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四合院:从组建肉联厂开始 第97章 百姓的口碑

清晨六点,四九城朝阳街供销社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队。队伍里大多是提着菜篮子的大爷大妈,还有几个年轻媳妇,手里攥着肉票,眼神都往供销社的后门瞟——那里是四九城第三肉联厂送肉车的停靠点,每天的新鲜肉品从这儿卸下来,是整条街最抢手的“硬通货”。

“张大妈,您又来这么早啊?”排在队尾的李婶凑上前,笑着跟前面的老人搭话。张大妈手里的菜篮子擦得锃亮,里面还垫着块干净的粗布:“来晚了哪能买到第三肉联厂的肉?你是不知道,他们家的五花肉炖着香,一点腥味都没有,比前阵子买的其他厂的肉强太多了!”

这话一出,队伍里顿时炸开了锅。“可不是嘛!我上次买的里脊,切丝炒着嫩得很,我家小子平时不爱吃肉,那天都多吃了一碗饭!”“还有他们家的排骨,剁得整齐,骨髓还满,熬汤最香!”“供销社的小王跟我说,这厂用的是新设备,屠宰的时候放血干净,冷冻也讲究,肉才这么好!”

正说着,一辆印着“第三肉联厂”字样的卡车缓缓驶来。车厢门打开,穿着白大褂的工人推着不锈钢推车走下来,车上的肉品用保鲜膜裹着,还带着淡淡的冷气。供销社主任连忙迎上去,笑着跟送肉师傅打招呼:“刘师傅,今天的肉又这么新鲜!昨天早就已经卖完,好多顾客没买到,都跟我念叨呢!”

刘师傅擦了擦汗,笑着回话:“主任您放心,厂里特意多宰了 50头猪,保证够卖!咱们厂长说了,老百姓认咱们的肉,就不能让大家空着手回去!”

肉品刚摆上柜台,队伍就往前挪了起来。张大妈第一个上前,指着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小王,给我称一斤这个,再要一根排骨!”售货员小王麻利地拿起秤,一边称一边说:“大妈您有眼光,这五花肉是今天刚分割的,最适合炖菜!咱们这肉联厂的肉,每天都要经过三次质检,绝对干净!”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四九城的各个供销社上演。自从第三肉联厂开工,凭借着先进的屠宰和冷冻设备,肉品的新鲜度、口感和卫生状况都远超其他同行,供销社的反馈一天比一天好,百姓的口碑也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以前大家买肉只看肉票够不够,现在都得赶早排队,专等第三肉联厂的送肉车。

百姓的认可直接反映在工厂的屠宰量上。开工第一个星期,肉联厂每天屠宰 200头猪、30头牛,还能有很大余力;到了第二周,订单量就涨了三成,每天得屠宰 300头猪、50头牛才能满足需求;月底的时候,单日屠宰量已经突破了 400头猪,连带羊的屠宰量也翻了倍,冷库每天都要新入库近万斤肉品。

赵刚拿着生产报表,走进周晋冀的办公室,脸上满是兴奋:“厂长,您看!这一个月咱们总共供应了 102万斤肉,其中猪肉 85万斤,牛肉 12万斤,羊肉 5万斤,比咱们预期的多了近 20万斤!现在市区里 12家供销社都跟咱们签了长期供货协议,还有两家公社食堂也来订肉了!”

周晋冀接过报表,手指在数据上轻轻划过,脸上却没有太多兴奋,反而皱起了眉头:“屠宰量上去了,生猪供应能跟得上吗?现在跟咱们合作的三个养殖场,每天能供多少猪?”

赵刚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如实回答:“目前每天能供 450头左右,勉强够咱们用。不过养殖场的师傅说,最近天气有点旱,饲料供应有点紧张,要是再旱下去,生猪的出栏量可能会受影响。”

“这就是我担心的。”周晋冀放下报表,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厂区里忙碌的景象,“现在只是开始,明年的情况会更严峻。咱们必须未雨绸缪,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不能只靠这三个养殖场。”

他转身看着赵刚,语气坚定:“你明天安排一下,跟我去周边的县看看。咱们找几个规模大、管理规范的养殖场,跟他们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最好能预付一部分定金,帮他们改善饲料储备和养殖条件,确保明年就算遇到旱情,生猪也能稳定供应。另外,咱们农场也得扩大养殖规模,多养些猪和牛,作为备用货源,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赵刚连忙点头:“厂长您考虑得太周全了!我这就去查周边养殖场的资料,明天一早就出发!”他心里清楚,周晋冀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要是生猪供应断了,就算百姓口碑再好,工厂也没法运转,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当天下午,周晋冀就带着赵刚去了郊区的红星养殖场。养殖场厂长听说他们是第三肉联厂的,连忙热情接待。周晋冀在养殖场里转了一圈,查看了猪舍的环境、饲料的储备,然后跟厂长谈了合作意向:“咱们签订三年的供货合同,我们保证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 5%,还能帮你们建两个青贮饲料池,应对旱情。你们只要保证每月给我们供应 1500头合格的生猪,怎么样?”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