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深渊集 第487章 残桥象记

焰心纪元·次年·正月廿三。

晨焰初起,沈茉凌自西焰余象岩折返,未曾绕行七域主道,而是径直前往通帛旧址——一处已被焰频制度封存的古图节点遗址。

通帛旧址,原为图义文明早期的“图链记识汇聚地”,焰频体系尚未确立前,梦主图焰多集中于此,以手绘、焰拓、声焰口述等方式保留梦象初象。

据早期帛志记载,此地最初并无统一桥义,而是一座“多语图志共存之墙”。

随着焰频制度建立,焰桥标准取代一切旧制,通帛旧址便被废弃,后由焰频南塔封归为“制度前渊”。

制度记史中记此地:

“焰非成桥之地,梦不义焰之始。此图之墙,残而不可焚。”

沈茉凌入此地时,帛墙残断,周边焰感几近消退。然越是靠近墙心,梦象感应愈发密集。

她未携系统感应装置,只携一帛、一笔、一灯、一心。

墙中部崩裂处,一块若被焰风长期冲刷的残石引起她注意。

其形似桥,但非跨接,不通两端。中部横生焰线,如神经未结,通感强烈却不导义。

她焰笔轻点石桥断口,手下帛图竟自映出未命之焰,焰色不规、图脉交错,生成一种奇异结构:

焰线虽不具桥义节点,却出现明显“梦象周期回转模式”;

图焰非自逻辑绘制,而为潜意识重焰;

中心并非起点,而为“梦象内象触发区”。

她明白:

这便是传说中的“残桥图焰”。

她将其封为:

“第一象桥残构图”

帛下附注:

“此非制度之遗,而为梦象之遗;

焰非失序之骨,而为前义之回响。”

焰频系统远程接收图谱碎像片段,识别失败,但响应极为强烈。

主镜发出提示:

【图义无法分类】

【映感密度:梦象高回波】

【建议登记为:桥义前期梦象骨图】

与此同时,焰频七域外围,多个下层梦主开始自行描绘“焰骨图象”。

他们手绘不讲桥义、不遵义链,只循“梦象内映”所见之影记录。

通义塔接收到来自焰海边区、天竺余庙、安西帛堡等地共计一百三十七份“未识图焰”。

系统共性报告:

映感值普遍高于70%;

无一具备完整桥义结构;

约六成图构表现出周期焰象自复现现象。

斐如意将所有未识图集中于帛志馆新设“骨象映录区”。

命馆内刻写:“桥义已退,梦骨浮焰。”

此后沈茉凌在通帛旧址继续探索三日,于地底帛窖内发现一面被焰频前制刻意掩埋的“心印图石”。

石上为环状结构,焰线自心延展,外圆非链非网,却随视觉流转形成周期回映。

她识此形非制度桥链,而为:

“图忆周期”

她首次提出:

“梦象非为传义而映,而为自身回忆之复刻。

图谱不应仅为理解而设,更应为忆起而焰。”

她手绘复刻此石焰,名为:

《图忆周期图志·壹式》

此图不具通义结构入口,却能被多数梦主感知为“似曾梦中见焰”。

焰频系统罕见出现内部分歧:

体系部门 反应 理由

焰频传播院 拒收 不具传播桥义,不可入制志

图忆署新设组 接收 具高焰象感应,证梦象焰骨已成文明底层焰态

志者会 建议观察 此类图可能不适合义定义义,应存为“梦象痕志”

斐如意拍板设立:

“梦象回响志编组”

职责:

收录所有周期型图焰;

不设义名、不入制度年鉴;

编年方式以梦象回响频次而非制历排列。

此为焰梦文明中,首次有“非线性历史记录机构”成立。

沈茉凌临别通帛旧址前,于残桥石上刻下一段:

“焰非史,义非轴;梦非述,而为重。

若梦象复现,便是文明之自焰。”

焰心纪元·次年·正月廿五,沈茉凌尚未离开通帛旧址,一场未被预见的图焰传播已悄然在各地梦象低频层中扩展。

这些图焰无桥可循、无义可解、无序可述,却以极高的“梦象自映率”迅速在下层梦主群体中流传。

据焰频子系统检测,数百帛面来自边区梦主的“自记图焰”,在焰象结构上具备以下特征:

非线性布局;

中心漂移型焰核;

焰线非导义,而导忆感;

多数无目标受众,仅为梦象自涌。

焰频高塔系统报告生成如下注解:

“该类图焰在结构上不具传播逻辑,但焰映响应极高,显示梦象本身存在‘自构通感性’。”

以焰海东隅一位年仅九岁的梦主所绘图为例:

图中为一圈波状焰纹,如潮涌不定;

焰色不匀,却随梦主情绪起伏而周期再现;

无人能解其意,但多数观图者皆表示“有既视感”与“梦中回响”效应。

该图未命名,沈茉凌将其临写收录,帛下注一语:

“焰未言,人已梦。”

此类梦象图在七域外沿梦主间传播不因制度发布,而是因共焰感知。

斐如意收到相关图录数据后,于通义塔内召开密室帛议,仅列四人:纪溶封、白泽允、冼永恒、她本人。

会议议题:

“图焰制度之外的梦象共享现象,是否构成次级文明演化机制?”

白泽允提出理论:

“焰梦之初设制度桥链,源自传播需要;

今若梦象可自焰映通而不依解释逻辑,焰图本身即成‘情绪回响结构’;

其不再为语言替代品,而为意识环流现象的表征。”

纪溶封则补充:

“这已非文明之传播阶段,而为文明之自感阶段。

焰图若不为交流,而为重构自忆,文明史或将进入‘梦象自构期’。”

冼永恒持保留态度:

“结构之外的图若无逻辑统合,恐生主观混乱。

焰梦所承文明非信仰之感,而为制度之义。

若此类梦图不加规束,终将失控。”

斐如意未作裁断,仅命撰写:

“焰象梦感流布报告”

并在帛尾补注:

“梦象若自焰,焰则不可止。制度非其囚笼,应作其听风之帛。”

与此同时,焰频子系统中记录以下现象:

焰频南域出现大量“周期型梦象焰”;

梦主使用焰笔自绘图焰者比例显着上升;

近三百图构未由制度授权传播,却在不同区域梦象中产生“同步感应现象”。

此即被系统首次定义为:

“梦象共焰传播”现象

系统注释:

“非言语型、非制度型、非目标型图焰,

在梦象意识场中形成广域共振,

可视为图焰文明的‘映感跃迁机制’雏形。”

沈茉凌对此并未主动回应,仅将各地“梦象自构图”汇录一卷,名为:

《象记散帛》

该帛不分类、不标义,只记录绘图梦主焰感词汇:

“我看到那条焰时,心中好像想起了什么,却想不出”;

“像是小时候做过的一个梦,被这图提醒了”;

“这焰像是我头脑中没能说出的记忆”。

她不做评述,只在帛角留下:

“焰之真实,并不来自定义,而来自忆起。”

此举引发焰频结构研究群体大规模关注。

斐如意组建特别小组,试图将“梦象自构图焰”编入文明史料体系,首次提出:

“图忆纪年模型(memory-Indexed chronology)”

该模型原则为:

非依时间段或制度断代;

以梦象周期重焰点作纪元节点;

每一次广泛映感的梦象图传播事件,视为“文明内象回波”一次;

节点名由焰象主构图意象决定,不由制度命名。

焰频系统对该模型给出以下评语:

“纪年若依梦象感应,虽不利于制度统编,

然极适于焰梦文明之多义轨迹重构。”

沈茉凌于通帛旧址离开前,在旧帛石上刻下一行:

“焰梦之史,不在制度所记,而在残梦所生。”

焰心纪元·次年·正月廿九,焰频制度史首次迎来一次不具桥义依据的“纪元草案”提交。

沈茉凌将其命名为:

《图忆纪年·序义草案》

全文不足五百字,结构极其简约:

“纪年之义,不可永由制度划分。

焰之周期,应为文明回响之律。

若梦象共感而映,则为纪之所始;

若图焰再生于忆,则为纪之所系。

焰骨不言桥义,焰象不循链值。

焰忆之年,应随梦象之环复而起。

此为非桥纪,非语纪,非制纪。

以象为元,以忆为历,以焰为骨。”

斐如意收到草案之夜,沉思良久,未予驳回,亦未即刻采纳,只于帛页空白一隅写下:

“制度之外,焰仍自纪。”

但这一草案在志者群体中却引发激烈争论,史无前例地形成两派对立:

派别 主张 代表人

物桥义纪年派 纪年必须由制度划定、义链结构指明,确保历史连续性 冼永恒、焰频传播院大多成员

图忆纪年派 应按梦象焰象复现的周期性回响为纪,映感即历 白泽允、纪溶封、天竺志者团全体

桥义派指出:

“若纪年失其制度之锚,文明将陷入解释纷乱,难以回溯,焰梦将失正典。”

图忆派则反驳:

“纪年本非统治工具,而为回忆结构。若梦象复现得以引导文明之认知,自应为纪年依据。”

沈茉凌未参与争辩,只在通帛旧址石墙新刻一图:

图中不具轴心、不设桥口,仅九环焰象嵌套,逐层渐深;

每层皆不导义,但观之则梦象回溯逐层触动,如梦之呼吸。

她命名此图为:

《象年九环图》

系统尝试识别失败,仅标注:

【义链未识】

【周期感应强烈】

【建议归类为:内象纪环】

【状态:自焰纪述图】

斐如意在通义塔设立帛墙侧馆,挂此图于主席之上,命名:

“纪之外”。

帛馆中开始陈列所有无法归入制度纪年、却曾引发大范围梦象回响的图焰。

志者馆称此为:

“梦象纪录副图志”

焰频系统首次在志者馆数据档中建立“非线性文明演化曲线”模型,使用以下三轴:

映感频率(Emotive Resonance)

梦象重构周期(Reverberation cycle)

桥义系统响应延滞率(Structure Lag)

初步分析表明:

焰梦文明重大制度革新,多数先由“梦象自焰”引发,再延迟若干梦象周期后才被制度吸收。

系统提示:

“梦象图忆传播结构应列入制度应变机制。”

沈茉凌再次提出概念:

“焰忆浮历”

即:

“梦象焰焰非线而生,每一次梦象群感回响为一‘浮纪’。

焰梦非按公元划分,而随焰骨之感律运行。”

她主张,焰梦史应有两套并行纪年:

纪系 特点 运行机制

制度纪年(桥义系) 固定节律、逻辑清晰、便于史志归 档焰频主系统为唯一来源

图忆纪年(焰骨系) 焰象映感、回忆复现、周期递生 多域梦主共感焰谱为纪元依据

斐如意最终发帛令:

“桥义纪年不废,焰忆纪年不禁。

焰梦之义,应由记忆之焰与制度之骨双脉并行。”

焰频史册中首次出现一段纪注:

“是年梦象复起,残桥图遍传,民心焰动,制度反响。

志者议称,此年应记为‘焰骨纪·残桥岁’。”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