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国吐露心声后,林杰没有急于再次拜访。
他知道,强行追问只会让老人重新缩回壳里。
他给韩志国开了一些温和的、辅助调节神经和改善睡眠的中成药,并建议他每天在保姆陪同下散步半小时,重点是建立信任和规律的接触。
同时,他将真正的治疗方向,转向了查明三十八年前的真相。
这件事不能动用卫健委的官方渠道,那太显眼,容易打草惊蛇,也可能让韩老书记觉得他在借题发挥。
他必须私下进行。
利用周末时间,林杰开车去了当年韩志国爱人去世的那个县——清河县。
三十八年过去,县城面貌早已天翻地覆,当年的县医院几经合并扩建,如今已是清河县人民医院。
他没有亮明身份,而是以“研究本省基层医疗发展史”为由,找到了医院档案科的一位老科长。
老科长姓陈,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在散发着霉味和灰尘的档案库里干了一辈子。
“陈科长,麻烦您,我想查一下三十八年前,大概八二、八三年左右的病案存档,特别是涉及重大手术或者死亡的病例。”林杰递过去一包好烟,语气客气。
老陈推了推眼镜,打量着林杰:“三十八年前?哎呦,那可不好找喽!那时候都是手写的纸质病历,很多都遗失了,或者被虫蛀了。而且时间这么久了,查这个干嘛?”
“做一个学术研究,了解当时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和面临的困难。”林杰早就想好了说辞,“主要是想看看那个年代危重病例的处理方式。”
老陈将信将疑,但看林杰气质不凡,说话在理,还是带着他走进了档案库最深处。
那里堆满了落满灰尘的牛皮纸档案袋,空气浑浊。
“这一片就是七八年到八五年的,没整理过,你自己找吧。不过很多袋子都空了,或者记录不全。”老陈指了指几个高大的架子,“我得去前面看着,你自己小心点,别把灰弄得到处都是。”
林杰道了谢,挽起袖子,开始在这片故纸堆里艰难地翻找。
灰尘呛得他直咳嗽,蜘蛛网不时挂到脸上。
他根据韩志国提供的模糊时间线,重点查找八二年下半年到八三年上半年的外科病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翻阅了大量泛黄、字迹模糊的记录,大多是一些常规手术。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标着“1983.04”的薄薄档案袋引起了他的注意。
袋子很旧,边缘破损,里面只有寥寥几页纸。
他小心翼翼地抽出来,纸张脆弱得仿佛一碰就会碎。
上面用蓝黑色墨水笔写着:
患者:张翠芬,女,30岁。
入院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弥漫性腹膜炎?
手术记录: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阑尾穿孔,腹腔内大量脓性渗出。行阑尾切除术,腹腔冲洗引流。
术后情况:患者持续高热,血压进行性下降,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经积极抢救无效,于术后第三日死亡。
死亡诊断:感染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
主刀医师:赵德明。
助手:字迹模糊看不清
麻醉医师:字迹模糊看不清
手术护士:王秀英。
记录非常简略,尤其是抢救措施部分,几乎是空白。
这与当时县级医院病历书写不规范有关,但也显得过于潦草。
林杰的心跳加快了,张翠芬,年龄、病情、死亡时间,都与韩志国描述吻合!这就是他要找的那份病历!
他仔细看着“主刀医师”一栏:赵德明。
韩老书记提到过,那个院长后来调走还升迁了。
他继续在袋子里翻找,希望能找到更多信息,比如当时的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或者医疗事故鉴定意见。
袋子里只有一张泛黄的、格式简单的“死亡报告单”,上面有家属签字栏,但那里是空的,只盖了一个红色的“拒签”章。可以想象当时韩志国的愤怒和拒绝合作。
线索似乎就在这里断了。
林杰有些不甘,他再次仔细检查那个档案袋,用手指细细摩挲袋子的内侧。
忽然,他感觉到内衬靠近封口的地方,似乎有一点凸起来的厚度。
他小心地撕开一点点已经脆化的封口胶,从里面抽出了一张折叠的、明显是后来塞进去的纸条。
纸条上的字迹与病历上的不同,更加潦草、匆忙,用的是圆珠笔:
“张翠芬病例。赵主任坚持手术,术前家属曾要求转院,赵以时间来不及劝阻。术中情况确属危重,但术后赵指示用药剂量保守,恐与当时药库紧缺及赵个人谨慎有关。护士王秀英曾提出异议,未被采纳。此事后被压下,未进行深入讨论。赵于次年调任市卫生局,后升任副局长。知情人:李。”
这张纸条,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历史的迷雾!
它揭示了几个关键信息:
韩志国曾要求转院,被主刀医生赵德明以时间来不及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