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 第151章 大人他们来了,今天一早发现有可疑的人进入长城。

大人,他们来了

晨鼓初响,紫禁城西北角的文渊阁尚未褪去夜色。徐有贞摩挲着案头密报,瞳孔猛地收缩——“瓦剌三百死士,扮作流民潜入青瓦镇”的字迹刺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指节因用力攥紧而泛白,羊皮纸在烛火下发出细微的脆响。

“来人!”

他猛地推开窗,寒冽晨风卷着宫墙下的槐花香扑进屋内,“速传兵部侍郎、神机营指挥使,还有京营都督!半个时辰后在此议事!”

脚步声渐远,徐有贞踱步至墙上悬挂的《九边图》前,指甲狠狠划过青瓦镇所在的长城防线。

三百死士,绝非寻常渗透。他想起三日前瓦剌使臣在朝堂上的傲慢姿态,想起皇帝眼中按捺不住的忧虑,心头泛起寒意——这分明是为大规模袭扰做的前哨战。三年前土木堡之变的惨状犹在眼前,二十万大军折戟沉沙,先帝被俘,京城差点沦陷。如今这三百死士,就像扎进大明皮肉里的毒刺,不拔必成大患。

半个时辰后,文渊阁内挤满神色凝重的官员。

兵部侍郎王佐展开加急军报,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据李肃千户奏报,今晨青瓦镇突然涌入大批流民,其中三百人携带兵器藏匿于镇外破庙。更糟的是,当地铁匠铺店主助其逃脱,恐有勾结之嫌。”说着,他从袖中掏出半截断刃,刃身上暗刻的瓦剌图腾在烛光下泛着冷光。

“三百人?!”京营都督霍然起身,撞翻了身后的座椅,“此等规模的潜入,李肃为何不早报?!青瓦镇守军不过五百,如何抵挡?”

徐有贞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扫过众人:“诸位可还记得土木堡之变?正是因情报失察,才致我大明精锐尽丧。三百死士潜入,定是瓦剌摸清了青瓦镇布防薄弱。”他转身指向地图,枯瘦的手指重重戳在青瓦镇与长城缺口的连接处,“此处离长城缺口仅十里,若让他们绘制出布防图,瓦剌铁骑旬月内便能踏破防线!”

话音未落,门外突然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小太监跌跌撞撞冲进来,官帽歪斜,额角还沾着尘土:“徐大人!司礼监传来口谕,陛下急召!”

徐有贞与王佐对视一眼,心中暗叫不好。皇帝向来忌惮战事,此时召见,怕是要压下此事?他匆匆整了整官袍,快步随小太监而去。穿过重重宫墙时,他听见更漏滴答,每一声都像敲在心上。

乾清宫内,景泰帝朱祁钰盯着案头奏章,指节无意识叩击龙椅扶手。见徐有贞进来,他猛地将奏折摔在地上,玉镇纸磕在金砖上发出刺耳声响:“三百瓦剌人?你想让朕再经历一次京师戒严?!上次调集大军耗费白银百万,户部至今还在哭穷!”

“回陛下,臣请立即调京营三千骑兵、神机营五百火铳手,星夜驰援青瓦镇!”徐有贞言辞恳切,额头沁出冷汗,“若放任不管,瓦剌大军压境时,长城防线危在旦夕!当年土木堡……”

“够了!”朱祁钰猛地起身,龙袍扫落几案上的奏折,“朕意已决,此事交由锦衣卫暗中调查,不得轻举妄动!退下吧!”他背过身去,声音里带着压抑的烦躁,“再敢提增兵,休怪朕不念旧情!”

徐有贞退出乾清宫时,冷汗浸透了后背。

暮色已至,残阳将宫墙染成血色。他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突然意识到,比三百瓦剌死士更难对付的,是朝堂上的猜忌与怯懦。回到文渊阁,他立刻修书两封:一封命亲信快马加鞭送往青瓦镇,让李肃死守长城缺口,若遇敌军,可便宜行事;另一封则秘密交给心腹将领石亨,暗示可“见机行事”,暗中筹备援军。

与此同时,在青瓦镇通往京城的官道上,三百锦衣卫正策马疾驰。

为首的百户从怀中掏出徐有贞的密信,借月光看清“若遇阻拦,格杀勿论”八个字后,狞笑一声抽出长刀:“加快速度,绝不能让瓦剌人活着离开青瓦镇!”马蹄声惊起路边寒鸦,黑压压的鸟群掠过城头,像一片不祥的乌云。

夜色渐深,徐有贞独坐书房,望着摇曳的烛火陷入沉思。

窗外,一只夜枭发出凄厉的鸣叫,惊起满树寒鸦。他握紧腰间先帝御赐的玉佩,突然想起幼年读《孙子兵法》时,祖父说过的话:“兵者,诡道也。”或许,三百死士,正是改写朝堂格局的契机。而青瓦镇,即将成为风暴的中心——那里不仅有外敌,更有蛰伏的内患。铁匠铺店主为何通敌?朝中是否还有瓦剌细作?这些疑问如蛛网般缠住他的思绪,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