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重生1973:AI重构香江商业 第166章 制作完成

------

时间:1974年8月10日,上午10点54分。

地点:中环·郑硕办公室。

一个月的时间,在香江闷热多雨的夏季里悄然流逝。

这天下午,郑硕办公室那部越洋电话突然响了起来,听筒里传来许冠文兴奋中夹杂着电流杂音的声音,背景隐约能听到类似机器运行的声响:

“郑生!东宝这边……效果真是太棒了!他们的伊士曼彩色冲印技术,出来的画面颜色又饱满又透亮,和我们之前在邵氏看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还有那个立体声混音,现场感强到好像人就站在庙街夜市里,连旁边摊贩炒田螺的‘镬气’声都清清楚楚!”

许冠文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但紧接着,他的语气明显低沉了下去,带上了明显的愧疚和不安:

“可是……郑生,有件事……东宝这边的工程师看了我们的粗剪片后,强烈建议在几个关键的笑点转折处,加上两个他们特制的光学特效镜头。

说是能强化喜剧的夸张节奏……效果确实是画龙点睛,但是……但是费用方面……”

电话那头传来纸张翻动的悉索声,许冠文艰难地报出一个数字:

“加上这两个新增的复杂特效镜头,东宝这边给出的最终结算清单……是十五万八千港币。

比我们最初预估的……又超了两万八。”

郑硕握着话筒,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窗外,七月香江典型的暴风雨正在肆虐,浓重的乌云几乎压到摩天楼的窗沿,闪电不时撕裂昏暗的天空。

随之而来的是滚雷的闷响,豆大的雨点密集地砸在玻璃幕墙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噪音,仿佛在为这突如其来的超支奏响沉重的背景乐。

电话那头,许冠文忐忑地等待着,甚至能听到自己加快的心跳声。

几秒钟的沉默,在越洋电话里显得格外漫长。然后,郑硕平静无波的声音透过电流传了过来,没有丝毫犹豫,也没有丝毫责备,仿佛只是在确认一个普通的数字:

“知道了。十五万八,费用不是问题。我会亲自给万代的山科社长打电话,说明情况,请他协调东宝,预算按最终确认的金额执行。”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转而变得异常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任和托付:

“冠文,你听着,钱的事情,你不需要分心,更不用觉得有压力。

你的任务只有一件,就是给我钉死在东宝的剪辑室和混音棚里,盯紧每一个画面调色、每一轨声音效果。

我要求的,是一部拿出来,能在亚洲任何一家顶尖影院、用最好的放映设备播放时,画面和声音都毫不露怯、能经得起任何挑剔眼光检验的成品!

是要让所有观众,包括邵逸夫先生和他请来的贵宾,在看电影时,从第一分钟就被牢牢抓住,感受到前所未有质感的作品!

其他的所有问题,我来解决。”

“郑生……我明白了!您放心!我一定盯死!效果达不到要求,我绝不回来见您!”

许冠文的声音因激动和如释重负而有些哽咽。

“咔哒。”郑硕挂断了电话。办公室里瞬间陷入一片沉寂,只剩下窗外风雨的咆哮声。

一直屏息站在一旁的霍建宁和袁天凡,都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巨大压力。十五万八千港币!这已经不是超支,这简直是在烧钱!

霍建宁的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但看到郑硕凝立在窗前的背影,那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郑硕没有转身,他依然望着窗外被暴雨模糊的城市轮廓。

他知道,此刻身后两位得力干将的内心必然翻江倒海,内部即将面临的质疑和压力将会空前巨大。

这笔不断追加的投入,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疯狂的赌博。

但他脑中那台“灵魂AI”正闪烁着冷静的蓝光,进行着终极推演:

『最终决策点:追加投资风险系数评估:高。

但潜在回报:1.技术壁垒建立:成片质量将形成对同期港片的绝对代差优势,打造“许氏出品,必属精品”的市场认知。

2.品牌溢价:为后续作品打入高端市场奠定基础。

3.战略威慑:向邵氏等对手展示不惜代价追求极致的决心。

综合评估:长期战略收益远超短期财务风险。』

他更深知,当未来电影上映,观众们坐在影院里,被那鲜艳逼真的色彩、身临其境的音效所震撼。

当口碑如同这场暴雨般迅速席卷全城时,今天所有的投入、所有的争议,都将会被巨大的成功所淹没,并转化为品牌无可估量的价值。

真正的商业博弈,高端局里,玩到最后,往往比拼的已经不是简单的精打细算,而是超凡的胆识、宏大的格局以及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判。

他缓缓转过身,目光平静地扫过霍建宁,语气沉稳地开口,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预算的事情,我知道了。钱,我会从‘墨方’下一阶段的预期royalties和便利店新增的流动资金里调度。

建宁,你跟进一下万代那边的付款流程,做好账目,后续的宣传预算需要重新精确核算,我们要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他没有解释,没有安抚,只是清晰地下达了后续指令。这种绝对的冷静和掌控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信心传递。

霍建宁点了点头,他知道,郑硕已经做出了决断,现在他能做的,就是执行。

窗外,暴雨依旧倾盆,但郑硕的目光已经穿越了雨幕,投向了电影上映后,那片即将被“许氏喜剧”点燃的广阔市场。

-----

时间:1974年5月15日,下午13点26分。

地点:浅水湾71号别墅。

香江的空气闷热得像个密不透风的蒸笼。外面白花花的日头烤着地皮,连鸟虫都懒得叫唤。

郑硕独自坐在他那间特意收拾出来的试映室里,厚重的丝绒窗帘拉得严严实实,不透一丝光,只有前方银幕上闪烁跳动的光影,是这片黑暗里唯一的主角。

试映室的灯光已经亮起了好几分钟,空气中还残留着胶片特有的化学气味,混合着冷气机的微弱嗡鸣。

银幕上的“剧终”字样早已消失,只剩下空荡荡的白色幕布。

许冠文坐在郑硕旁边的沙发上,双手紧紧攥在一起,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几次偷偷侧目观察郑硕的表情,但郑硕只是沉默地靠在椅背上,双眼微闭,面无表情,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只有右手食指在真皮扶手上有一下没一下的轻敲,暴露了他脑中正进行着风暴般的运算。

房间里瞬间陷入一种奇特的寂静,只剩下美国开利牌窗式空调在墙角发出的低沉而持续的嗡鸣,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钢铁蜜蜂。

许冠文就坐在郑硕旁边的沙发上,身子绷得有点紧。

他下意识地搓着手指,手心全是湿冷的汗。他悄悄侧过头,用眼角余光紧张地观察着郑硕脸上的每一丝细微变化,心跳得像打鼓。

这一百零七分钟,对他而言,比过去大半年在东京的每一天都难熬。

东宝公司处理出来的色彩,饱和得惊人,庙街夜市的霓虹灯招牌红是红、绿是绿,仿佛能灼伤人的视网膜;

那立体声混音效果更是了得,街上小贩的叫卖、麻将牌的碰撞、主角奔跑时的喘息,每一声都像在耳边炸开,市井的鲜活气息扑面而来。

这视听质感,许冠文心里清楚,已经完全超越了当下香江任何一部本土喜剧片的水准。

这背后,是郑硕真金白银砸下去的十五万八千港币,是压得他喘不过气的期望。

“郑生,您看……这片子,接下来发行的事……”许冠文终于忍不住,试探性地开口,声音因为紧张和期待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和颤抖。

这部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电影,技术质量远超预期,但越是如此,他越害怕它因为发行不畅而明珠蒙尘。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