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 《孙子兵法·计篇》
江陵方向,尘烟蔽日。
携家带口、肩挑手提的百姓,汇成一道绝望而混乱的洪流,哭泣声、呼唤声、催促声交织在一起,与远处隐约传来的马蹄声、喊杀声形成残酷的协奏。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汗水与恐惧的气息。
李婉晴骑在一匹略显瘦弱的驮马上,紧握着缰绳,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周围。她的队伍混杂在难民潮的边缘——十几辆装载着重要文书、账册以及部分军械的骡车,由王队率麾下的兵士护卫着,此外还有数百名被指定随他们这支“后勤保障先遣队”一同转移的军属和工匠。
他们的任务,并非参与长坂坡那场注定惨烈无比的阻击战,而是利用相对安全的侧翼路线,尽可能快地将这些人员和物资提前转移到更后方的安全地带。这是诸葛亮安排给她的,看似远离主战场锋芒的任务。
“保持队形!看好车驾!老人孩子扶到车边!”林楠骑着一匹抢来的曹军战马(品质明显优于李婉晴的驮马),在队伍侧后来回奔驰,低沉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勉强压制着恐慌带来的混乱。他的伤势未愈,但骑术和威势仍在,如同一根定海神针。
苏茜则坐在一辆堆满文书箱的骡车上,手指在一个改造过的简易通讯罗盘上飞快拨动,耳朵里塞着特制的听筒,眉头紧锁。“婉晴,情况不太对。”她趁着林楠靠近时,压低声音急促说道,“右翼,糜芳将军的部队,他们的行进速度和布防位置很奇怪。”
李婉晴顺着她示意的方向望去。只见一支约千人的队伍,打着“糜”字旗号,本该在他们的右前方构成一道屏障,掩护他们这支转移队伍的侧翼,并负责迟滞可能从小道追来的曹军游骑。然而,这支队伍行进得异常缓慢,队形松散,甚至不时停下来,仿佛在…等待什么。
“按照军师部署,糜芳将军此刻应前出至当阳桥附近,构筑防线,掩护主力侧后,为何在此徘徊不前?”李婉晴心中疑窦丛生。她对《三国演义》的剧情了然于胸,长坂坡之战,糜芳的表现本就值得商榷,此刻亲眼所见,更觉异常。
“不止如此,”苏茜的声音带着一丝寒意,“我刚刚捕捉到他们军中有人在使用加密频道发送简短讯号,接收方…很模糊,但方向大致是西北,那是曹军先锋可能出现的方向!内容无法破译,但信号源在移动,似乎随着我们的移动在调整位置。”
内鬼?还是…更糟糕的情况?
李婉晴的心猛地一沉。历史记载,糜芳后来确实背叛了刘备,投降东吴。难道在这个时间点,在这个被“规则”影响的副本里,他的背叛提前了?或者,这支队伍里混入了赵天成那样的学员,正在施加影响?
“王队率!”李婉晴勒住马,低声呼唤。
王队率立刻策马靠近:“李司马,有何吩咐?”
“派两个机灵可靠的兄弟,扮作逃难百姓,悄悄靠近糜芳部,观察他们的动向,特别是注意是否有非我军打扮或行为异常之人。小心,不要暴露。”
“明白!”王队率毫不迟疑,立刻转身去安排。
就在这时,一名糜芳部下的低级军官骑马奔来,脸上带着焦急之色,高声喊道:“前方发现曹军游骑踪迹!为保安全,糜将军令你部即刻转向东南,沿那条小路疾行,我等为你们断后!”他指着一条偏离原定路线,通往一处林木茂密山谷的小道。
那条路,在李婉晴【潜意识宫殿】的地形模拟中,并非最佳选择,甚至有些迂回,且两侧地势复杂,极易设伏。
“多谢将军好意!”李婉晴朗声回应,脸上适时露出感激与慌乱,“只是我军令在身,需按既定路线赶往汇合点,恐怕…”
那军官脸色一板,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此乃军令!曹军游骑凶残,若你部有失,我等亦难逃干系!速速转向!”说完,竟不待李婉晴回应,调转马头,带着几名骑兵,隐隐有逼迫之意。
若是寻常官吏,在这种兵荒马乱之际,被友军将领如此“关怀”,恐怕早已方寸大乱,听从指令。但李婉晴的【洞察】属性让她清晰地捕捉到对方眼神深处那一闪而过的厉色和催促,绝非单纯的关心。
“婉晴,不能去!”苏茜急声道,“那条路的地形,简直是绝佳的埋伏点!而且他们的加密信号刚刚又活跃了!”
林楠也策马挡在了李婉晴身前,手按在了刀柄上,冷冷地盯着那名军官及其随从。
电光火石间,李婉晴已做出决断。盲从指令,可能万劫不复;抗命不遵,则可能立刻与这支“友军”爆发冲突,同样危险。
她脸上瞬间换上了更加惶急的表情,甚至带着一丝哭腔:“将军!非是下官不从命!实是…实是装有主公与军师往来机密文书的车驾,轴辘突然损坏,正在紧急抢修!可否容我等片刻?只需一刻钟!修好立刻转向!”她指向队伍中一辆看起来并无异样的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