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元年(公元 547年)八月乙丑日,梁武帝下诏要大规模讨伐东魏。派南豫州刺史贞阳侯萧渊明、南兖州刺史南康王萧会理分别督率各位将领。萧渊明是萧懿的儿子,萧会理是萧绩的儿子。一开始,梁武帝想让鄱阳王萧范当元帅。朱异正好有事外出,听到这个消息,赶忙进宫说:“鄱阳王那可是雄豪无比,能让人为他拼命效力,但是他所到之处太残暴了,不是那种能安抚百姓的料。而且陛下以前登上北顾亭远望,说江右有反叛的气息,最后可能会是自家人带头闹事。现在这个事儿,可得仔细挑选元帅。”梁武帝沉默了一会儿,问:“萧会理怎么样?”朱异回答说:“陛下选他就对了。”可萧会理这人懦弱又没什么谋略,他乘坐的轿子,居然加装了木板屋子,上面还蒙着牛皮。梁武帝听说后,很不高兴。
当时贞阳侯萧渊明镇守寿阳,多次请求出征,梁武帝就答应了他。萧会理觉得自己是皇孙,又担任都督,从萧渊明以下的人,他几乎都不搭理。萧渊明就和各位将领偷偷告诉朱异,把萧会理追回来,于是就任命萧渊明为都督。
高澄推辞官职:辛未日,高澄到邺城朝见,坚决推辞大丞相的职位。东魏皇帝下诏,让他依旧担任大将军,其他职位就按之前任命的不变。
甲申日,东魏把齐献武王高欢在漳水西边进行了虚葬。暗地里在成安鼓山石窟佛顶旁边开凿洞穴,把他的灵柩放进去后封起来,还把那些工匠都杀了。等到北齐灭亡的时候,有个工匠的儿子知道这个事儿,就打开石头拿走陪葬的金子跑了。
戊子日,武州刺史萧弄璋攻打东魏的碛泉、吕梁两个营寨,并且成功攻占了。
有人告诉东魏大将军高澄说:“侯景有想回北方(东魏)的意思。”正好侯景的将领蔡道遵回到北方,说“侯景好像知道自己错了,有点后悔”。侯景的母亲和妻子儿女都在邺城,高澄就写了封信劝侯景,说他全家都平安无事,如果回来,答应让他终身担任豫州刺史,还把他宠爱的妻子和孩子都还给他,他手下的文武官员,也不再追究。
侯景让王伟回信说:“我现在已经联合两个国家(梁和西魏),举着大旗向北征讨,将士们像熊豹一样奋勇向前,一心要收复中原,我自己有本事拿下来,就不劳您恩赐了!
以前王陵归附汉朝,母亲在敌方也不回去,刘邦的父亲被项羽囚禁,刘邦还照样要肉羹吃,更何况妻儿,我哪会放在心上!要是您觉得杀了他们对您有好处,想杀就杀,拦也拦不住;要是杀了他们也没什么用,不过是白白杀人罢了。我的家眷在您手里,跟我有什么关系!”
戊子日,梁武帝下诏让侯景担任录行台尚书事。
东魏的静帝,容貌英俊,仪表堂堂,力气过人,能夹着石狮子翻过宫墙,射箭百发百中;还喜欢文学,举止从容,沉稳高雅。当时的人觉得他有北魏孝文帝的风范,大将军高澄却非常忌惮他。
当初,献武王高欢因为自己有驱逐君主的不好名声,所以侍奉静帝的时候特别恭敬,事情不管大小都一定会报告给静帝,是行还是不行都听静帝的旨意。每次陪静帝吃饭,都趴在地上为静帝祝寿;静帝举办法会,坐着辇车去进香,高欢就拿着香炉在旁边跟着走,弯腰低头,屏住呼吸,观察静帝的脸色,所以他手下的人侍奉静帝也都不敢不恭敬。
等到高澄掌权,一下子变得傲慢无礼起来,他派中书黄门郎崔季舒去监视静帝的一举一动,大事小事都要让崔季舒知道。高澄给崔季舒写信说:“那个呆子最近怎么样?痴呆的症状好点了没?你可要用心留意着。”静帝曾经在邺城东边打猎,骑马飞奔,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在后面喊:“天子别跑那么快,大将军会生气的!”高澄有一次陪静帝喝酒,举起大酒杯对静帝说:“臣高澄敬陛下一杯酒。”静帝气得忍不住说:“从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我活着还有什么用!”高澄发怒说:“你还陛下,陛下,你就是个狗脚皇帝!”还让崔季舒打了静帝三拳,然后甩着衣服就出去了。第二天,高澄派崔季舒进宫慰问静帝。静帝也只能表示歉意,还赐给崔季舒一百匹绢。
静帝受不了这种忧愁和屈辱,就吟诵谢灵运的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常侍、侍讲颍川人荀济知道静帝的心思,就和祠部郎中元瑾、长秋卿刘思逸、华山王元大器、淮南王元宣洪、济北王元徽等人谋划杀掉高澄。元大器是元鸷的儿子。
静帝假装下敕书问荀济:“打算哪天开讲啊?”然后就在宫里假装堆土山,挖地道通向北城。挖到千秋门的时候,守门的人察觉到地下有响声,就报告给了高澄。高澄带兵冲进皇宫,见到静帝,也不参拜,直接坐下说:“陛下为什么要谋反?我们父子对国家有大功,哪里对不起陛下了!这肯定是陛下身边的妃嫔们搞的鬼。”说完就要杀胡夫人和李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