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又云: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有智者寿乎?」
译文:
又说: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有智慧的人会长寿吗?”
注解:
鲁哀公: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名蒋,“哀”是其谥号。
问于孔子:“于”表示动作对象,即“向孔子询问”,是古代汉语中“动+于+宾”的常见结构。
智者寿:“智者”指有智慧的人,“寿”指长寿,整句意为“有智慧的人会长寿吗”,是鲁哀公提出的核心疑问。
原文:
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人自取之。」
译文:
孔子回答说:“是的。人有三种死亡情况,并不是天命注定的,而是自己造成的。”
注解:
对曰:指回答(君主或长辈的提问),比一般的“曰”更具礼节性,体现孔子对鲁哀公的回应态度。
然:表示肯定,意为“是的”“对的”,直接回应鲁哀公的提问。
非其命也:“非……也”是古代汉语典型的否定判断句结构,意为“不是……的”;“命”指天命、命运,整句意为“不是天命注定的”。
人自取之:“取”在此处意为“造成、导致”,“之”指代前文的“三死”,即“是自己造成这三种死亡的”。
原文:
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佚过度者,疾共杀之。
译文:
起居作息不规律、饮食没有节制、劳作与休息过度的人,疾病会一同导致他们死亡。
注解:
寝处不时:“寝处”指起居作息,“不时”指不按时、不规律,即“起居作息不规律”。
饮食不节:“节”指节制、适度,“不节”即没有节制,指饮食无度。
劳佚过度:“劳”指劳作,“佚”通“逸”,指休息,“过度”即超过限度,指劳作或休息都超出合理范围。
疾共杀之:“疾”指疾病,“共”指一同、共同,“杀”在此处指导致死亡,整句意为“疾病会一同导致他们死亡”,是第一种“人自取”的死亡情况。
原文:
居下位而好干上、嗜欲无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
译文:
身处下位却喜欢冒犯上位者、嗜好欲望没有满足、索取贪求不停止的人,刑罚会一同导致他们死亡。
注解:
居下位而好干上:“居”指处在,“下位”指低等的职位或地位,“干”指冒犯、触犯,“上”指上位者(如君主、上级),整句意为“身处下位却喜欢冒犯上位者”。
嗜欲无厌:“嗜欲”指嗜好与欲望,“厌”指满足,“无厌”即没有满足的时候,指贪欲无度。
求索不止:“求索”指索取、贪求,“不止”即不停止,指一味贪求而不收敛。
刑共杀之:“刑”指刑罚,“共杀之”意为“一同导致他们死亡”,是第二种“人自取”的死亡情况。
原文:
少以犯众、弱以侮强、忿不量力者,兵共杀之。
译文:
少数人去冒犯多数人、弱小者去欺侮强大者、愤怒时不估量自身力量的人,兵器(武力冲突)会一同导致他们死亡。
注解:
少以犯众:“少”指少数人,“以”在此处表动作方式,“犯”指冒犯,“众”指多数人,整句意为“少数人去冒犯多数人”。
弱以侮强:“弱”指弱小者,“侮”指欺侮,“强”指强大者,即“弱小者去欺侮强大者”。
忿不量力:“忿”指愤怒、发怒,“量力”指估量自身力量,“不量力”即不自量力,整句意为“愤怒时不估量自身力量”。
兵共杀之:“兵”指兵器,此处代指武力冲突、战乱等,“共杀之”意为“一同导致他们死亡”,是第三种“人自取”的死亡情况。
原文:
此三死者,非其命也,人自取之。
译文:
这三种死亡情况,并不是天命注定的,而是自己造成的。
注解:
此三死者:“此”指代前文提到的三种死亡情况,“者”用于指代“……的情况”,即“这三种死亡情况”。
非其命也,人自取之:与前文孔子回答的总起句重复,起到总结强调的作用,再次点明核心观点——这三种死亡并非天命,而是人为导致。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命理探源》中的“议论三十二则·二”主要围绕八字命理学的核心理论展开,重点探讨五行生克、十神关系与命局平衡的辩证逻辑,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与“病药”理论
袁树珊在此部分以“中和为贵”为纲,提出命局的吉凶本质在于五行能量的动态平衡。
他以医学为喻,将命局失衡称为“病”,将调候补救称为“药”,强调“病重而得药,大富大贵之人也;病轻而得药,小富小贵之人也;无病无药,不富不贵之人”。
这一论述突破了传统命理学仅以旺衰论吉凶的局限,转而关注五行生克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