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灵素 ** 宋徽宗,称其为上帝长子,即长生大帝转世,又封蔡京为左元仙伯,王黼为文华吏,盛章、王革为园苑宝华吏。
童贯等人也被列入仙班,而林灵素自称是神霄府中名为褚慧的仙卿,特意下凡辅助宋徽宗。
这些荒谬言论,宋徽宗却深信不疑,对他极为宠信,不仅赏赐丰厚,还封他为通真达灵先生,赐予金牌可自由进出皇宫,并修建通真宫让他修行居住。
随后,宋徽宗命令全国兴建神霄玉清万寿宫,若无道观则改造佛寺,在殿内供奉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等神只。
为宣扬自己为上帝之子,宋徽宗颁布诏书称自己是上帝长子,太霄帝君,因见中华被佛教影响偏离正道,特降生于世,要求众人尊他为教主道君皇帝。
道箓院自然遵从,立刻册封宋徽宗为教主道君皇帝。
在林灵素的建议下,宋徽宗下令废除佛教,改为道教,更改僧侣服饰,改街道录院为道德院,僧录司为德士司,均隶属道德院。
宋徽宗对长生不老之术极为痴迷,乐于听信林灵素的蛊惑,以此忘却政务烦忧。
朝堂争议不必赘述,蔡攸返京后几日,便带着宋徽宗旨意匆忙赶往济州。
同一时期,攻占杭州的方腊因获得大量金银财宝,招募军队扩充至十万。
然而这支十万大军的战斗力几何,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但方腊毫不在意,每日仍有新兵加入,义军遍布两浙路,使他觉得局势一片光明。
实际上情况的确如此,前提是朝廷无力顾及。
在他看来,梁山泊兵力更强,且靠近京城,赵宋朝廷必然先对付梁山泊再对付自己。
那时,江南已尽归方腊所有。
方腊对赵宋朝廷缺乏迅速派遣重兵的能力充满信心,认为摩尼教有机会从容掌控江南。
自起兵以来,他对江南官军的表现极为轻视,相信只需派遣部分军队北上,自己便能率主力南进。
两浙路幅员辽阔,包含十四州二军共十六个军州,即便已攻克杭州,摩尼教仍未占据半壁江山。
然而,教中部分成员反对兵分两路的战略。
杨八桶提议应集中力量北上,先夺取无重兵防守的金陵,控制长江要道,再顺势攻占东南各州县。
陈箍桶亦主张不应固守江南,应以睦州、歙州为根基,推行仁政,凝聚民心,彰显军威,直捣京城。
陈箍桶言辞恳切:"天下局势如桶板,可箍则合,不可箍则离。”意即若有机会统一,则力求统一;若条件不足,也可因地制宜,静观其变。
但方腊心思全在两浙路,对属下劝告充耳不闻。
他已决定让方七佛担任主将,不久后攻打杭州西北的秀州。
恰在此时,方百花的来信送达。
她并未多言,仅建议先全力夺取金陵,再图谋江南其他地区,并提到这是徐悟锋的主意。
方腊起初对此并不悦,特别是得知此计出自徐悟锋之手,心中颇为抵触。
作为一名割据一方的豪杰,方腊素来高傲,不愿在决策时受他人指手画脚,尤其是徐悟锋。
尽管方腊从未真心敬佩过任何人,即便皇帝赵佶也未入他的法眼,若由他取代赵佶,定能强百倍。
然而,作为妹夫的徐悟锋,却是少数让他钦佩之人。
冷静之后,他也开始仔细考量这一建议。
金陵乃扼守江南的关键,不容忽视。
长江虽长,但因地势及地球偏转力影响,水流冲击北岸,泥沙沉积南岸。
所以若要南征江南,长江可供大军渡江之处寥寥无几。
目前来看,长江南岸的深水区仅有采石矶和瓜洲渡,金陵正位于这两处战略要地之间,若在此屯兵,可随时支援两地。
而在明代之前,金陵以北是江面与滩涂,西侧清凉山直立江边,宛如天然堡垒,东侧有玄武湖和紫金山作为屏障,仅南面的中华门一带可作为进攻方向。
古时江面远比现在宽广,“天堑”之称实至名归,这条防线远胜高墙护城河。
即便前秦、金国盛极一时,也未能成功南下,有了金陵作为屏障,从北方攻入尤为艰难。
在这种形势下,最合理的策略便是先夺取襄樊,随后沿江而下,通过金陵中华门一带的水路进攻。
正如诗句所说:“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后来元蒙攻打南宋,走的就是这条路,陈友谅与朱元璋交战时,也是顺江而下,从中华门一带水路突袭,只差一步便能成功。
娄敏中、祖士远等谋士深知这些,但方腊认为时间充裕,打算先拿下两浙路的所有军州,再北上攻打金陵。
他也觉得只需派遣方七佛的一支偏师,便足以攻克金陵。
方腊思虑一夜,最终决定先集中力量攻下金陵。
正如方百花所言,掌控金陵这样的重镇,心中才更踏实。
在济州城内,得知赵佶同意了自己的条件,徐悟锋不禁放声大笑,赵官家不仅被自己卖了,还替自己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