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笼罩着山间小路,李云龙带着警卫员王小虎和两名战士,骑马前往旅部所在地——位于三十里外的柳树沟。王小虎的肩膀还缠着绷带,但坚持要跟随团长。
"团长,您说旅长会不会处分咱们啊?"王小虎忧心忡忡地问,马背上的颠簸让他不时皱眉。
李云龙紧了紧身上的棉大衣,呼出的白气在晨雾中消散:"处分是肯定的,就看轻重了。"他看了看少年苍白的脸色,"疼就别硬撑,回去养伤。"
"不碍事!"王小虎挺直腰板,"俺得保护团长。"
李云龙心头一暖。在前世,他是个被社会边缘化的键盘侠,从未体验过这种真诚的忠诚。山路蜿蜒,马蹄踏在冻土上发出沉闷的声响。远处山峦起伏,枯黄的杂草上覆盖着薄霜,一派北国冬日的肃杀景象。
转过一道山梁,前方豁然开朗。柳树沟是个比小王庄大得多的村落,几十间土坯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坳里。村口设有哨卡,两名持枪战士警惕地注视着来人。
"独立团李云龙,奉命前来报到。"李云龙勒住马缰,出示了通行证。
哨兵敬礼:"李团长好!旅部在村东头的大院里,有人带您去。"
一名小战士领着他们穿过村庄。路上,李云龙注意到这里的防御工事比小王庄完善得多:街垒、暗堡、地道入口一应俱全,显然是旅部直属警卫连的手笔。村民们已经开始一天的劳作,看到八路军军官经过,纷纷点头致意。
"团长,您看那边。"王小虎突然压低声音。
李云龙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村中央的打谷场上,几十名穿着深蓝色军装的士兵正在操练。与八路军的灰布军装不同,这些士兵的装备明显精良许多,德式钢盔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晋绥军?"李云龙皱眉。
带路的小战士解释道:"是晋绥军358团的观察组,楚团长亲自带队,来和我们交流作战经验。"
李云龙心头一跳。楚云飞,晋绥军358团上校团长,留德归来的军事专家。在原着中,这是个亦敌亦友的复杂人物。现在,他将第一次面对这个未来的对手兼知己。
旅部设在一座三进的大院里,门口站着双岗。李云龙整理了一下军容,大步走进中院。院内铺着青石板,几名参谋人员正围着一张八仙桌讨论什么,见他进来,齐刷刷地投来目光。
"报告!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奉命报到!"
屋内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进来!"
李云龙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屋内陈设简单,一张方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大幅作战地图。桌前坐着三个人:旅长周卫国,政委方立功,还有一位戴着金丝眼镜、三十出头的军官——想必就是楚云飞。
周卫国四十多岁,方脸阔口,眉宇间透着不怒自威的气势。他盯着李云龙看了几秒,突然一拍桌子:"李云龙!你好大的胆子!"
这一声吼震得窗棂嗡嗡作响。李云龙挺直腰板,一动不动。
"擅自改变作战计划,违抗上级命令,谁给你的权力?"周卫国站起身,走到李云龙面前,"你以为打了胜仗就能无法无天了?"
李云龙直视旅长的眼睛:"报告旅长,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我认为原计划会导致更大伤亡,所以做了调整。"
"你认为?"周卫国冷笑,"你李云龙什么时候开始用脑子打仗了?以前不都是抡着大刀片子往前冲吗?"
李云龙心头一紧。确实,原主以勇猛着称,但战术素养平平。他必须小心解释自己的变化:"报告旅长,上次您批评我太鲁莽,我回去后认真反思,看了些兵书..."
"兵书?"周卫国挑眉,"你李云龙什么时候识字了?"
屋内一阵轻笑。李云龙脸上发烫,这才想起原主几乎是个文盲。正当他绞尽脑汁想借口时,一个温和的声音插了进来:
"周旅长,我倒觉得李团长的战术调整很有见地。"
说话的是楚云飞。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苍云岭地形特殊,传统防御确实不利。李团长将重机枪移至侧翼高地,形成交叉火力,这是典型的现代步兵战术。"他推了推眼镜,"如果我没猜错,李团长还安排了侧后突袭部队?"
李云龙惊讶地看着楚云飞,没想到这个晋绥军军官一眼就看穿了他的战术思路。他点点头:"二营埋伏在灌木丛,等日军主力通过后发起突袭。"
楚云飞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非常漂亮的'倒八字'伏击阵。这种战术在德军步兵操典中有详细记载,但在国内战场上还很少见。"
周卫国和方立功交换了一个眼神。政委开口道:"老李,你的战斗报告里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像'火力密度''心理威慑'什么的,这些是从哪学来的?"
李云龙手心冒汗。楚云飞的出现打乱了他的计划,现在他必须更加小心:"报告政委,是...是从俘虏的日军军官那里听来的。那家伙喝醉了,吹嘘他们的战术如何先进,我就记下了几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