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悟锋含笑说道:“诸位不必急躁,呼延灼麾下近五万之众,还愁无仗可打?”
“此番由鲁智深、孙安、栾廷玉、史进率部随我出征,务求大败先锋,活捉韩滔,首战告捷。”
“是!”
众人起身听令,尽管有人因未能出战略感失落,但仍纷纷起身领命。
转念一想,寨主所言不错,官军近五万之众,无需担心没有战事可打,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
众人领命散去后,鲁智深四人返回军营,各自点齐兵马,跟随徐悟锋出水泊,迎战先锋官韩滔。
却说韩滔率先锋五千兵马,浩浩荡荡直逼水泊梁山。
大军一路前行,沿途各路匪寇闻风而逃。
韩滔骑在马上,看着身后的精兵强将,心中豪情顿生。
韩滔出身武举,且为武举状元,在全国数万人中脱颖而出。
虽有“百胜将军”之称,但他从未真正上过战场。
当年因武举连战连胜而中第,才得此称号。
北宋虽军力不强,但国力尚可。
赵宋皇室乐于以财换安,边境战事稀少,年轻将领多未经历实战。
自中武举后,韩滔受制于奸臣,苦熬七八年才获任团练使,却一直不受重用,才华难以施展。
他任职之地为京畿重地,常驻禁军,匪寇鲜见,因此此次出征实属首次。
此刻机会难得,若能击溃梁山贼寇,朝廷必会提拔,到时便可建功立业、光耀门楣。
韩滔正憧憬未来时,前方探马来报:“启禀将军,前方发现一队人马,经确认确为梁山贼寇,约三千人。”
韩滔闻言大喜,恰逢急需之际,便有人相助。
在他眼中,梁山这些乌合之众不值一提,遂抽出枣木槊,向身后官军下令:“将士们,前方有梁山贼寇拦路,竟敢挑衅天军,随我出击,务必全歼。”
话音刚落,韩滔双腿一夹马腹,率先进攻,身后官军紧随其后。
不多时,两方兵马相遇。
韩滔目光扫过梁山阵营,发现一面大旗下赫然写着一个“徐”字。
韩滔心中既惊且喜,暗自揣测:“梁山之上姓徐的能有几个?莫非是那个徐悟锋?”
他策马上前,勒住缰绳,厉声喝问:“来者可是徐悟锋?天兵已至,若不速降,定让你命丧于此。”
“今日我要填平水泊,踏平梁山,活捉尔等反贼,押往京城碎尸,也好让世人知晓我的威名。”
徐悟锋听惯这般言语,毫不动怒,轻夹马腹前行,拱手作揖,笑道:“久闻韩滔将军威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韩将军,我们并非奸佞之辈,皆是忠义之士。
只因遭 ** 陷害,才不得不占山为王。”
“如今朝政 ** ,奸臣当道,百姓苦不堪言。
将军武艺高强,何不加入我们,共图大事?替天行道,成就一番伟业。”
韩滔闻此言,勃然大怒,怒吼道:“住口!鼠辈竟敢巧言令色,今日必擒你。”
徐悟锋摇头轻笑,环视四周:“何人愿出阵,拿下此人,彰显我梁山气势。”
史进刚上梁山,尚未立功,又曾立志考取武举,知韩滔出身武举,便主动请缨:“哥哥,小弟愿往。”
徐悟锋点头:“好,此人武艺不凡,需谨慎应对。”
“遵命。”
史进纵马而出,挥舞蟠龙棍直取韩滔。
韩滔亦不甘落后,催马迎上。
两马扬尘疾驰,瞬间交锋。
眨眼间,二人已交手数合。
“铮!”
金属碰撞声震耳欲聋,两人各自退后,重整旗鼓,施展毕生所学,力求沙场建功。
一位似猛虎下山,一位若蛟龙出海。
枣木槊沉重有力,凌空劈下;蟠龙棍灵动莫测,令人难以招架。
两人实力相当,旗鼓相当,数十回合难分胜负。
不过片刻工夫,已交手三十多次。
史进自得王进教导后,技艺日益精进,每日勤练武艺,强身健体。
落草后经历诸多战事。
韩滔却中第为官,安享太平岁月。
两人力气或不相上下,但耐力上史进更胜一筹。
三十回合过后,史进愈发勇猛,韩滔却渐感乏力。
再勉力支撑几招,韩滔拨开史进蟠龙棍,转身策马向本方阵营退去。
“全军听令,发起冲锋!”
徐悟锋见韩滔败北,面露喜色,随即下令,大军立刻追击。
宋军见主帅失利,哪里还有斗志?
这时梁山大军压境,别说布阵迎战,众人恨不得多生几条腿逃离。
“敌军杀来了,快逃!”
不知谁喊了一声,刹那间,五千官兵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梁山兵马尚未逼近,己方就已乱作一团。
此战,梁山义军轻松取胜,完全是一边倒的局面,宋军还未交手就陷入混乱。
有的投降,有的逃窜,不到半个时辰,战斗即告结束。
徐悟锋派人统计战果,俘获宋军两千余人,缴获不少装备物资。
韩滔虽侥幸逃脱,却已是胆寒心碎,仅率两千残兵败将仓皇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