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五胡烽烟起:北望神州血与火 第110章 雷霆之举·震动朝野

司马锐的决心既下,便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始行动。

翌日清晨,太极殿大朝会。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山呼万岁之声刚落,司马锐并未如常先议边关军报或各地政务,而是直接抛出了一道震惊全场的诏书。

诏书由中书令亲自宣读,言辞恳切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诏书中,司马锐先述及近年来天灾人祸、国库不丰,身为天子当率先垂范,厉行节俭。继而话锋一转,指出后宫用度浩繁,妃嫔宫女众多,不仅耗费巨大,且易生事端,有违上天好生之德。为体恤民力,匡正风气,决定大规模简放宫人:凡五品以下妃嫔,愿出宫者,赐予丰厚银钱,允其归家另行婚配;不愿出宫者,可迁居西苑安居,供给如常,但不再侍寝。所有年满二十五岁、或入宫八年以上的宫女,一律放出宫去,厚赐妆奁,许其归家。

最后,诏书宣布,将册立宸贵妃慕容氏为皇后,不日举行册封大典。并言明,此后中宫已定,将不再选秀纳妃,以集中精力于国政民生。

诏书宣读完毕,整个太极殿鸦雀无声,落针可闻。百官面面相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简放宫人?不再选秀?立鲜卑出身的慕容氏为后?这任何一条,都是以在朝堂掀起轩然大波,更何况是三件事同时宣布!

短暂的死寂之后,朝堂顿时如同炸开了锅。

以司徒王衍、太尉何曾为首的老臣率先出列反对。王衍须发皆白,痛心疾首:“陛下!后宫制度乃祖宗成法,关乎皇室子嗣绵延、天下稳定!岂可因一时用度而轻言简放?且慕容贵妃虽贤,然出身……立为皇后已恐非议,若再因此遣散后宫,独宠一人,恐非国家之福啊!请陛下三思!”

何曾更是直接:“陛下!此举无异于动摇国本!鲜卑慕容部虽称臣,终究非我族类,岂可母仪天下?更遑论为此遣散六宫!此非明君所为,必遭天下士人非议,史官笔下,陛下将何以自处?”

一些门阀出身的官员也纷纷附和,言辞激烈,仿佛司马锐此举是要倾覆大晋江山一般。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无非是祖制、国本、华夷之防,但深层原因,无非是触及了他们的利益——后宫往往是他们家族女子晋升、维系与皇权关系的的重要途径,如今这条路眼看要被彻底堵死,他们怎能不急?

面对群情汹汹,司马锐高坐龙椅之上,面色沉静,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激动的臣子们,并未立刻发作。他等反对的声音达到一个高潮,才缓缓抬手,殿内渐渐安静下来。

“众卿所言,朕岂能不知?”司马锐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冰冷的威压,“然,尔等只知祖制,可知民生之多艰?只知华夷之防,可知慕容部世代镇守边陲,功在社稷?只知后宫维系门阀,可知内帑空虚,边关将士粮饷尚且不足?”

他顿了顿,语气转厉:“朕问你们,去年荆州水患,赈灾款项从何而出?今年并州雪灾,灾民安置之粮又从何而来?莫非要从尔等家中库房支取?还是从边关将士的口粮中克扣?”

一连串的质问,让方才还慷慨激昂的几位老臣顿时语塞。司马锐登基以来,虽面临内忧外患,但并非昏聩之君,对朝政和财政状况心中有数。

司马锐冷哼一声,继续道:“至于子嗣,朕与皇后年纪正当,何愁没有嫡出血脉?难道妃嫔众多,子嗣繁盛,便是国家之福?汉末诸吕之乱、曹魏宗室相残,教训犹在眼前!朕欲效仿光武帝,立贤后,定国本,有何不可?”

他提到汉光武帝刘秀独宠阴丽华,虽非完全遣散后宫,但也是着名的帝后情深典范,一时让一些官员难以反驳。

这时,一向支持司马锐锐意改革的尚书令张华出列表态:“陛下圣明!厉行节俭,体恤民力,此乃明君之举。慕容贵妃贤德淑良,有目共睹,立为皇后,正可母仪天下,安抚四方。臣以为,陛下此举,非为私情,实为公义,为江山社稷长远计!”

中书监裴楷、侍中贾谧等一批较为务实或与慕容家交好的官员也纷纷出言支持。朝堂上顿时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争论不休。

司马锐知道,如此重大的决策,不可能靠一次朝会就压服所有人。他见火候已到,便不再多言,直接宣布退朝,诏命有司即刻执行简放宫人事宜,册后大典由礼部筹备。

退朝的钟声响起,但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皇宫,瞬间传遍了整个洛阳城,继而以更快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去。街头巷尾,茶楼酒肆,无人不在议论皇帝这石破天惊的决定。有人拍手称快,赞皇帝情深义重、体恤百姓;有人痛心疾首,骂皇帝昏聩好色、败坏纲常;更有人暗中揣测,这是皇帝要借机打压门阀势力的信号……整个天下,都为之震动。

而此时的后宫,更是如同遭遇了一场大地震。

诏书下达内廷,由慕容雪以贵妃(即将为皇后)之名,协同内府监、黄门令等部门具体执行。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