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烟火里的褶皱 第13章 残帛牡丹泣血痕

镜海市古籍修复中心的后院总像浸在陈年的墨汁里,青石板缝里的青苔吸饱了潮气,绿得发暗。壤驷龢蹲在紫藤架下时,裤脚蹭过石板,带起细碎的凉意。她指尖捻着的半片绢帛薄如蝉翼,褪色的纹路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像谁用指尖在上面轻轻呵了口气。

阳光透过紫藤叶的缝隙漏下来,在绢帛上投下跳动的金斑。她盯着那些光斑看了会儿,忽然觉得眼晕——三年前也是这样的午后,丈夫沈砚之就是蹲在这架紫藤下,手里拿着同样的绢帛,笑着说这针脚里藏着牡丹的魂。那时他袖口沾着糨糊,说话时带起的风里,有紫藤花的甜和陈年纸张的霉味,两种味道缠在一起,成了她后来无数个夜晚惊醒时,鼻尖萦绕不去的气息。

嘶——绢帛边缘的裂口突然勾住指甲,细如发丝的疼顺着指尖爬上来。壤驷龢低头时,正看见血珠从指甲缝里渗出来,滴在绢帛中央那片模糊的花瓣上。血珠晕开的速度比她想象中快,转眼就漫成朵暗红色的小花,花瓣的弧度竟和沈砚之最爱的洛阳红分毫不差。

她心里猛地一跳,像被什么东西蛰了下。恍惚间,那朵血花竟轻轻颤动起来,绢帛边缘的丝线也跟着微微起伏,仿佛下一秒就要抽出新的嫩芽。她赶紧从围裙口袋里摸出棉纸,指尖的颤抖让棉纸在绢帛上蹭出细微的声响。棉纸吸饱血后透出的粉,倒让原本模糊的针脚清晰了些——那是沈砚之独有的锁丝绣,每七针回勾一次,像给牡丹系了把精巧的锁。

壤驷老师,刘馆长让您去前堂一趟。小张的声音从月亮门那头飘过来,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壤驷龢抬头时,看见他站在门洞里,蓝布学徒服的衣角被风掀起,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汗衫。

她应了声,把残帛放进酸枝木锦盒里。锦盒的边角被摩挲得发亮,沈砚之当年做这盒子时,特意在盖子内侧刻了朵极小的并蒂莲,说要让好东西住得踏实。现在这盒子里,除了残帛,只有他失踪前没来得及修复的半页《洛阳牡丹记》,纸页边缘的霉斑已经漫到了二字上。

穿过抄手游廊时,廊下的画眉突然扯开嗓子唱起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尾音拖得长长的,颤巍巍的像要断在风里。壤驷龢的脚步顿住了——这鸟儿自沈砚之走后就没开过口,今天却奇了。鸟笼的月白杭绸笼衣被风吹得鼓起来,边角绣的缠枝牡丹随着晃动舒展,针脚里还留着沈砚之当年不小心蹭上的糨糊印,像颗凝固的泪。

前堂里的檀香混着刘馆长身上的古龙水味,呛得壤驷龢皱了皱眉。穿藏青色中山装的老人背对着她,驼着的背像座微缩的山,花白的头发在脑后梳成个小髻,用根玉簪子别着。他手里的紫檀木拐杖斜斜拄在地上,杖头的牡丹雕花在光线下泛着油亮的光,壤驷龢隔着三步远都能看出,那花瓣的层次感是用微雕刀一点一点凿出来的,光是花蕊处的金丝嵌宝,就得耗上匠人半个月的功夫。

小壤来了。刘馆长转过身,脸上的笑堆得太满,把眼角的皱纹挤成了密匝匝的网。他往旁边让了让,露出身后的老人,这位是洛阳来的周老先生,研究牡丹文化的泰斗,特意来看看咱们那批宋代牡丹谱。

壤驷龢点头问好时,目光忍不住在拐杖头多停了两秒。那牡丹的第三片花瓣内侧,竟有个极小的字刻痕,刻得极浅,像是怕人看见。

壤驷老师年轻有为啊。周老先生开口时,声音像砂纸磨过朽木,他摘下老花镜,用袖口擦镜片的动作慢吞吞的,早就听说镜海市有位女先生,能把碎成渣的绢帛拼得跟新的一样,比我们洛阳那些老匠人还神。

这话听着是夸,可壤驷龢后背却莫名发紧。她注意到老人左手无名指缺了截,断口处的皮肤皱成一团,像朵被揉烂的干花。沈砚之的笔记本里提过,洛阳周家有个规矩,掌事人要自断指节明志,断的正是无名指。

周老先生过奖了。她垂下眼,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那里还沾着今早修复《宣和画谱》时蹭上的墨,是沈砚之教她调的松烟墨,遇水不晕。

您想看的牡丹谱,我已经准备好了。她补充道,眼角的余光瞥见刘馆长偷偷往老人那边递了个眼色。

不急。老人摆了摆手,拐杖在青石板上笃笃敲了两下,声音在安静的前堂里格外清晰,我听说,壤驷老师手里有件私藏?是您先生留下的?

壤驷龢的手指猛地攥紧了。沈砚之的遗物她从没对外人提过,连最亲近的学徒小张都只知道有个旧木箱,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她抬眼看向刘馆长,对方眼神闪烁着往旁边偏,落在廊下那笼画眉身上,像突然对鸟笼上的缠枝纹产生了兴趣。

不过是些寻常旧物。她尽量让语气听起来平淡,可指尖却控制不住地发冷——锦盒里的残帛仿佛有了重量,压得她心口发沉。

寻常?老人笑了,嘴角咧开的弧度很古怪,露出颗在光线下泛着冷光的金牙,能让洛阳周家惦记的,恐怕不寻常吧?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