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谷城的议事殿内,烛光熠熠。陈砚、张骞与乌孙太子岑陬、疏勒使者、大宛国相阿里木围坐在沙盘旁,神情凝重地商讨着四国联合军演的细节。
距离正式结盟仪式仅剩十天,为彰显同盟的军事实力,震慑匈奴与突厥,四国决定在乌孙东部牧场的防御城外举行联合军演。
“据斥候回报,匈奴右贤王部近日在盐泽关附近集结了两千骑兵,突厥亦增派了一千兵力驻守黑山城,双方似有暗中勾结之嫌,极可能在结盟仪式期间发动突袭。”张骞指着沙盘上标注的红点,语气沉重地说道,“此次联合军演,不仅要展示我方战力,更要演练协同防御战术,以确保结盟仪式万无一失。”
岑陬点头赞同:“陈大人、张大人,乌孙已集结三千骑兵,驻守在防御城周边。然而,四国军队的战术风格各异:大汉擅长步兵与机关术,疏勒以骑兵突袭见长,大宛则精于防御。如何使四军协同作战,乃是此次军演的关键所在。”
陈砚凝视着沙盘,手指在防御城与周边地形间缓缓游移:“我们可以将军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军演练,各自展示优势战术;第二阶段是协同防御,模拟匈奴与突厥联合突袭,演练四军如何配合抵御;第三阶段是主动出击,模拟追击溃敌,检验联军的机动性。”
他转向张骞,眼神中流露出默契的询问。张骞立刻心领神会,补充道:“为确保协同顺畅,需先确立统一的指挥体系。可由陈大人负责整体战术部署,我负责协调四国的粮草与情报传递,岑陬太子统筹骑兵调度,阿里木国相负责防御工事的配合。每日军演结束后,召开军事会议,及时调整战术。”
阿里木与疏勒使者一致表示赞同,四国迅速敲定了军演方案。次日清晨,四国军队陆续集结至防御城外围的草原。大汉的五百步兵队列整齐,手持诸葛连弩与长枪,墨家工匠们则推着机关车与投石机,在阵前严阵以待;疏勒的两千骑兵身着轻甲,手持弯刀,马匹在草原上奔腾,气势如虹;大宛的一千士兵携带防御器械,在防御城两侧搭建临时堡垒;乌孙的三千骑兵分为两队,分别驻守在草原的东西两侧,形成合围之势。
陈砚与张骞并马立于高台上,俯瞰着下方的军队。“第一阶段分军演练,先让大汉展示机关术战力。” 陈砚高声下令,墨丁立刻带领工匠们操作投石机与诸葛连弩。十架投石机同时发射,石弹呼啸着砸向远处的模拟敌阵,瞬间将木靶摧毁;三百架诸葛连弩齐射,箭矢如同乌云般覆盖目标区域,场面震撼人心。
乌孙贵族与士兵们目睹此景,无不目瞪口呆。他们虽曾领略机关术的威力,却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协同操作。巴图激动地高呼:“拥有此等利器,何惧匈奴与突厥!”
随后,疏勒骑兵进行了突袭战术演练。疏勒将领一声令下,两千骑兵迅速分为三队,犹如离弦之箭般疾速冲向模拟敌阵。左右两队巧妙迂回包抄,中路队正面猛烈冲击,动作迅捷,配合默契,很快便“击溃”了模拟敌军。
紧接着,大宛军队展示了其防御战术。士兵们迅速搭建起临时堡垒,配合诸葛连弩形成交叉火力网,成功抵御了“敌军”的多次猛烈进攻。
最后,乌孙骑兵展现了草原奔袭战术。三千骑兵在草原上风驰电掣,队形变换自如,展现出极强的机动性。
分军演练结束后,张骞立即组织四国将领召开会议,分析各军的优势与不足:“大汉的机关术威力巨大,但机动性稍逊;疏勒骑兵突袭迅猛,却缺乏足够的防御能力;大宛防御稳固,进攻性略显不足;乌孙骑兵机动性强,但需借助机关术以提升战力。接下来的协同防御演练,必须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合理搭配。”
陈砚接过话头,在沙盘上细致地标记出战术部署:“明日进行的协同防御演练中,大汉步兵与机关车将在防御城前方列阵,构建第一道坚固防线;大宛军队则负责在防御城两侧搭建堡垒,并与连弩箭塔协同,守护侧翼安全;疏勒骑兵将埋伏于草原东侧,待敌军进攻受挫之际,从侧翼发起突袭;乌孙骑兵分为两队,一队驻守西侧,以防敌军迂回,另一队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支援各处。”将领们闻言纷纷点头,随即按照部署开始调整军队配置。
次日清晨,协同防御演练正式拉开帷幕。模拟敌军的两千士兵分为两队,从东西两侧同时发起猛烈进攻,试图突破联军防线。东侧的“敌军”刚一接近大汉的机关阵,便遭到投石机与诸葛连弩的密集攻击,石弹与箭矢如雨点般落下,“敌军”伤亡惨重。
与此同时,西侧的“敌军”试图迂回至防御城后方,却被乌孙骑兵及时拦截。双方在草原上展开激烈交锋,乌孙骑兵虽勇猛异常,但面对“敌军”人数优势,逐渐陷入劣势。岑陬见状,立即派人向高台请求增援。
陈砚与张骞对视一眼,张骞迅速说道:“让疏勒骑兵从东侧迂回,支援西侧的乌孙骑兵;同时,将大汉的机关车调至西侧,利用连弩压制敌军。” 陈砚点头赞同,亲自下令调整部署。接到命令后,疏勒骑兵迅速撤离东侧战场,绕至西侧,从“敌军”后方发起突袭;大汉的十辆机关车也迅速移动,连弩齐射,成功压制了“敌军”的进攻势头。乌孙骑兵趁机反击,三方合力,很快便将西侧的“敌军”击溃。东侧的“敌军”见西侧失利,士气大挫,试图撤退,却被大宛军队与剩余的大汉步兵包围,最终全部“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