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四合院:我一级工程师,你还闹? 第258章 冰封神枪,枪王诞生!

奇妙的事情发生。

枪身上的冰块随着震动大片脱落。

特别是枪机和扳机附近,那些冻住关键位置的薄冰,直接被震成碎渣。

射手再次拉动枪栓。

这次虽然阻力大了不少,但真的拉开!

枪机后坐,一些碎冰从抛壳窗里被带出来。

“射击!”

射手再次举枪,瞄准靶子。

“砰!”

又是一声枪响!

子弹再次出膛!

第一发的枪声听起来有点闷,但它确实响了!

紧接着。

“砰!砰!砰!”

剩下的子弹,被一发接一发地射出去!

最后一个弹壳落地,整个靶场陷入死一样的安静。

不知是谁带头,掌声像打雷一样炸开!

那群见惯了沙场风雨的将军们,

此刻都激动得满脸通红,用力鼓掌。

他们看的不是一支枪,是无数战士的生命,是未来的胜利!

络腮胡子将军一个箭步冲上去,

从射手手里抢过那支还冒着寒气的81式步枪。

他翻来覆去地看,像在看一件绝世珍宝。

“好枪!好枪啊!”他激动地大喊,

“林总师,我代表西南边防全体将士,谢谢你!

有了这把神枪,看他娘的还敢不敢在咱们的地盘上撒野!”

“这枪,我要了!第一批生产出来,

必须优先装备我们军区!”另一个将军也冲上来抢。

“凭什么给你!我们西北军区更冷,更需要!”

“都别争了!”刘部长红光满面地走出来,大声宣布,

“这枪马上投入量产!保证在入冬之前,

让咱们所有高原部队的战士,人手一支!”

测试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更艰巨的量产。

林卫国一点没松懈,当晚就带着所有测试数据和样品,

一头扎进生产车间。

要大规模生产,必须解决几个工艺问题。

首先是材料,

新枪的核心部件用的是一种林卫国命名的“81号特种钢”,

也就是“龙脊钢”的简化版。

性能要求没那么变态,但对冶炼和热处理的要求依然极高。

林卫国把之前在“712基地”摸索出的那套真空冶炼和精密温控的工艺,

一点没藏私,全教给兵工厂的老师傅们。

他还利用“特别顾问”的权力,特批从全国最好的钢铁厂,

调来一批顶级的技术员,在兵工厂里建起一条小型的特种钢生产线。

另一个难题,是枪托和护木用的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这东西在这个年代,就是黑科技。

兵工厂的老师傅们看着那几张化学结构图,跟看天书一样。

“林总师,这……这玩意儿又是玻璃又是塑料的,怎么才能捏到一块儿去?”

一个负责模具的老师傅愁眉苦脸地问。

“不是捏,是‘复合’。”

林卫我再次当起化学老师,带着一群技术员在实验室里,

从最基础的环氧树脂配方开始,一步步教他们。

如何控制固化剂的比例,如何设计玻璃纤维布的铺层角度,

如何在高压下进行模压成型……

半个月后,当第一个黑色漂亮纹理的枪托从模具里取出来,所有人都看傻眼。

那玩意儿拿在手里又轻又硬,用锤子砸都砸不出一个坑。

“神了!真是神了!”老师傅们围着那个枪托,啧啧称奇。

他们感觉自己这辈子真是白活。

原来除了钢铁和木头,还能用这种“泥巴”一样的东西造枪。

解决了材料和工艺问题,剩下的就是生产效率。

林卫国把他那套“标准化、模块化”的生产管理理念,

也带进了这个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的兵工厂。

他重新规划生产线,把过去那种一个老师傅包揽所有工序的模式,

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标准化的工位。

每个人只负责一道工序,

比如专门钻孔的,专门刻膛线的,专门做热处理的。

林卫国还设计了一套严格的质检体系。

每道工序完成后,都必须用专门的工装卡具进行检验,

不合格的零件,绝对不允许流到下一道工序。

起初,这种做法遭到很多老师傅的抵制。

“这不是把我们当傻子使吗?我闭着眼睛都能车出合格的零件,

还用得着拿个破卡尺一遍遍量?”

“就是!这不是耽误工夫吗?”

林卫国不跟他们吵,只是定下一条规矩。

按他的流程干,超额完成任务的发双倍奖金。

不按他的流程干,出了一个次品,

扣发当月所有奖金,还要在全厂大会上做检讨。

几天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发下来。

那些严格按照新流程操作的年轻工人,

一个个都拿到了比老师傅还高的工资。

而几个不信邪,依旧凭老经验干活的老师傅,

因为出了几个次品,工资条上是个刺眼的“0”。

这一下,再没人敢有怨言。

所有人都老老实实地按照林卫国制定的“标准作业流程”来干活。

效果是惊人的。

新枪的生产效率比过去生产56式,提高了整整三倍!

而且因为有严格的质检,产品的合格率,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百分之九十九!

两个月后。

当第一批总共一万支崭新的81式高原特种步枪装箱完毕,

准备通过军用运输机发往前线,整个兵工厂都沸腾。

刘部长拉着林卫国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

共和国的轻武器从今天起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而开创这个时代的就是眼前这个年轻人。

林卫国看着那些即将运往前线的武器箱,

心里没有太多的激动,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这只是第一步。

林卫国转过头,对身边的秘书说。

“通知汽车厂和化工所,明天一早,

召开增压器和制氧机的最后一次技术定型会。”

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

解决了步枪的问题,林卫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发动机增压项目上。

京城汽车制造厂,一间被列为最高保密等级的特种车间里,

气氛比兵工厂的靶场还要紧张。

车间正中央一台崭新的解放牌卡车发动机,被牢牢固定在一个巨大的台架上。

发动机的排气管和进气歧管上,连接着各种奇奇怪怪的管道和仪表。

最引人注目的是发动机侧面一个银白色蜗牛状的金属部件。

它通过皮带与发动机的曲轴相连,两个精密的转子在壳体内部高速旋转,

将空气源源不断地压进发动机的气缸。

这就是林卫国设计的罗茨式机械增压器。

总后勤部的王副部长,还有汽车厂的厂长、总工程师,

以及一群头发花白的发动机专家,全都围在台架周围,

一个个伸长脖子,连大气都不敢喘。

“林总师,所有管路和传感器都检查完毕,可以开始测试。”

一个年轻的技术员跑过来,对林卫国报告。

林卫国点点头,走到巨大的控制台前。

这个控制台也是他亲手设计,不仅能控制发动机的启动和转速,

还能实时模拟不同海拔的气压和含氧量。

“开始模拟。目标环境,海拔五千米。”

林卫国按下按钮,车间里的大型真空泵开始轰鸣,

连接着发动机进气口的一个巨大密封舱内,

气压开始迅速下降。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