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挨了一顿棍棒,伤痕累累,被杨林等人捆绑起来。
这位威震四方的双枪将,竟沦为阶下囚。
娄熊未看董平一眼,带着十多人打开城门,梁山军队如潮水般涌入。
城头守军大惊失色,还未反应过来,便听谢德喊话:“梁山兵马已入城,放下兵器,莫作无谓抵抗。”
士兵们面面相觑,自觉弃械,那一刻竟觉浑身轻松,压力尽释。
徐悟锋望向城头,朗声大笑,下令道:“派兵占据城头,大军暂留城外,我要与陈文昭说话。”
身旁的山士奇立即回应:“遵命!”
府衙内,陈文昭很快得知消息:娄熊、谢德以董平换得城门,献于敌寇。
他顿时瘫坐在椅上,心乱如麻。
“完了……”
他脑海中闪过轻生念头,或许寻根白绫便可解脱,还可能留下美名。
正欲颤巍巍起身安排家人撤离时,胡通判匆匆赶来。
“大人,贼人控制西门,但大军尚未入城。”胡通判汗流浃背地说。
陈文昭听闻此言,立刻振作起来,惊讶地追问:“贼寇并未进城,此话当真?”
胡通判急忙回答:“小人岂敢妄言?大人只需外出查看便知!”
陈文昭不再多问,迅速赶到府衙外,发现西门灯火辉煌。
城内虽显纷乱,却因城池失守所致,并非贼寇四处抢掠。
稍感安心后,陈文昭吩咐道:“速去探明详情,随后向本官汇报。”
贼寇虽已攻破城池,但未如攻打济州般侵扰城中富户,这让陈文昭深感疑惑。
不过,既然梁山匪众未进城,局面尚有转机。
然而,局势掌控在对方手中,无论结果如何,陈文昭都需应对。
“遵命!”胡通判领命离去。
陈文昭一边等候消息,一边下令各处都头 ** * 乱。
城内仍有火光,务必尽快扑灭。
不久,胡通判返回,手中多了一封信,急切递交给陈文昭:“大人,这是梁山首领命我转交的书信。”
陈文昭迫不及待接过信件,一眼看完内容,顿时长出一口气。
徐悟锋在信中明确表示,此次梁山军前来只为擒拿董平,为扈家庄枉死的百姓讨还公道,并非无缘无故攻城。
结尾处,徐悟锋提出条件,称只要获得钱粮,梁山泊便会撤兵。
陈文昭反复阅读数遍,终于放下心来,感觉轻松不少,这一难关总算度过。
些许钱粮算不得什么,只要贼寇未进城劫掠,即便暂时占据城门,也可视为城池安全。
同时,陈文昭内心感慨,这群匪徒虽行事大胆,但还算守信,声称只为董平而来,确实仅抓捕此人,连军队都没入城。
至于董平,陈文昭毫不在意。
若非他火烧扈家庄,致使数百人丧生,何至于引发今日之灾?
身为一介书生,陈文昭从未见过血腥场面,那些逝去的生命已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
再说两人一个擅长谋略,一个精通武艺,本就是不同路数,谈不上有什么交情。
陈文昭早有计划,若此次能守住城池,定会参奏董平一本。
之前损失兵马已是遗憾,这次又闹出如此大事,让他十分愤怒。
随即,陈文昭对胡通判说:“既然贼人索要钱粮,你立即通知城内富户,让他们到府衙商议对策。”他又补充道,“同时,派人告知百姓,贼寇只为董平而来,无意劫掠城中财物,让大家安心。”
“若有人趁机生事,一经发现即刻抓捕。”
“遵命!”胡通判听令后,立刻安排下去。
胡通判召集差役,在城内四处宣传,消息迅速传遍全州。
原本紧张的大户们得知情况后,有的甚至躲藏起来,但听闻此信,立刻振作精神,准备应对。
不久,城中局势稳定下来,陈文昭在府衙与各大户商讨筹措钱粮事宜。
西城门外,徐悟锋面对董平,面无表情。
董平被捆得严严实实,刚遭杨林痛殴,脸庞青紫交错,浑身狼狈不堪。
董平早已没了胆量,见到徐悟锋便急忙求饶:“久仰梁山好汉义薄云天,我之前在扈家庄时做错事,现已知悔过。”他低头恳切地说,“若寨主不嫌弃,我愿意加入梁山,从此效忠,绝无二话!”
徐悟锋听罢,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失望。
这便是号称双枪将的董平吗?
若董平能更刚毅些,他或许还会对其另眼相看,但眼前这般畏首畏尾的模样,却令他连连摇头。
旁边李逵按捺不住,怒斥道:“你这胆小如鼠的东西,早该在扈家庄投降,如今落在我们手里,反倒来求饶了。”
“像你这样贪生怕死的人,若让你上了山,岂不是坏了我们梁山的名声?”
徐悟锋转头对扈三娘说道:“三娘,这个人就交由你处理,杀或放,我都无异议。”
“多谢徐寨主!”
扈三娘咬紧牙关,瞪着董平骂道:“你这奸贼,当日火烧我家扈家庄时,可曾想过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