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的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各小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负责部分的修改,并汇总关键数据,形成规范的核心证据支撑。
梁启华院士对进度抓得很紧,要求每个小组每周汇报进展。压力层层传导下来。
这天下午,是“微创瓣膜手术”小组的数据核对会。这个小组由首都医科大学的孙建明教授牵头,组里还有几位来自不同医院的瓣膜手术专家。
孙教授是团队里对林杰意见较大的几位之一,私下没少议论林杰“靠关系”、“方案华而不实”。
会议刚开始没多久,问题就出现了。
负责统计“微创二尖瓣成形术与传统开胸手术中期随访结果对比”数据的,是孙教授带的一位博士后。
他展示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三年随访期内,微创组患者二尖瓣反流复发率“显着高于”传统开胸组。
这个结果一出,会议室里顿时议论纷纷。
“如果微创组复发率更高,那我们在规范里大力推广微创技术,岂不是站不住脚?”一位专家皱眉道。
孙教授脸色不太好看,盯着投影屏幕上的数据表格,手指敲着桌面:“数据来源可靠吗?统计方法有没有问题?”
那位博士后有些紧张,推了推眼镜:“数据……数据是从我们医院和协作单位数据库里提取的,统计方法是标准的卡方检验……”
“把原始数据和处理过程调出来看看。”孙教授命令道。
博士后操作电脑,调出了庞大的原始数据集和复杂的统计代码。
会议室里的人都伸着脖子看。
林杰坐在靠后的位置,也凝神看着屏幕。
他敏锐地注意到,在数据分组时,似乎有一个关键变量——术前二尖瓣反流机制的分类——没有被充分考虑进去。微创手术对某些复杂机制的反流,效果确实可能不如传统开胸手术,但如果把所有机制混在一起分析,可能会掩盖微创手术对某些类型病变的优势。
孙教授和其他几位专家也陆续发现了这个问题,会议室里争论起来。
“这个分组有问题啊!退行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能放一起比吗?”
“还有合并其他心脏手术的病例,应该剔除出去单独分析!”
“这统计代码谁写的?交互项都没加!”
问题越揪越多,那位博士后额头冒汗,操作电脑的手都有些发抖。
眼看会议就要陷入僵局。
孙教授的脸色越来越沉,这数据是他小组负责的,如果出了大纰漏,他脸上无光,更会在梁院士那里失分。
“今天先到这里吧!”孙教授有些烦躁地挥挥手,“数据重新整理,统计重新做!下周再汇报!”
会议不欢而散。
孙教授铁青着脸,第一个离开了会议室。
林杰没有立刻离开。
他走到那位一脸沮丧的博士后身边,低声问:“李博士,原始数据方便给我一份吗?我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李博士愣了一下,有些意外地看着林杰。
他和林杰没什么交集,只知道这个年轻人风头正劲,没想到他会主动提出帮忙。
“这……孙教授他……”李博士有些犹豫。
“没关系,我就看看,不一定能帮上忙。”林杰语气平和。
李博士看了看门口,咬了咬牙,将一个加密U盘快速塞到林杰手里:“原始数据和初步代码都在里面。拜托了,林医生。”
林杰点点头,将U盘收好。
回到酒店房间,林杰立刻打开电脑,插上U盘。
数据集果然庞大而复杂。他深吸一口气,开始逐行检查数据,重新梳理变量。
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他首先对数据进行清理,剔除不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
然后,严格按照二尖瓣反流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精细分组:退行性、功能性、缺血性、风湿性等等。接着,他重新编写统计代码,采用更复杂的多因素回归模型,将手术方式、病变机制、患者年龄、左室功能等多个变量同时纳入分析。
屏幕上的代码飞快滚动,统计结果不断输出。
窗外天色由暗转明,林杰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他精神高度集中。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时,他终于完成了全部重新分析。
结果清晰地显示:对于退行性二尖瓣反流这一主要类型,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的中期效果包括反流复发率、再手术率、生存率无显着差异;而在术后恢复速度、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方面,微创组显着优于开胸组。 只有对于部分极其复杂的混合机制反流,传统开胸手术才显示出一定优势。
这个结论,与之前那个粗糙分析得出的“微创组复发率高”的结论,截然不同!也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和国际上的主流观点。
林杰长长舒了一口气,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
他没有立刻将结果发出去,而是仔细检查了一遍所有的分析步骤和结果,确保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