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275集:织锦的西销

丝路锦程:第一章 于阗使至:暮春的咸阳城,杨柳已抽新绿,渭水畔的漕运码头却比枝头春色更热闹几分。粮船、货船首尾相接,搬运夫的号子混着骡马的嘶鸣,在河风里滚出老远。码头西侧的“秦记商栈”前,一匹神骏的汗血马正不安地刨着蹄子,马背上驮着的皮囊鼓鼓囊囊,日光下泛着沉甸甸的金光。

商栈二楼的书房内,秦斩正对着一幅摊开的丝路舆图出神。舆图用桑皮纸绘制,墨迹如新,从关中出发,经河西走廊至敦煌,再分作南北两道伸入西域,每一处驿站、每一条河川都标注得清晰。他指尖落在“于阗”二字上,那处用朱砂点了个小圆点——这是近半年来,西域商队提及最多的城邦。

“大人,于阗国使者求见,说有要事相商,还带了重礼。”侍从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几分讶异。

秦斩抬眸,眼底掠过一丝了然。他起身整理了下腰间的玉带,沉声道:“请他到前厅。”

不过片刻,一位身着白色锦袍、头戴尖顶毡帽的西域使者便快步走进来。他肤色偏褐,鼻梁高挺,眼神里满是急切,见了秦斩,竟顾不得礼数,上前一步便躬身行礼,语气带着难掩的恳切:“秦大人,求您救救于阗的商路!”

秦斩抬手示意他起身,指了指旁边的坐榻:“使者远道而来,先坐下说话。于阗与大秦通商素来顺畅,怎会说‘救’字?”

使者却摇着头不肯坐,他身后的随从立刻上前,将马背上的皮囊解下,“哗啦”一声倾倒在案几上——竟是满满一案赤黄的沙金,颗粒饱满,在光线下闪着温润的光泽。

“大人请看,这是我王让我带来的定金。”使者按住案几,声音因急切而微微发颤,“楚锦在西域卖断了货!三个月前,最后一批楚锦运到于阗,三日内便被贵霜、大宛的商人抢空,连我国贵族都没能抢到一匹。可从楚地运到于阗,要走足足两个月,路上还要过流沙、穿戈壁,锦缎被风沙刮得发脆、被日光晒得褪色,十匹里要损耗两匹。再这么等下去,于阗的市集就要冷清了!”

他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块折叠的锦缎,小心翼翼地展开。那锦缎虽有些磨损,却仍能看出质地精良,上面绣着灵动的稻穗与游鱼,稻穗饱满,鱼鳍舒展,配色雅致,正是楚地独有的“稻鱼纹”楚锦。

“这是去年的存货,如今在西域,一匹楚锦能换三匹上等地毯,可就算出再高的价,也买不到新货了。”使者的目光落在锦缎上,满是惋惜,“我王说,大秦之中,唯有秦大人能想出办法。只要能让楚锦早日运到于阗,于阗愿以沙金换通路,此后大秦商队入于阗,关税减半!”

秦斩拿起那块楚锦,指尖抚过细密的织纹。他自然知道楚锦的珍贵——楚地水土适宜,所产染料色泽鲜亮持久,织工的技艺更是精湛,一匹楚锦从纺纱到织成,要耗费三个月功夫,运到西域后,更是成了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可楚地远在江南,距西域万里之遥,水路至关中,再转陆路走河西走廊,沿途艰险,确实是块难啃的骨头。

他沉吟片刻,忽然想起上月蜀郡织坊的坊主送来的书信,信中说蜀地近年蚕桑业兴盛,织机数量翻了一倍,只是因纹样与染料不及楚地,织出的锦缎卖不上价。一个念头如星火般在他脑海中亮起,他抬眼看向使者,眼神变得锐利:“你若信我,给我一个月时间。一个月后,第一批‘楚锦’,定能运到敦煌与你们汇合。”

使者愣住了,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从楚地运到敦煌尚且要一个半月,大人怎能……”

“不必从楚地运。”秦斩打断他,指尖在舆图上划了一道弧线,从楚地到蜀郡,再从蜀郡到敦煌,“楚地出的是技艺,不是锦缎本身。只要把技艺传过去,哪里都能织出楚锦。”

第二章 蜀郡定策

三日后,秦斩带着两名楚地织坊的技师,登上了前往蜀郡的马车。车轮碾过关中平原的土路,一路向南,越过高耸的秦岭,进入蜀郡地界时,已是五日后的清晨。

蜀郡治所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此时正是蚕桑丰收的时节,城郊的桑林郁郁葱葱,采桑女的歌声顺着溪流飘来,空气中都带着淡淡的桑叶清香。秦斩刚到成都城外,便见一队人马候在道旁,为首之人穿着青色绸缎袍,面容富态,正是蜀郡最大的织坊“蜀锦坊”的坊主李越。

“秦大人远道而来,李某有失远迎!”李越快步上前,拱手笑道,“听闻大人要为我等指一条生财之路,整个蜀郡的织坊主都盼着您呢。”

秦斩回礼,直言道:“我此来,是要让蜀地织出楚锦。”

李越脸上的笑容一僵,随即苦笑道:“大人说笑了。楚锦的染料配方与织纹技法,那是楚地传了几代的秘方,咱们蜀地哪能学得会?再说,就算学得会,织出来的锦缎,能比得上楚地的成色?”

“配方与技法,我带来了。”秦斩侧身,让身后的楚地技师上前,“这两位是楚地‘楚绣坊’的老师傅,专来传授技艺。至于成色——”他从怀中取出那块于阗使者送来的稻鱼纹楚锦,“你们只需织出与这一模一样的锦缎,剩下的事,我来安排。”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