的人。造成饥寒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我认为凡是珍贵奇异的东西,都应该禁止;婚丧嫁娶的礼仪,都要制定标准规范;鼓励督促百姓从事农桑,严格实行赏罚制度。几年之内,一定会有充足的储备。往年核查户籍,租赋征收得又轻又少。我所管辖的齐州,征收的租粟只够给官员发俸禄,几乎没有存入仓库的,虽然对百姓有利,但不是长久之计。万一有战事,或者遭遇天灾,恐怕到时候供应物资都没地方筹集。可以减少绢布的征收,增加谷物的租税;年成好的时候多储备,年成不好的时候拿出来赈济百姓。这就是所谓的把百姓的粮食,寄存在官府,官府有了常年的储备,百姓就不会有荒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