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明辽国公 第733章 目标一致,一起出力

朱允炆就藩之地争论的消息,像风一样飘进了吕氏耳朵里。

她坐在屋里,听着侍女细细讲来,那些被提及的地方中,苏杭二州最让她动心——那地界富庶繁华,水土养人,离着京师也不算太远,若是允炆能去那里,日子定能安稳妥帖。

可转念一想,她又皱起了眉。

苏杭虽好,却是江南士绅的地盘,盘根错节,允炆年纪尚轻,去了未必能站稳脚跟,反倒可能处处受制。

这时,她忽然想起那被众臣驳斥的高丽。

先前只觉那地方偏远苦寒,此刻细细琢磨,竟觉得也有几分可取之处。

吕氏走到窗边,望着院外沉沉的夜色,心里盘算着:高丽如今由蓝玉坐镇,那蓝玉虽是开国功臣,性子却张扬。

若是允炆真能去高丽,凭着皇子身份,再寻些由头,未必不能把蓝玉挤走。

到那时,高丽一地,有山有海,兵甲不缺,又远离京师这潭浑水,正好能自己说了算。

好好经营几年,聚些兵马粮草,足以撑起一个像样的藩国,往后便是有什么变动,也能有个依靠。

越想,吕氏心里越活络。

只是这念头刚冒出来,她又赶紧按捺住——白日里陛下已否了高丽的提议,此刻再多想,也是枉然。

她叹了口气,回到桌边坐下,指尖无意识地划着桌面。

不管是苏杭还是高丽,终究得看陛下的意思。

眼下能做的,只有耐着性子等,顺便再寻些机会,为允炆铺铺路才是。

吕氏心中那点对高丽的念头愈发清晰。

她深知此事若明着提,必遭驳回,便趁着夜色,唤来心腹管事,屏退左右后,压低声音吩咐:

“你速去一趟江南,找着咱们相熟的那几位官员——尤其是苏州府的张御史、杭州府的李通判,务必悄悄传话。”

管事躬身应道:“夫人请吩咐,传什么话?”

吕氏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告诉他们,朱允炆公子若去高丽就藩,于江南未必不是好事。”

她顿了顿,加重语气,“高丽地处边陲,若公子坐镇彼处,既能为朝廷镇守外藩,又能避开京中纷扰。江南与高丽素有商贸往来,公子到了那边,必会着力打通商路,届时江南货物外销更顺,他们这些地方官的政绩,自然也能更上一层楼。”

管事点头记着,又问:“若是他们犹豫呢?”

“哼,”吕氏冷笑一声,“告诉他们,事成之后,往日咱们帮过的忙、欠的情,一笔勾销;往后若有需咱们搭手的地方,只要不违国法,尽可开口。”

她从匣中取出几封早已写好的密信,封皮无字,只盖了个不起眼的私章,“把这个交给他们,他们自会明白。”

管事接过密信,揣入怀中,低声道:“夫人放心,属下今夜便动身,定不辱命。”

吕氏挥挥手让他退下,独自坐在灯下,看着烛火摇曳。

她清楚,这步棋风险不小,但一旦成了,朱允炆便能跳出京城的漩涡,在高丽站稳脚跟——那里远离权力中心,正好暗中积蓄力量,为将来铺路。

至于江南官员,利益当前,总有愿意“顺水推舟”之人。

窗外月色朦胧,一场围绕着藩地的暗涌,正随着心腹的脚步,悄然向江南蔓延。

江南官员们聚在一处雅致的茶馆包间里,桌上摊着那几封无字密信。

为首的张御史捻着胡须,沉吟道:“吕氏这意思,是想让朱允炆公子去高丽?”

李通判点头:“看这信里的意思,多半是了。高丽那边虽偏,但水土丰沃,若是经营得好,倒也能成个安稳去处。”

旁边的王知府皱着眉:“可高丽离京千里,真要让皇孙去那般偏远之地,陛下能应允?再者说,朝堂上那些人怕是也不会同意。”

“试试总无妨。”张御史敲了敲桌子,“吕氏既开口了,想必是有几分把握。咱们明面上提,就说高丽亟需贤才镇守,朱允炆公子年轻有为,正合适去历练历练——话说得漂亮些,未必没有机会。”

李通判摩挲着密信上的私章:“只是这步棋太险。朱允炆公子若真去了高丽,咱们这些江南官员,往后在京里可就少了个得力的靠山。”

“不然。”张御史摇头,“吕氏说了,公子去了高丽,必会着力打通商路。到时候江南的丝绸、茶叶能顺着高丽往外销,咱们的政绩不也跟着水涨船高?再说,离得远了,京里的风风雨雨未必刮得到他头上,反倒安稳。”

众人沉默片刻,都在心里盘算着利弊。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下了起来,打在油纸伞上沙沙作响。

“干了!”王知府猛地拍板,“吕氏向来算无遗策,咱们信她一回。明日早朝,我就按张御史说的,把这话说出去——就说高丽百姓盼着朝廷派个可靠的公子去主持大局,朱允炆公子再合适不过。”

张御史点头:“说的时候悠着点,别让人看出破绽。就当是咱们几个江南官员,纯粹为朝廷着想。”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