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雄兵连之黎明之刃 第116章 盾与矛·警魂无畏

第一百一十六章:盾与矛·警魂无畏

战争的迫近,像一块不断扩散的阴云,其阴影悄然渗透进社会肌体的最末端。当军队在边境、在天空、在海洋构筑防线时,维护内部秩序与人民安全的千斤重担,沉甸甸地压在了全国数百万人民警察的肩上。这一次,他们面对的将不再是寻常的罪犯,而是可能突破防线、带来毁灭的未知威胁。他们的装备与职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 街巷间的“战斗姿态”

往日里,民警的执勤装备以警棍、手铐、喷雾剂和可能佩戴的警用手枪为主,象征着法律的威严与克制。如今,这幅画面被彻底颠覆。

在车水马龙的市中心十字路口,年轻的交警小张感觉自己成了所有人目光的焦点。他依然站在熟悉的岗台上,手势依旧标准有力,但身上不再是轻便的反光背心和装着手枪的枪套。他穿着厚重的战术背心,胸前插着备用弹匣,一把黝黑的95式自动步枪斜挎在身前,枪带勒得他肩膀有些发酸,手枪则移到了大腿侧的快拔枪套里。更让他感觉呼吸都有些沉重的是,战术背心右侧挂载的那枚沉甸甸的军用手雷。这是他只在训练中接触过,从未想过会真正携带执勤的武器。

红灯亮起,车辆停下。小张看到公交车里乘客们投来的目光,有好奇,有惊讶,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不安。他能理解这种目光,他自己内心的波澜也未曾平息。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镇定。他知道,这身装备带来的不仅是重量,更是一种无声的宣告:非常时期,法律的后盾是绝对的武力,是为了在秩序失控的瞬间,有能力进行最坚决的处置。他指挥交通的手势,因此更添了几分不容置疑的力量。

同样的场景发生在每一个基层派出所、每一个治安岗亭。社区民警老刘带着徒弟下片区走访,身上同样是95式步枪加手雷的配置。走在熟悉的街巷里,老街坊们打招呼的语气都带着几分小心翼翼:“刘警官,这……这是要出大事啊?” 老刘只能挤出一个宽慰的笑容:“没事,大娘,就是加强戒备,您照常生活,有我们在呢。” 转身后,他的脸色便凝重起来。他清楚地知道,这身装备意味着,下次接到报警,面对的可能不再是邻里纠纷或小偷小摸,而是无法想象的危机。

这种“战斗姿态”的日常化,无声地改变着城市的氛围,也重塑着每一位民警的自我认知。他们不仅是执法者,更是在潜在的战火中维护社会基本运转、保护群众撤离的最后一道屏障。那份重量,是责任,也是随时准备牺牲的觉悟。

二、 特警:出鞘的利剑

如果说普通民警是加固后的“盾”,那么特警部队,则真正被锻造成了应对极端情况的“矛”。

市特警支队驻地,气氛与普通警局截然不同,更像是一个前沿军事基地。操场上,停放着几辆覆盖着迷彩网的装甲运兵车。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武器库前摆放的那一批刚刚由军队移交过来的重火力。

支队队长,一位身材精悍、眼神如鹰隼般锐利的中年人,正站在队伍前方。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清晰地传到每一位特警队员耳中,带着金属般的质感:

“同志们!看到这些家伙了吗?”他指着身旁那挺散发着冷冽寒光的89式12.7毫米重机枪,以及旁边一箱箱标着“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的木箱。

“以前,咱们的训练目标是解救人质、清除悍匪、处置暴恐。最多,也就是城市环境下的低烈度冲突。”队长的目光扫过一张张或年轻或成熟,但都写满坚毅的面孔,“但现在,我告诉你们,之前几个月,抽调骨干去和兄弟野战部队进行联合训练,学习这些重火器的操作和班组战术,为什么?”

他自问自答,声音陡然拔高:“就是为了今天!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拥有重型防护或超出我们常规火力打击能力的目标!”

队伍中一阵轻微的骚动,随即归于更深的沉寂。队员们看着那些原本属于战场的大杀器,眼神复杂。震惊、凝重,但更多的是一种被信任、被赋予重任的决绝。

“我们特警,是公安队伍里的尖刀!平时,刀要藏在鞘里。但现在,刀要出鞘了!”队长吼道,“我们的任务可能包括:掩护重要目标转移、夺回被占据的关键设施、在军队主力到达前,建立隔离带并迟滞敌方行动!甚至……直接对抗零星的、渗透进来的敌方作战单位!”

任务简报冷酷而直接,将战争的残酷性赤裸裸地展现在这些城市守护者面前。

三、 老兵的烙印与新兵的淬火

队伍中,一位名叫雷震的老特警,看着那挺89式重机枪,眼神有些恍惚。他年轻时曾在西南某特种大队服役,与这种“老伙计”相伴多年,转业到特警队后,本以为再也无缘接触。他下意识地活动了一下手指,那熟悉的操作流程仿佛已经刻进了肌肉记忆。他没想到,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后期,竟然会在警队里,再次触摸到这些代表着绝对毁灭的武器。这让他心情沉重,却也有一股久违的热血在胸腔里涌动。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只是这次,要守护的目标,是他安家落户的这座城市。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