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告白指令请签收 第339章 广告创意化解歧视案

我盯着公告栏上那张新贴的纸条,阳光斜斜地照在“主讲人:林溪(可申请翻译支持)”这几个字上。助教刚才说的话还在耳边,“我们有几个国际生,表达也有困难。”

我低头看了看包里的笔记本,深蓝色封皮已经被翻得有些起毛边。指尖划过最后一页,那张写着“江逾白少喝冰饮”的便利贴还贴着。

走出长廊时,风从侧门吹进来,带着一点凉意。我刚要抬手拉外套拉链,一件衣服已经落在我肩上。

江逾白站在我旁边,声音很轻:“外面冷。”

我没推拒,把外套拢了拢。他没问我要去哪,只是跟着我走。我知道他在等我说话。

“我想做点事。”我开口,脚步没停,“有个留学生被说考试作弊,但他不是。”

江逾白点头:“我知道是谁。”

我有点意外。

“前两天送餐系统里有他的订单记录,连续三天凌晨下单中药,地址是校外一间小公寓。”他说,“平台显示收货人是‘母亲’。”

我停下脚步。原来他也注意到了。

“他贴了自辩信,在图书馆后门的公告板上。”我回想那个工整却无力的字迹,“他说他不想让妈妈白生病一场。”

江逾白看着我:“你想怎么做?”

“做个广告。”我说,“让大家看到那天晚上他到底在干什么。”

他没立刻回应,而是拿出手机,调出一段监控截图。画面里是个瘦高的男生,背着书包走进药店,低头翻钱包。时间显示是傍晚五点四十五分。

“这是同仁堂门口的公共摄像头拍的。”他说,“我能拿到更完整的记录,包括他进出宿舍楼的时间、图书馆签到数据,还有当天作业提交日志。”

我心跳快了一拍:“你会不会太……管得太宽了?”

他摇头:“我不是查他,是核对时间线。如果他真是清白的,这些数据能证明。”

我点点头。

“但不能直接放监控。”我说,“会被人说侵犯隐私,而且看起来像在求同情。”

“那就换个方式。”他说,“让人看懂真相,而不是施舍怜悯。”

我们走进图书馆讨论区,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我抽出笔,在纸上画下第一个画面——左边是冷色调的走廊监控,男生打开书包;右边是暖光下的药店柜台,他数着零钱,手有点抖。

“字幕写什么?”他问。

我想了想:“他们说他在找答案。”

“右边呢?”

“其实他在找救命的药。”

江逾白看了很久,然后说:“加个时间戳。”

“什么?”

“广告最后,打出两行时间。比如‘17:03,作业提交成功’‘17:45,出现在同仁堂’。”他说,“精确的时间比任何解释都有力。”

我抬头看他。这方法太像他了——不吵不闹,用事实说话。就像他记下我说的每一句话,连语气都标注清楚。

“你愿意帮我弄技术部分吗?”我问。

“我已经开始做了。”他打开电脑,屏幕上是几段整理好的时间轴文档,“这是他过去一周的行动轨迹,和课程表做了交叉比对,没有异常出入。”

我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

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而是我发现,原来有人一直用这种方式守护别人,不动声色,却牢不可破。就像他曾为我做的一切。

“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我低声说。

江逾白抬眼看我:“你已经是了。”

我们花了整个下午打磨脚本。傍晚时去了校园咖啡馆,坐在角落继续改细节。人渐渐少了,窗外路灯亮起来。

“要不要露脸?”我犹豫着问。

“不用。”他说,“重点不是他是谁,是他经历了什么。”

我点头,在草图上改成剪影形式。左侧监控画面保留原样,右侧换成逆光镜头,只能看见轮廓和动作。

“再加一句旁白。”我说,“‘不是所有沉默,都是心虚。’”

江逾白轻轻敲了下桌面:“就用这句当标题。”

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我们去了学生媒体中心。剪辑室还亮着灯,负责人正准备下班。

我把初剪版放给他看。三分钟的短片,没有配乐,只有环境音和字幕。播完后,屋里很安静。

“内容太敏感。”他摇头,“涉及学术诚信和种族问题,校方不会轻易放行。”

我没争辩,而是打开了另一段素材——是江逾白从外卖平台导出的视频片段:那个男生在雪夜里骑车送餐,到站后手指僵硬得几乎握不住车把,回到宿舍楼时已经接近凌晨,他站在暖气口搓手,然后坐到桌前翻开书本。

“他那天考了全班第二。”我说,“卷面整洁,逻辑清晰。你说他抄答案?那他抄的是谁的?一个小时前,他还在给病人送饭。”

负责人沉默了几秒,终于点头:“可以发首页,但标题要改。”

“就用那句话。”我说,“‘有些书包,装的是药,不是答案。’”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