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 第1143章 醋坛符

话说江南水乡,有一座古城,名叫镇江。这地方依山傍水,风景自不必说,最出名的,还得是那香飘十里的老陈醋。镇江城里,酿醋的坊子少说也有几十家,但要论起根正苗红、年头最久的,那还得是西街上那家挂着“百年恒昌”牌匾的老醋坊。

这恒昌醋坊,传到王掌柜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王掌柜年过五十,是个不爱说话但心里透亮的人。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院子里那几十口半人高的大醋坛子转。这些醋坛子,个个黑黝黝、亮晶晶,坛口用浸过桐油的布盖得严严实实,空气里永远弥漫着一股酸中带甜、醇厚绵长的香气。

在这么多醋坛子里,最金贵的,要数院子正中央那口最大的。这口坛子,比别的都要老,据说是王掌柜的太爷爷那辈,从一位云游道士手里得来的。坛子通体乌黑,表面光滑得能照出人影,最奇的是,在坛子肚子上,刻着一个谁也看不懂的暗符。那符文像是龙,又像是云,笔走龙蛇,隐隐透着一股子神秘劲儿。

王掌柜的爷爷临终前,曾拉着他的手,指着这口坛子千叮万嘱:“守儿啊,这口‘镇坛宝’,是咱们恒昌的根。你记住,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让它离了老醋,更不能坏了上面的符印。”

王掌柜把这话牢牢记在心里,几十年如一日地伺候着这口宝坛。每年夏天最热的时候,镇江城里蚊虫肆虐,家家户户都得点蚊香、挂蚊帐。唯独恒昌醋坊,一个蚊子都看不见。王掌柜会舀出一小勺“镇坛宝”里的老醋,沿着门槛细细地洒上一圈。说来也怪,那醋香一散开,蚊虫就像见了猫的老鼠,绕着醋坊飞,死活也不敢进来。坊里的伙计们,夏天在院子里乘凉,连个蚊子包都长不出来。

更神的是,这醋坊的屋子,冬暖夏凉。冬天,北风刮得像刀子,别家都冻得缩手缩脚,恒昌醋坊里却暖洋洋的,仿佛地底下生着火炉。到了三伏天,太阳毒得能晒化石头,坊里却凉飕飕的,比那水井里刚捞出来的西瓜还解暑。街坊邻居都说,恒昌醋坊是块风水宝地,只有王掌柜自己心里清楚,这福气,八成都是院子里那口刻着暗符的老醋坛带来的。

因为这口宝坛,恒昌醋坊酿出的醋,味道也格外不一样。别的醋,酸得直接,酸得冲;恒昌的醋,酸味里裹着甜,甜味里藏着香,口感醇厚,回味悠长。无论是拌凉菜、蘸螃蟹,还是做红烧肉,只要加一勺恒昌的醋,那菜的味道立刻就活了过来。因此,恒昌的醋在镇江城里是独一份的抢手货,连南京、扬州的商贩,都专门派船来拉。

王掌柜没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名叫阿香。阿香姑娘长得水灵,人也机灵,从小跟着爹在醋坊里长大,对酿醋的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王掌柜看着女儿,心里既欣慰又发愁。欣慰的是,祖传的手艺有了传人;发愁的是,女儿终究是要嫁人的,这恒昌醋坊,这口“镇坛宝”,将来该交给谁呢?

日子一晃,王掌柜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终于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把阿香叫到床前,用尽最后一口气,又把爷爷当年说的话重复了一遍:“阿香,记住了,‘镇坛宝’是咱们的命根子,符在,家在;符毁,家败……”

王掌柜走了,阿香一个年轻姑娘家,撑起这么大的醋坊,实在有些吃力。她既要管着生产,又要应付生意,忙得脚不沾地。这时候,一个叫李三的人出现了。

这李三是个外乡来的生意人,脑子活,嘴也甜。他看上了阿香,更看上了恒昌醋坊这块肥肉。他天天往醋坊跑,对阿香大献殷勤,今天送支珠花,明天送匹绸缎。阿香年轻,哪里经得住这般猛烈的追求,没多久,就晕乎乎地答应了婚事。

李三成了恒昌醋坊的新主人。他刚接手时,还算安分,可时间一长,他那颗精于算计的心就藏不住了。他看着院子里那口刻着暗符的老醋坛,心里直犯嘀咕。

“一个破坛子,刻了些鬼画符,有什么了不起的?”他私下里跟阿香说,“媳妇啊,你看这坛子,又老又旧,放在院子正中间,占地方不说,看着还晦气。咱们是做生意,要讲究个新气象,得把这老古董换掉,换上又大又新的陶缸,才能多产醋,多赚钱!”

阿香一听,急了,连连摇头:“不行,不行!我爹临终前嘱咐过,这口坛子是咱们的根,上面的符印绝对不能动!”

李三撇了撇嘴,不屑地说:“妇人之见!你爹那是老思想,守着个破坛子能当饭吃?生意人,要懂得变通!那符印,说不定就是当年哪个工匠随手刻着玩的,有什么大不了的?”

阿香拗不过他,又哭又闹,可李三铁了心要干。一天,他趁阿香回娘家,找了两个伙计,搬来磨刀石,兑了水,就对着那暗符使劲地磨了起来。

“刺啦——刺啦——”

磨石和坛身摩擦的声音,尖锐又刺耳,像是在刮人的骨头。伙计们磨得满头大汗,那神秘的符文在磨石下一点点变浅、模糊,最后彻底消失不见,只剩下一片光滑的乌黑。李三看着“干净”了的坛身,得意地笑了:“看,这不就顺眼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