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来忽睹红日低(64)
赵煦鼻中一酸,眼眶中的泪水。他狠狠咬住嘴唇,不让自己哭出来。
拙劣的字体,连陛下的陛都不会写,只能用别字替代。分明告诉别人,写下这几个字的人,根本没受过什么教育,很可能就只是个军汉。
不。回想起收到这张纸条时的那支鲜红的盔缨,赵煦确定,写下这张纸条的,就是一个军汉。
但即使大字不识几个,却依然有着一副赤胆忠心。
比起前两张的要自己等待时机,这一份其中蕴含了更多的淳朴的感情。
不,前面的也是忠臣。
有这样的忠臣,大宋如何会被奸佞篡夺?肯定会有那一天,自己将会重新坐上大庆殿的御座,而不是像今日,傀儡一般被人扶上去,再赶下来。
赵煦抬起袖子,擦了擦眼角的泪水,鼻子依然酸酸的,还是想哭。
但感动的心绪仅只一刻,下一刻,赵煦突然惊悸的发现,视野中多了个人影。
一名内侍不知何时,站在了屏风后的出口处。
赵煦在马桶上坐得太久,终于有人过来看他有没有出问题。
慌乱,杀机,心绪此起彼伏,可想到自己的手无缚鸡之力,赵煦就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只要一句喊,就能让其他几个内侍都进来。
即使自己现在把纸条吃下去,也不会有任何意义。
不过半日的时间,接触到自己的人并没有多少。一个个排查过来,根本不会费太多时间就能查个水落石出。
以那些奸佞的为人,或许都有可能根本不去查,全都抓起来拷问,最后将有一丁点牵连的人都远流边疆。
一切希望皆成泡影,自己就只能继续在幽禁中度过余生,这样的生活与死又有什么区别?或许,那些逆贼看到外面的人心,就会自此赐给自己一个痛快。
一声喊叫只要一瞬间,赵煦闭着眼睛,等待着终局的到来。
只是……这个瞬间……似乎太长了一点。
赵煦睁开眼睛,黄获得望着前面。
却发现那内侍什么反应都没有,依旧安安静静的站立着,就像平时一般。
这是从三个月前调过来的内侍,赵煦只知道他叫王保,也可能是王宝,或是王褒,替代之前的内侍,贴身服侍赵煦。
王保比谁的话都少,甚至一整天下来,只见他听人吩咐,就没听见他说过一句话。所以这三个月,王保才能一直被留在赵煦的身边。
福宁殿中,各色人等数百。能常在赵煦身边露面的位置,也有二三十个。赵煦亲自计算过,这些差事,平均一个半月就要换人。王保一留三月,已经算是很长了。
赵煦干咽了口唾沫,怀中一分希冀,试探的问道:“时候到了?”
王保点了点头,依然没有说话,只是视线转移到了赵煦的手上。
赵煦将死的心脏扑通扑通跳动了起来,希望又重新回到了他的心田。
现在是要赶紧将这几张纸条处理好,然后就可以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
他左右看看,没有水,又没有什么可以藏的地方。如果只是惇开始,所有担任主持和组织工作的官员,都得受到惩处,即使章惇是首相,也不能就此免责——一个组织想要维持稳定,保持其生命力,即使组织的首脑,也不能随意免除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
不过以章惇的强势,即使皇帝突然腹泻,他也会在预定的时刻将皇帝强扯上玉辂,绝不会在意皇帝会不会拉在身上。
韩冈和曾孝宽的担心也实在太过多余。两人的话声方落,就听见前面响起了曲乐声。
两人对视一笑,皆放心下来。
外面的事情不用担心,他们只要等着队伍回来之后,一起归班向天子道贺便是。
眼下的事情才是重点,曾孝宽问道:“年号的事,玉昆你是不是已经跟太后提过了?”
韩冈点头,“太后也说了,既然皇帝大婚,她也不理事了,这年号也差不多可以换了。”
“‘元佑十载,幸得先帝庇佑,如今却也用不到了。’”
韩冈转述的话中,没有向太后说话时,那种难以掩饰的失落。
但曾孝宽仔细品味,却也能从字句中感受到太后现在的感情。
叹了一声,曾孝宽赞道:“太后真乃女中尧舜,一纪盛世,泰半是太后肇造。”
韩冈微微一笑,好处都是宰辅们拿了,这种话都不用成本,说多少都无所谓。
“元佑这个年号,还是天子自己选定的。以如今情势,已用不着再让先帝操劳。”曾孝宽状似感慨,实则兴奋,他问着韩冈,“玉昆,你有什么想法?”
“我之前跟章子厚说过了,年号自汉武始,古者无也。所以不必泥古,就是不定年号也无妨。”
“这怎么行?”曾孝宽脱口说,“难道你打算让后人编订史书时,才确定是宋某宗几年、几年?”
说到最后,曾孝宽的声音渐小渐轻,皇帝还没死,就议论日后,虽掌权日久,可曾孝宽终究还是被自幼习练的纲常所拘,不敢太过放肆。
“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熙宗、今上。”韩冈屈起手指,“可依秦例,称宋七世。”
秦始皇认为人臣论君短长,是无臣下礼,故而废除了延续数百年的谥号制度。按照他定下的规矩,从他开始,是始皇,下面就是二世三世四世,乃至无穷世,而纪年,便是始皇某年,二世某年这般计算。
这的确是可以引用的前例,可将秦时旧例搬出来,未免太过骇人听闻。毕竟秦代的名声可不怎么好。以韩冈的聪明,又如何会犯这样的错误?
“玉昆!”曾孝宽终于明白韩冈是在开玩笑了,但他不是很欣赏韩冈的玩笑,“如此一来,世人也不习惯,历法又如何分赐四夷,到时候,怕是四夷也要笑我中国粗鄙不文了,自拟年号也不是不可能。”
韩冈稍微收敛一点笑意,“吾知令绰素来博学,福建又多见海客,敢问令绰,可知大食和大秦的历法?”
曾孝宽点了点头,他还真知道一点,“两处皆以教立国,所以历法便是以教主传道之年为元年,自此一直推下来。记得按大食的历法,现在应该是大食历四百多年了吧。”
尽管有一点小错误,但整体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福建多大食商人,来自欧洲泰西的人种却是微乎其微,对其历法了解得错失一点,也不足为奇。
曾孝宽脑中灵光一闪,顿时张口结舌,“玉昆你是当真打算,打算,议会元年,二年这样排下去?”
“放心,肯定不是议会,这也太难听了。”韩冈笑道,“章子厚就没说什么?”
“没说。”曾孝宽摇头,“他说忙于天子婚事,此事已经交托给玉昆。玉昆,你到底是什么想法?”
“诸侯、伪王不论,即使臣下秉政,头上还顶着一个挂名的皇帝,也有的是王之流。但只有一个例外。”
“共和?”曾孝宽他瞪大了眼睛,“玉昆你该不会是打算从周召共和开始为元年吧?”
曾孝宽的反应出奇的快,韩冈都有些吃惊,曾孝宽要是文史水准这么好,为什么不去考进士,反而是靠荫补出来?
“我不想让共和变成一个普通的年号。一个随时可以被废掉的年号,对议会治政来说,远远不够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