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光年外,联邦首都星域所属新德克萨斯星。
“欢迎各位前来参观xtA-19的试飞工作。”李听寒站在试飞基地门口,对着前来的军方人员微笑着伸出手去。
“嗯,希望这次试飞的结果能对得起贵公司这么多年的辛苦研发啊。”前来访问的人员和李听寒握了握手,开口说。
“那就敬请期待吧。”李听寒点了点头,伸出手来,“这边请。”
几人跟着她的引导,走进了一侧的机库里。
和廖勇飞过的咎瓦尤斯,也就是圣剑项目的三号机不同,今天要试飞的是圣剑项目的一号项目断钢圣剑(Excalibur),这也是在最开始,最被看好的圣剑项目机型。
而这次进行试飞的,是吸收了二号机杜兰达尔、三号机咎瓦尤斯上实践验证的新技术,又结合独行隼和女王隼的开发经验后,重新设计制造的断钢圣剑二号机。
作为圣剑项目的目标机型,断钢圣剑采取了单座双发,可变前掠翼布局,并且整合了完整的分布式矢量系统,机动性有了质的提升。和之前试飞的断钢圣剑一号机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咎瓦尤斯的成熟经验。
虽然因为价格过于昂贵,采用量子晶体材料的折刀翼方案被放弃了,但是咎瓦尤斯上,已经成熟的前掠翼三翼面、全动垂尾等设计被完整地继承了下来。
同时,在杜兰达尔上进行验证的新式飞控系统,现在也挪到了断钢圣剑上。和传统的电传飞控,也就是Fbw(Fly by wire)不同,新式的飞控系统为FbRF,即射频飞控(Fly by Radio Frequency)技术。
和电传飞控相比,射频飞控最大的特点,就是移除了所有的用于飞控的有线电路。在断钢圣剑二号机上仅留下了供电用的线缆,这使得断钢圣剑二号机的空重相比一号机,下降了足足2%。
同时,在采取了量子射频技术之后,飞控系统的延迟水平得到了飞升一般的夸张提升。原本的光纤电传飞控的延迟是百分之一毫秒级,但是在射频飞控下,战斗机的操纵延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达到了千分之一皮秒级。
要知道,一秒等于一万亿皮秒,这点延迟几乎可以相当于零延迟了。
当然,无线化的风险还是存在的,和光纤比,射频飞控最大的问题就是可靠性。
线传飞控可不怎么怕电磁干扰,但是如果采取传统的射频飞控思路,那么在遭遇电磁攻击后,容易彻底失效,并且还有被远程劫持的风险。
但是这是传统射频技术的问题,圣剑上使用的射频飞控是完全不同的。它采取了量子射频通讯协议,并且将射频功率提高到十万瓦\/通道,单通道的功率是传统射频飞控的十倍。在高功率和量子通信协议的帮助下,电磁干扰和信号劫持对射频通信的威胁,基本可以等同于不存在。
而在排除了风险之后,剩下的就全是好处了。除了延迟之外,射频飞控不需要考虑复杂的走线,因此更激进的可动设计就可以采用。同时,像之前xtA-11平台上遇到的,诸如被坚硬物体击穿进气道侧板,切断飞控光纤导致的飞控系统失效等疑难杂症,在xtA-19平台上也不会再存在。
当然,性能越高,需要的电力就越多,但是圣剑项目里第一个完成开发的,就是新一代机载冷核聚变反应堆。和现在使用的三代堆相比,同体积下,四代堆的功率提高了221%。
并且,和传统三代堆组合安装后导致功率下降,无法实现良好的1+1=2不同,四代堆采用了全新的隔离壁材料,在近距离组合安装后,并不会导致单个反应堆的性能下降。
因此,在断钢圣剑二号机上,李听寒直接塞了两个四代堆。
这输出功率比目前联邦军战斗机里,反应堆总功率最高的独行隼和女王隼高出了接近500%。
爆炸式的功率提升带来了极大地想象空间,只不过现在李听寒还没有将其一一实现。她只来得及实现一条,试飞的日子就要到了。
而实现的这一条,被称作【爆发推进模式】。
众所周知,加力作为一种短期内提高发动机推力的技术,在喷气式战斗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自二十世纪中叶,加力燃烧室出现后,这一技术就一直应用到了廖勇所在的二十四世纪。而爆发推进模式,简单点理解就是在加力燃烧室的基础上,在短时间内获得更暴力,更激进的推力。
只不过,爆发推进模式的原理,和加力燃烧室是不同的。加力燃烧室位于发动机的涡轮与喷管之间,通过给涡后气流内喷油点燃,大幅度提高气流温度从而获得额外的推力。而爆发推进模式则是利用冗余的发电量,在燃烧室内进一步加热高温气体,从而提高涡前温度,获得更高的推力。
为了兼容爆发推进模式,李听寒带领团队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对原定使用的tRR-177Ext发动机进行了新的改进,重新设计了燃烧室结构,涡轮的叶片也更换了更耐高温的叶片材料,对发动机热管理系统也进行了改良。
在一系列改进之后,新式发动机被命名为tRR-177E\/A,在两台tRR-117E\/A的帮助下,断钢圣剑二号机的整机推重比进一步提升。在使用全部挂载点,并且搭载最大限度的燃料的前提下,其整机推重比依旧达到了2.75。而若是空载半油的条件下,在开启加力和爆发推进模式后,在短时间内的整机推重比甚至达到了3.35。
这一数据,甚至已经和独行隼以及女王隼拉开了代差。
除此之外,新式的机载量子雷达也得到了应用。作为地面雷达的缩小版,这一雷达的主探测扇区约为±65度,探测距离165公里。和传统雷达相比,量子雷达的探测原理有决定性的不同,他并不依靠雷达回波来进行探测,而是依赖量子纠缠理论,通过发射纠缠量子中的一个作为信息量子,然后观测参考量子的量子态变化,由此确认探测情况。
当然,这不意味着传统雷达就可以被取代,这一时代,主流机载雷达的主探测扇区可以达到±145度,探测距离超过500公里。虽然因为主动雷达隐形技术,导致传统雷达的性能大幅下降,但是探测角度的优势还是存在的。
以传统雷达的搜索角度配合量子雷达的探测精度,由此实现远超常规方案的探测性能。这是在经过多次论证之后,李听寒给圣剑项目在探测能力上找到的的最终答案。
在电子设备之外,结合廖勇和娜塔莉亚的战斗数据,tLS和热熔激光这种大威力固定武装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但是综合能量管理和应用能力的考量后,李听寒并没有选择给常规的圣剑装备tLS。
原因也很简单,相对于激光机炮,tLS的优势是照射模式可以做到几乎实时跟随战斗机动作,点射模式则可以实现类超视距打击效果。这两样功能对AcE而言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圣剑毕竟是要大规模列装的机型,更主要面向的对象,实际上还是一般飞行员。
而一般的飞行员想要熟练运用照射模式和点射模式,难度还是太大了。
因此,在断钢圣剑二号机上,装备的只是阉割了照射和点射模式,仅保留了连射模式的tLS和热熔激光,这两者之间是可选关系,并且就算是简化版的tLS和热熔激光,威力和廖勇以及娜塔莉亚座机上装备的比,也是没有任何缩水的。
当然,廖勇和娜塔莉亚的战斗数据可不只有这些。他们使用Admm和mpbm拿下了大量的击坠,这两样那优秀的作战效果同样得到了重视。甚至于,在断钢圣剑的二号机上,是直接将Admm的发射装置整合在了机体上的。
当然,就算额外搭载了Admm,这也不意味着断钢圣剑的挂载能力有所下滑。虽然为了优化气动,断钢圣剑没有设置外部挂载点,但是其机腹以及翼根还有侧部弹仓的容量极大,足足可以塞下18发各种型号的导弹。
只不过嘛,如果需要执行对地攻击,那挂载量就要跳水了,这十八发导弹里有十二发是靠机腹弹仓的,在执行对地任务时,只有机腹弹仓可以挂载航弹和制导炸弹,而且两个弹仓加起来,只能挂载六发对地弹药。
但是别忘了,在天生没有外挂点的情况下,如果需要执行大气层突破任务,圣剑的挂载能力是要比xtA-119S强出一个档次的。
然后,在增加了这么这么多的新设备之后,断钢圣剑二号机的空重,依旧要比闪电隼项目里最新式的xtA-119S要轻8%。
总之,现在的断钢圣剑二号机和断钢圣剑一号机比起来,除了这个外形,基本上已经不能算一架战斗机了。
在开发阶段就经历这种规模的大改,这在联邦的战斗机开发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只不过这也算是情有可原,毕竟没有人知道三代机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李听寒给出的答案也简单粗暴到了极点——
——在各项性能上的全面超越。
更大的推力,更轻的空重,更先进的机载反应堆,更强悍的机动性,更优秀的挂载能力,更先进的固定武装以及航电设备。既然不知道怎么在技术上形成质变,那就往死里堆料,用量变来引起质变。这就是李听寒的思路,简单粗暴,但是极其有效。
至少,在来访的装备部门官员那里,李听寒给出的技术参数已经让他看的两眼发直了。
“咳咳,这份技术参数确实相当相当诱人,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实际观察一下。”在擦了一下差点流出来的口水之后,这次来访的主要带头人欧文·约翰逊开口说。
“这是当然,试飞任务将在二十分钟后开始,请各位移步飞行塔台,我们在那里设置了全景式观察平台,我们将在那里观看这次试飞。”李听寒点了点头,伸了伸手,示意众人和她前往塔台。
登上塔台后,李听寒对塔台的工作人员点了点头。随着工作人员按下一个按键,一道隔板落下,随后塔台的天花板,地板以及四周的隔板同时一亮。
这就是李听寒提到的全景式观察平台,是基于战斗机的全景式座舱改造来的。在试飞空域内,有着大量具备自规避能力的无人机,这些无人机搭载了高精度光学观测设备,通过数据链和塔台直连后,将信息投送到后面的观察平台。
并且,这个观察平台的收音效果也是极强的,就算离跑道有几百米远,也能听到清晰但并不刺耳的发动机咆哮声。
为了这次试飞,李听寒可是准备的相当充分。她知道这次来的人里有很多飞行员出身的军官,而这些人对机动性的要求,甚至超越了常规的战术需求。为此,李听寒大幅提升了这次试飞展示中,机动性展示的环节,还特意设置了这个全景式观察平台。
李听寒做这么多准备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前批次生产的权限。
在联邦,一架战斗机想要服役,在结束研发阶段,首飞成功之后,要进行最少八次的正式试飞验证展示,也就是像今天这样的,有官方专业评估人员的试飞。
之后,联邦国防军装备部会根据评估情况,来决定这型战斗机是否有资格进入现役。但是如果在五次以前的试飞工作中,试飞的战斗机展示出了足够惊艳的性能。那么国防军会先进行一次小批量的采购,以提前批次的名义进行生产,并运去进行实战验证。
虽然提前批次的数量一般只有两个中队十六架战斗机,并且在联邦国防军的装备序列里,提前批次并不认为是现役战斗机。但是,AcE在选择自己的定制机时,选择列表并非是现役战斗机,而是在联邦采购列表内的战斗机。
只要进入提前批次,那么xtA-19就在采购列表里了。
李听寒和廖勇相识就是源自于咎瓦尤斯,当时每次驾驶咎瓦尤斯起飞之前,廖勇的表情都很兴奋。李听寒对此印象很深,只是在选择定制机的时候,咎瓦尤斯虽然已经经过了一些实战,但是那是走了紧急条例,并没有列入采购列表。因此,李听寒只能基于xtA-11这个平台,设计制造出了独行隼和女王隼这两架二代机的【末代机皇】。
廖勇是自己以结婚为目的交往的男友,娜塔莉亚是自己共侍一夫的好姐妹。尽管独行隼和女王隼的性能已经够强,甚至已经摸到了二代机的天花板。但是在李听寒眼里,自己有三代机项目,那么这两机就不是自己能提供给他们的最好设备。
这是很不符合李听寒性格的,所以,再次离开北方星域之后,李听寒就开足了马力,全力推进着圣剑项目,为的就是能在下一次大规模战役开始之前,给廖勇和娜塔莉亚送上全新的,基于xtA-19平台设计制造的定制机。
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在观察平台上的众人都是精神一振。
“哦!这滑跑距离,比闪电隼和流星都要短不少嘛!”一名空军上校眼睛一亮。
这位上校是在空战中受伤,无法继续飞行后调任装备部门的,作为实战飞行员出身,他非常看重战斗机的起降性能。
“这是前掠翼的特性,阁下。”李听寒微微一笑,“前掠翼布局在低速下的升力显着要比后掠翼布局高,滑跑距离更短是很正常的。”
“这爬升率也很不错,除了前掠翼布局之外,你们的发动机技术,也确实比其他公司更先进一些,这很不错啊。”另一名官员也点了点头。
“前掠翼布局允许战斗机拥有更大的可用迎角,以这架战斗机为例,他的可用迎角就达到了42度,比起超级闪电隼的28度左右提高了很多,再加上tRR-177E\/A的强悍推力,这才有了这么好的爬升率。”李听寒保持着微笑,给各位空军的官员进行着讲解。
“比起这些,我还是更看重机动性一点,这次试飞任务的设置高度是多少?”
“我们是按照实战的常规高度设置的,也就是米。”李听寒回答。
提问的官员点了点头,眯起双眼,等待着机动展示。
一万五千米的高度在断钢圣剑二号机面前,甚至称不上是一个挑战,在试飞员的操控下,它只花了不到35秒就爬到位了。在摄影无人机的帮助下,二号机的机影很快就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现在开始机动能力展示。”李听寒低头看了一眼演示科目,点了点头,给塔台发了个信号。
在得到塔台允许后,二号机突然将机翼大幅度展开至68度,同时拉出了95度的夸张攻角。
哪怕是对前掠翼战斗机而言,超过90度的攻角也是绝对意义上的失速攻角了。但是在断钢圣剑这里,靠着大推力的矢量发动机,射频飞控以及全动鸭翼和尾翼的帮助,这架战斗机居然在空中愣生生地停住了至少三秒钟。
“各气动舵面工作正常。”
“矢量喷嘴工作正常。”
“全动鸭翼,全动尾翼工作正常。”
塔台的各个数据监控依次报告了战斗机的情况,由此可见,即使是在这种超大攻角并且失速之后,靠着多涡系耦合以及射频飞控的极低延迟,战斗机依旧可以保持完整的可操作性。
“好,改出。”塔台在确认了各方向控制均正常后,下达了改出命令。
“收到。”飞行员点了点头,一压操纵杆,二号机的攻角骤然降低。整个过程就好像有一只手握着战斗机一样,显得异常的轻松。
随后进行的是科目二,即高速大攻角机动。随着试飞员开启爆发推力模式和加力,二号机的前掠翼立刻开始向后掠翼转变。在射频飞控的控制下,通过各启气动舵面的配合,再结合机身上大量的小型气动可动组件的帮助,战斗机成功控制住了气动中心的过度后移。
在转变为后掠角32度的后掠翼之后,在不到十秒的时间内,二号机就飞到了2马赫。随后,试飞员拉起机头,全动尾翼的逆向导流板打开,机载计算机也适时使用了超音速升力补偿算法。随后,战斗机的攻角在速度并未明显降低的前提下继续增大。很快,一个半径不到四十米的弗罗洛夫叶轮出现在参观人员的面前,紧跟着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这可真是令人惊讶的机动性!弗罗洛夫叶轮可是典型的过失速机动,速度甚至不能超过0.5马赫,他居然能在这个速度下飞出来这么多个弗罗洛夫叶轮?”之前那位有过实战经验的军官惊讶地开口说。
“这还只是这架战斗机的部分机动展示。”李听寒微微一笑。
紧接着,在试飞员手里,二号机仿佛成为一杆画笔,在天空中勾勒着各种各样的图案,赫布斯特机动,科沃丘钟摆,绕速度矢量滚转等各种过失速机动都在高速下得以顺利完成。
最后,二号机猛地减速到1.6马赫,随后突然将主翼以不对称的姿态快速前伸,配合鸭翼和尾翼的气动控制后,形成了不规则变化的升力力矩。在其帮助下,二号机在空中快速划出了大量不规则的蛇形机动轨迹。
“天啊,这个机动几乎可以把F-pole扫进垃圾堆里了,目前为止所有导弹的导引头,理论上都不能追踪如此不规则变化的飞行轨迹!”另一名空军高层对此也很是满意。
至于打靶测试就显得相当无聊,目前为止所有的靶机,均不可能从量子雷达和常规雷达的综合锁定中逃逸,而tLS和反辐射中距弹的效果也从未令人失望过。
随着观察平台转暗,隔离板收起,这次历时45分钟的试飞展示也走向尾声。在得到超音速通场的许可后,二号机轰鸣着掠过塔台。
在战斗机的轰鸣声中,李听寒对欧文提出了那个问题。
“阁下认为,今天的试飞展示,是否可以让我公司的产品,进入下一季度的国防军提前采购名单呢?”
“对于圣剑项目的表现,我们都很满意,但是很遗憾,格拉克斯的三代机项目也首飞了,因此,根据规定,我不能现在就批准贵公司的产品进入提前批次采购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