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为人物八卦与解析】
本章推荐bGm:《Running Up that hill(氛围版)》 汽水音乐
《Running Up that hill》的中文含义是“跑上山巅”,是1985年大火的有着很强打击感、节奏感,是具有强张力的歌,属于结合了前卫摇滚和电子音乐元素。
在《怪奇物语》中,主角听着这首歌突破了自我。
但某天我在汽水音乐上突然听见这首歌的(氛围版),当时就惊呆了。
氛围版和原版的摇滚完全不一样,它悠扬又寂寥,如果大家戴上耳机,在汽水或者抖Y上听着这首歌,再看191章,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因为当时我就是戴着耳机,听着这首歌写的191章,包括此时此刻,为本章码字的时候我正单曲循环着。
本来就有写松向文在狱中的计划,也是有了这首歌,我才能写出191章一整章的篇幅给这个角色。
这首歌搭配松向文在狱中的场景真是太帅了。
并且我的解读是,有时候人生想要抵达山巅,除了一往无前的热情,在低谷时的寂寞也很重要。
松向文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稍微平凡家庭中脱颖而出的孩子。
他有着和睦的家庭,在一个镇上能够自给自足,甚至父母一辈子下来还能送他修习灵术,因为是老来得子,所以父母也没有什么别的顾虑了。
他有着无与伦比的正义感,看到顾家姐弟的收影球后,二话不说就入了伙。
明明已经老大不小,但他有个英雄梦,像他这种人,或许到老也会想当一把英雄。
可他失败了,整个行动都失败了。
上岱镇藏匿的不是达官显贵的贪腐,而是国家的创伤。
一到夜里,我在想,松向文蹲在牢里会想些什么呢?
从正义的层面上来讲,朝廷确实坑了妖族,为了保证自己的稳定,给了妖盟假情报,恰恰妖族又不是人族这么紧密的社会群体,无法严密自查。
但对于松向文来说,民族利益大于一切,他身为人族的一员,却砸了朝廷的锅,就算有阴差阳错的成分,他也会很痛苦吧。
这个时候我脑海中一个完整的松向文就浮现出来了。
有一个之前想好的内容没有在正文中写出来。
他在和陆桥分开,带着顾玉珑逃跑的时候遭遇了影子铁卫萧凛和卫头月梅。
当松向文看见月梅这个从影子里钻出来的新面孔时,第一反应不是“哇,这个美女腿真长”,而是“她是新的卫头吗”。
见到月梅的那一刻,松向文心里咯噔一下。
自己等了十年,早就达到了大荒境,也没能当上卫头,这个新来的女人却当上了。
那时候他很失落吧。
这些情绪通通都被叠加起来,一直到了牢里,顾玉宸笑嘻嘻看他,跟他吹嘘自己妈多么多么厉害,自己在城卫所表现多么多么好,他心底其实更加五味杂陈。
顾玉宸这个人在某些方面很单纯,他把松向文当真哥们儿,只因为松向文不假思索的援手。
但他也不懂松向文的伤痛。
一个一心秉公执法、追求正义的人,最后落个坐牢的下场。
正义感让松向文认为自己对于顾玉宸的负面情绪是不对的,但这样自己有这样的命运,难道就公平吗?
所以才有了190章结尾和191章的开头:
“他叼着一支烟,吐出的清淡烟雾掠过额发,烟气抚摸印着血线和淤青的脸颊。”
所有的酸楚这个时候正在从松向文嘴里涌进喉咙。
可这真的能够否定他的一生吗?
不能的。
其实少年英雄真的是一件很稀少、很奇迹并且不值得去追求的事情。
因为这需要茫茫的天意。
大多英雄在早期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作为温床。
比如唐太宗李二,出身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军事熏陶,19岁跟着老爹李渊造反,一路过关斩将,28岁时迎来自己的里程碑“玄武门之变”,并开启了盛唐的序幕。
比如明太宗朱老四,作为朱元璋的儿子,10岁被封为燕王,16岁就和大将军徐达的女儿结婚,就藩北平之后更是一路跟着徐达混军营,从侦察兵做起,是真正的宵衣旰食,爬冰卧雪。
最后他干成了徐达常遇春都没干成的事,朱元璋欣喜若狂,才说了那句“清沙漠者,燕王也。”
他在39岁迎来自己的里程碑“靖难之役”。
他的偶像就是唐太宗,所以给自己取个“明太宗”,谁知道被嘉靖那个王八犊子给他改成了“明成祖”。
英雄总是需要时间成长的。
明英宗和崇祯帝难道不想当英雄吗?
当然是想的,他俩都是态度很好,但缺乏才华或者说才华没能被很好体现出来的皇帝。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明英宗是一个很能打并且勤政的皇帝,早期暴打麓川王朝(泰国、缅甸、老挝、印度东北那一带),平定东南矿工造反,都是他在操盘,施仁政、减赋税,而针对蒙古的作战,也提前一年就在谋划。
当大同野战军团战败时,他带着自己的千军万马和大明朝的贵族们奔赴前线,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敬佩的壮举。
就好比今天京少、沪少们扛起武器带头冲某岛国,人民会不欢呼,不敬佩他们吗?
结果谁也没想到,在支援完大同,回程的时候在土木堡翻了车。
《明史》记载他带了五十万大军,结果被太监王振的骚操作坑了。
这个我是不信的,五十万大军加上战马、骡驴,浩浩荡荡可以把北京旁边整个怀来盆地填满,也先吓都要吓死。
况且太监们实在背不起这个锅。
你说坏太监有没有?有。
但太监的主体本质上还是依附于皇权才能存在,皇帝没了他们啥也不是。
所以真正的历史上,大部分太监往往和皇帝一条心。
这种关系在神剧《大明王朝1566》中被很好得体现出来,就是嘉靖和吕芳。
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这是全老戏骨的剧。
太监在大明朝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他们不仅不是傻子,还是高级知识分子。
厉害一些的说话时不但懂得藏机锋,还很有智慧和头脑。
太监们能辅佐政务,还有很多能征善战。
比如郑和、汪直(西厂雨化田的原型,能打又帅,历史上是成化皇帝和万贵妃的养子)。
汪直颇有霍去病之风,他年纪轻轻就为成化皇帝拱卫边疆,提议再下西洋,反而是有文臣百般阻挠,烧了郑和时期的航海资料。
最后就是大清朝花了100年改史书,记录的英宗行军路线像是大军坐着高铁在地图上画五角星。
这是干啥?致敬共和国吗?
太遗憾了,明英宗在第一历史到底发生了什么,他是怎么战败的?我们不得而知。
可他败了也是事实。
这年,一支重兵集团在土木堡倾覆。
这一年,明英宗朱祁镇只有22岁。
如果他的父亲朱瞻基多活几年为他兜底,土木堡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他后面会不会有机会当个好皇帝?
大明朝晚期,崇祯帝朱由检登基的时候只有16岁。
他的皇帝哥哥临终前告诉他“吾弟当为尧舜”,所以他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王朝的“中兴”。
当李自成的大军浩浩荡荡冲进北京,他在煤山自缢的时候,才只有33岁。
英宗和崇祯,刚刚启程时,也应该很意气风发吧?
就像陆桥手持妖刀杀向狼王,年轻人总是无所畏惧,刀光纯粹。
这就是为什么,在191章,松向文会对妈妈的鸡排侃侃而谈。
只有一个人拥有了足够的阅历,才会真正明白人生的苦难与幸福的分量。
他的母亲虽然平凡,不像顾玉宸的妈妈那么风风火火,但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儿子。
毕竟谁又知道,如果松向文年轻几岁,遭遇了各种挫败之后不会选择轻生呢?
英雄的道路总是崎岖漫长的。
我们可以输掉一次一次又一次甚至一百次,但只要坚持到最后赢的那次就好了。
不要学习崇祯帝。
要自强不息。
……
ps.本来举的是近代人物的例子,但是过不了审,所以只有用古代稍微出名的帝王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