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诗魂封神 第22章 结集盟友,共抗强敌

青铜柱的响动还在地底爬,像锈铁刮骨头,一下下挠着地心。那不是金属在震,是憋了几百年的魂在咽气前喊了一嗓子。刘斌刚从通道里出来,脚像灌了铅,每一步都拖着整座废墟走。他肩上落着一层灰白的粉末,是断笔灰——诏狱最底下才有的东西。那些诗人死前咬碎的笔杆磨成的粉,混着血和墨,沾上身就跟霜似的不化,可烫得慌。

掌心里那块玉,早被灰裹成了死疙瘩,像颗封住的心,血脉断了,一点动静没有。可他刚踏出地底,那玉突然跳了一下,像是听见了啥。现在它正顺着光脉往上爬,沿着地底纵横的诗脉网,悄悄钻进“诏眼”的核心。这玉是假的,拿他自己断掉的诗骨当底子,又掺了十七岁那年被剜走的半缕诗魂重铸出来的。它不传令,不接旨,只带了一种病,叫“逆”,正一寸寸往那高高在上的监察之眼里头渗。

他没回头。身后的通道已经塌了,岩层像肉一样扭着合上,好像大地自己都想忘了这条路。他的脚印冒着火,不是烧草的那种红,是幽蓝的冷火,像是从骨髓里渗出来的怒,在青石板上烧出弯弯曲曲的印子,像在地上划了根引信,就等一声炸雷,把整片山河点着。

诗盟密堂,烛火僵在半空。

不是没风,是空气都冻住了。灯芯不动,油滴悬着,将落未落。时间被什么老阵法拉长了,连光阴都不敢喘大气。堂里十二个席位空着,黑曜岩雕的,刻满历代诗魂的名字,现在全黑了,像被人抽走了气。

只有主座前那盏青铜灯忽闪忽闪,火是青绿色的,照出几个元老铁青的脸。他们坐着不动,衣服纹丝不抖,就眼珠子慢慢转,盯着门口那个一身灰、步步带火的人。

“你回来了。”一个人开口,嗓音干得像从枯井里捞上来的锈铃,“系统警报没解,诏狱结界还在转,你居然活着出来?不可能。”

刘斌不答。他左脚踝裂着口子,皮翻着,露出底下金属一样的筋,那是“行者”改造留下的,曾经接了诏令之链,硬连诗脉。链子断了,伤却好不了,每走一步,都像踩在烧红的钉子上。但他没停,反而更稳。青石上留下半个焦黑脚印,边沿裂出红纹,像是踩过炭火,又像踩碎了什么看不见的封印。

他走到石台中间,抬手。掌心的血还没干,黏得像墨,滴到台面上“嗤”地冒烟。他直接把手按了下去。

血纹炸开,像蛛网铺满整块石台。那些老符文活了,扭着身子重组,嗡嗡响。眨眼间,一道青灰光幕从血里升起来,浮出一段段被锁住的记忆——

古殿深处,九根青铜柱围着王座,柱子上挂着九颗头,闭着眼,嘴角凝着墨。那是九个失踪的“诗宗”,碑上写着“诗尽人亡,魂归天籁”。可画面里,他们的头还在轻轻颤,眼皮底下有光流转,那是诗魂还在挣扎。

副盟主跪在王座前,捧着玉印,额头贴地,念着诏令。王座上没人,只有一道影子罩着,人形,没脸,身上缠着无数细如发丝的光丝,每根都连着远处的诗碑,或某个诗人的识海。

镜头一转,地底牢房。铁栏里几十个诗人,锁链穿肩,吊在半空。他们不出声,但识海被强行撕开,一道道诗光被抽走,汇成河,流向诏眼。其中一个老头,白发披肩,满脸皱纹像刀刻的,正是三年前宣布“诗魂自焚”的寒江子。他嘴唇动着,定格在“救……诗……”的口型,眼泪化成墨珠滚落,空中凝成一行小字:“笔断,火不熄。”

满堂死寂。

烛火不动,可有人呼吸乱了,有人指甲抠进扶手,木屑飞。一个老头颤着问:“这……这就是诏令的源头?他们拿我们……当燃料?拿诗魂炼诏眼?”

“不止你们。”刘斌声音低,像刀刮石板,一个字一个字往人心里凿,“是所有写过反诗的。所有不肯低头的笔。你们当‘行者’是荣耀?是选拔?那是编号。电池的编号。每个被选中的,都是标好的电源。”

有人猛地站起来要骂,刘斌冷笑。堂里的人,有的低头,有的抖,有的捂脸,没人说话。

过了好久,角落一个白发老头慢慢站起来。七十多了,当年的“江南诗魁”,现在瘦得像根枯竹。他哆嗦着从怀里掏出半块残碑,斑驳开裂,纹路和光幕里的牢中诗碑一模一样。嘴唇抖着:“我儿子……十年前没了。他最后一首诗,写的是‘心火不熄,宁折不屈’……可后来,诗盟说他‘诗魂自焚’,碑烧了,魂归天籁……可这碑……这碑是他的命碑!要是真死了,碑该碎,不该残!”

刘斌点头,眼里有点东西闪了下:“他们不杀你。他们关你,一点点抽走你的诗魂,直到你成个空壳。然后对外说——诗尽人亡。可诗魂不会死,它只会睡,被关,被炼。”

“那……我们怎么办?”另一个声音轻得像风,已经有点动摇,像冰裂了第一道缝。

“战。”刘斌说。

“你疯了!”一个保守派跳起来,胡子都炸了,“敌人在暗处,我们在明!你一个人进诏狱是运气,现在要全盟陪葬?你知不知道诏眼一开,百里内识海全清?你这是带我们往诗灭里走!”

刘斌没发火,反而笑了。那笑冷,淡,却让人心里发毛。他解开左手腕上的布,露出皮下一道铁灰色的印——“行者”印记,曾经吸他诗魂,想把他炼成傀儡。现在,那印记边上泛着红,里面像有火在烧,像个微型炉子在转。

“它吃过我的诗魂,想把我变成行者。”他指尖点心口,“现在——它成了炉。烧的是他们的诏令,炼的是我的火。”

他抬头,左眼金纹一闪,识海里青焰翻腾,像千万诗句在烧、在重组、在炸。

“我骨为薪,照夜不烎。”

八个字出口,诗魂震动。整个密堂的诗碑嗡嗡响,碑文自己裂开,一道道“诏”字被撕开,底下露出“逆”字。那些“逆”歪歪扭扭,却带着一股压了几千年的火气,终于冒头。

有人捂耳朵,像听见几百个诗人临死前的低语;有人跪下,眼里流出血泪——那是被封住的诗感,现在冲破禁制,像河决了堤。

“今天不战,”刘斌声音压得低,字字像锤子,“明天谁是牢里的人?诗要是不烧,还算什么诗?要是不能烧穿谎话,不能照亮黑,不能替弱者说话——那它就是一堆死字,一具空壳,一张祭文!”

没人再吭声。

他转身,走向主墙。抽出腰间的断笔——一截焦黑的竹枝,笔尖断口闪着金属光,是他从诏狱带出来的唯一东西。他割开手腕,血顺着笔杆流下,在墙上写下三个大字:

同燃诗。

血字刚成,全堂诗碑轰然共鸣。碑文自动重组,浮出两个巨大篆字——

共抗。

不是刘斌写的,可笔迹跟他十七岁那年的手稿一模一样。好像有另一双手,早在千年之前,就写下了这誓约。空气里飘出淡淡的墨香,是远古诗魂的余味,是无数没写完的诗在回响。

“从今天起,诗盟重组。”刘斌抹掉血,声音冷,“主战派执令,监察院清内鬼,传讯组马上启动‘诗脉共振’。”

“怎么联系外面?”有人问,声音不抖了。

“用诗。”他说,“不是字,不是声。是频率。是魂。”

他闭眼,识海金纹转,把“我骨为薪,照夜不烎”凝成一道无字之诗,以诗魂为波,向四面八方散开。不是话,不是调,是一种纯粹的意念,一种燃烧的信念,顺着地底诗脉,穿山过河,撞进每个还有诗感的诗人识海。

刹那间,各地诗魂震动。

江南水乡,一个盲诗人正在抚琴,指尖一颤,弦断。他抬头,无意识念了一句:“孤城不闭,诗刃未折。”徒弟问啥意思,他喃喃:“有人在喊我……用诗喊我。”

西北荒漠,沙丘深处一座破庙,一个披麻戴斗笠的诗人猛地睁眼,手里残卷无风自动,墨迹翻腾,浮出同样诗句。他摸着卷边一道细裂,是二十年前被迫烧稿时留下的。他低声一笑:“终于……等到了。”

东海孤岛,深山古寺,北境雪原……几十道诗魂同时回应,化作光点,在诗盟地图上一个个亮起。地图是千年诗骨粉画的,平时死的,现在像活了,每亮一点,就一声低吟,像大地在醒。

刘斌睁眼,目光落在西北那点孤光上。

“来了。”

“还不止一个。”

他掏出藏在断笔灰里的晶沙——诏狱核心的碎屑,能感应诗魂。他碾碎,混进血,滴在地图中央。沙粒像活的,游过去连上所有光点,织成一张无形的网,脉络清晰,像星图铺开。

“他们抽我们的诗,以为我们哑了。”他低声说,“可诗魂不会死。它就等一个点火的时辰。”

“现在,火着了。”

传讯官突然抬头,声音发颤:“西北回应者传回一句新诗——‘孤城不闭,诗刃未折’,末尾加了一句:‘我等你二十年了。’”

刘斌瞳孔一缩。

二十年前,他十七岁,写第一首反诗那夜,有个陌生诗魂在他识海边缘轻轻碰了一下,像风吹脸,留下一句:“笔在人在,诗断魂不灭。” 那人,然后就没了。

现在,回来了。

“准备三件事。”他下令,声音稳得像铁,“第一,查诗盟里所有‘静言阵’的残迹,一个个破。那是他们盯我们识海的耳目。第二,把牢里诗人的名字刻进诗碑,每天半夜集体念名,唤残魂。第三——”

他顿了顿,盯着地图上那片荒漠,眼神像刀。

“派人去西北,带我的血印和断笔灰。告诉他,我不是一个人回来的。我是带着火回来的。”

话没说完,外面有动静。

守卫冲进来,脸煞白,站都站不稳:“地脉……地脉在震!诏狱方向传来强共振,像……有人在强行重启‘诏眼’!而且……频率……跟刚才我们发的诗波……一模一样!”

刘斌猛地抬头。

左眼金纹狂闪,识海里那句“我骨为薪,照夜不烎”突然自己响起来,节奏乱了,音调歪了。

不对。

这不是他的频率。

是有人在学。

在冒充。

用同样的诗魂波段,反过来找他们。

“他们发现玉是假的了。”他低声说,手指已经攥紧断笔,“而且……他们知道我回来了。”

地图上,西北那点孤光猛地跳了几下,像挣扎,像警告,然后——

灭了。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