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变成小白毛,校花倒追我 第172章 学术比试(3)

午后的太学府被毒辣的日头笼罩,连庭院里的古柏都耷拉着枝叶,蝉鸣声比清晨更显聒噪。

正厅内却气氛凝重,十六位晋级算术比试的弟子端坐在案前。

案上摊着泛黄的经义考卷,墨锭在砚台中泛着冷光。

陈佳乐攥着狼毫笔的手指微微泛白,鼻尖沁出细密的汗珠。

经义向来是她的短板,虽说这十天里李墨师兄把《论语》《礼记》的重点章节逐句讲给她听。

周子轩师兄还帮她整理了历代名家的注解,但面对太学府严苛的经义比试,她心里依旧没底。

“此次经义比试,以‘仁政’为核心,需结合《孟子?梁惠王上》与《礼记?礼运》的内容,阐述你对‘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限时一个时辰。”

刘默的声音在正厅内回荡,他手持竹简,目光扫过众弟子。

最后在陈佳乐身上停留了片刻,眼中带着几分期许与担忧。

陈佳乐深吸一口气,低头看向考卷。

“仁政” 二字映入眼帘,她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李墨师兄讲解时的场景。

师兄坐在后山的石凳上,手里捧着《孟子》,轻声说。

“‘仁政’的核心是‘民为贵’,你要记住,孟子主张君主应体恤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治国之本。”

她赶紧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刚写下去,又犹豫了。

这样直接引用原文,会不会显得太过浅薄?

旁边的顾青兰已经提笔疾书,淡青色的衣袖随着手腕的转动轻轻晃动,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格外清晰。

陈佳乐偷瞄了一眼,只见顾青兰的字迹娟秀有力。

开篇便引经据典,将《孟子》与《礼记》的内容巧妙结合,看得她心头一紧。

她赶紧收回目光,重新梳理思路。

想起周子轩师兄曾说:“阐述经义时,不仅要引述典籍,还要加入自己的见解,哪怕只是粗浅的感悟,也比生搬硬套强。”

于是,陈佳乐先在考卷上写下开篇:“《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乃仁政之始也。”

接着,她回忆起在边陲村落看到的旱灾景象。

干裂的土地、饥饿的村民,还有那些因为迷信要烧死她的人,心中忽然有了感触。

继续写道:“昔者吾途经边陲,见田地荒芜,百姓流离,老无所养,幼无所依,此乃失仁政之故也。若君主能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使百姓有田可耕,有饭可食,则‘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可成矣。”

写着写着,陈佳乐渐渐投入其中。

她把现代社会对 “社会保障” 的模糊认知,转化为古代语境下的 “体恤百姓”。

虽然用词略显生涩,但字里行间满是真诚。

可就在她写到一半时,忽然卡住了。

关于《礼记?礼运》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内容,她记得不太清楚了。

李墨师兄讲过的注解在脑海中变得模糊。她急得额头冒汗。

手里的笔在考卷上空悬着,迟迟不敢落下。

“还有半个时辰。”

刘默的声音再次响起,陈佳乐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她抬头看向周围的弟子,有的已经写满了半张考卷。

有的正低头修改,只有她还在原地停滞。

就在这时,她忽然想起陈思远师兄教她的记忆方法。

把难懂的典籍内容和生活场景联系起来。

她闭上眼睛,试着把 “天下为公” 和太学府的场景结合。

太学府里,无论出身名门还是寒门,弟子们都能一起读书学习。

这不就是 “天下为公” 的一种体现吗?

她猛地睁开眼睛,提笔写道。

“《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譬如吾辈在太学府,无论富贵贫贱,皆可受教于先生,共读圣贤书,此乃小之‘天下为公’也。若将此心推及天下,则君主不以一己之私害天下,官吏不以一己之利欺百姓,仁政可兴矣。”

写完这一段,陈佳乐长长舒了口气。

接下来的内容也变得顺畅起来,她加快速度。

终于在时辰快到的时候,完成了考卷。

交卷时,陈佳乐看到刘默接过她的考卷,眉头微微皱了一下,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难道自己写得太差了?

她垂着头走回座位,坐立不安地等待结果。

半个时辰后,经义先生李淳拿着榜单走上高台。

他清了清嗓子,缓缓念道。

“经义比试晋级名单,第一名:顾青兰;

第二名:季博常;

第三名:季博达;

第四名:李峰;

第五名:王浩;

第六名:肖韶碧;

第七名:张毅……”

李淳念了七个名字,都没有陈佳乐。

她的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手心全是冷汗。

周围的弟子也开始窃窃私语:“看来陈佳乐还是不行啊,经义果然不是她的强项。”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