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第331章 无后顾之忧

作为新加入的成员,薛仁贵不仅迅速跃升为军中仅次于主公的二号人物,更似乎即将承担起重大责任。

这样的待遇令其他将领难免心生羡慕,但这种情绪并未转化为不满。

一方面,这些将领对林枫忠心耿耿,绝不会质疑他的决定;另一方面,由于忠诚度满值,他们对主公怀有近乎宗教般的敬仰,坚信所有决策皆正确无误。

因此,尽管心中有所波动,众将领依然毫不犹豫地支持薛仁贵,并愿意倾尽全力辅佐他完成任务。

这并非源于对薛仁贵个人的信任,而是基于对主公判断力的绝对信赖。

在他们看来,主公既然选择重用薛仁贵,就证明他眼光独到。

一旁的刘伯温和王猛同样敏锐察觉到这一动向,不由自主地对这位年轻人多了一份期待。

张居正神色平静,仿佛周围的事物与他毫无关联。

他对军事并不精通,只专注于东征大军的后勤事务,至于谁来担任统帅,这与他并无太大关系。

薛仁贵放下手中的酒杯,认真思索着主公可能提出的问题。

他明白,自己的回答将直接影响未来的成就,因此格外谨慎。

稍作停顿后,他严肃地询问主公对长安刘协的看法。

出于稳妥考虑,薛仁贵先试探性地提出了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引导他后续的回答方向。

从提问的方式可以看出,薛仁贵具备很高的政治智慧。

他称刘协为伪天子而非天子,表明他清楚主公志在天下,目标直指最高权力。

因此,刘协必须被清除,虽然未必是杀害,但皇位必须归于主公。

刘伯温和王猛听到此话,交换了一个眼神,微微点头。

显然,他们理解了薛仁贵言外之意。

这说明他是一个睿智之人,而非鲁莽之辈。

作为三军主帅,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谋略,从这一点看,薛仁贵的表现令人满意。

薛仁贵在讨论东征时,向主公林枫询问对长安刘协的看法,显示出他行事谨慎、思虑周全的特点。

作为三军主帅,这种性格尤为重要,避免因冲动而使大军陷入危险。

从他的提问中可以看出,他早已心中有数,只是想要进一步确认策略是否得当。

由此可见,薛仁贵不仅富有才学,而且思维敏捷,具备出色的政治判断力,无疑是统帅的优秀人选。

林枫对此表示赞赏,认为薛仁贵所问正中要害,这也是他本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林枫希望通过这次询问,既能听取薛仁贵的意见,也能展示其能力给众人看。

他对薛仁贵充满信心,相信对方定能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

林枫为了安抚众臣,特意安排了一场考核,既能让薛仁贵展现才华,也能消除他人对他的疑虑。

毕竟薛仁贵被林枫视为征东大元帅的最佳人选,只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他的才能才能充分发挥。

当薛仁贵提出疑问时,林枫坦率回应,坦言自己对董卓扶持的伪帝刘协并不认同,但不知该如何应对。

薛仁贵听后心中笃定,建议暂且搁置此事,或许可由他人代为解决。

此言令刘伯温和王猛目光一亮,似乎有所领悟。

林枫却满腹疑惑,追问具体操作方式。

薛仁贵拱手说道,不处理并非完全不管,而是暂时搁置或交由他人处置。

林枫听后眼前一亮,示意他详细说明。

薛仁贵深吸一口气,提出自己的策略:暂时忽略关中,另辟蹊径,从陇西郡绕道南下汉中,再由此进军益州,如此既避开了直接冲突,又实现了战略目标。

听完薛仁贵的战略分析,林枫顿时茅塞顿开。

他们若能夺取益州,便可沿长江直抵荆州,再从益州和汉中两线出击,首先攻占荆州北部的重要门户——南阳郡。

如此一来,以南阳为桥头堡,便能全面介入中原的权力争夺。

众将听后皆心生敬佩,因为薛仁贵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

刘伯温和王猛也默契对视,对他的能力表示认同。

林枫原本只专注于关中,现在思路豁然开朗,不再拘泥于此。

然而,当提到益州时,林枫又皱眉担忧:“拿下益州谈何容易,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薛仁贵胸有成竹地回答:“主公不必忧虑,虽然益州难以速取,但我已有办法快速拿下汉中。”

随后他透露,益州牧刘焉已派张鲁镇守汉中,而张鲁与刘焉关系微妙,可通过挑拨离间,使两人反目,进而促成张鲁割据汉中。

林枫听罢薛仁贵的话,心中大悦,随即命令锦衣卫提供益州相关情报,特别是关于张鲁与刘焉的详细信息。

待锦衣卫离开后,林枫追问薛仁贵提到的“借力行事”

具体含义。

薛仁贵沉稳回应,提议由锦衣卫在暗中运作,借助董卓之力清除伪帝刘协,如此一来,林枫便可顺利攻占关中,无后顾之忧。

此计虽狠辣,却十分奏效。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