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造船厂依旧忙碌非凡。相较城外军营,这里的工作更具挑战性。吴军突袭后,百姓抓住机会扩建造船厂,但这一工程耗时颇长。同时,魏军也需要时间造船以进攻山阴城。因此,城内造船厂始终处于高强度运转状态,实行三班轮制,每两时辰轮换一组工人。然而,每组人员中,总会有人参与新型战舰的制造。恢复造船厂固然紧迫,打造新式战舰同样重要。唯有具备抗衡吴军战船的实力,才能守护浔漓城。仅依赖城外的防御工事,难以阻挡吴军攻势。毕竟,攻城器械的射程无法完全覆盖江面中央区域。
吴军一旦靠近城池另一侧,城外的攻伐器械便无用武之地,只能干瞪眼。但赵云在外布置的防御并非孤注一掷,后续计划是在城内囤积更多便于移动的攻伐器具。这类装备虽射程有限,却胜在隐蔽性佳,闲置时可藏于别处,战时随时调用。
经历此次突袭后,浔漓城对造船厂的关注更甚从前。不仅需扩建新厂,更要确保其坚固,足以抵御吴军战船侵袭。要做到这一点,所需资源庞大,即便赵云从建业城带来不少补给,仍显不足。然而当前最紧迫的是推进造船厂建设,保障新型战船生产即可。新厂无需急于全面完工,若全心投入此项目,再次遭袭时,浔漓城恐难以招架。
唯有魏军夺得新型战船,并向吴军发起攻势,无论最终胜负,只要战争结束,浔漓城百姓便可重获平静。若非之前事件,百姓或盼吴军驱逐魏军;如今他们反而希望魏军获胜,对吴军已彻底失望。即便如此,他们对吴国仍有期待,毕竟他们是吴地子民,吴国仍是他们的祖国。可惜吴国无力庇护他们,这让百姓既失望又无奈。如今的吴国,在魏国面前显得弱势,甚至动用些不上台面的手段。若只是毁掉战船,百姓对吴军的不满或许不会如此强晚。
吴军此次不仅攻占了浔漓城,还将城中的造船厂彻底毁掉。这无疑是给浔漓城带来了沉重打击,因为这座造船厂是城内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大多数百姓的生活依赖于此。
尽管近年来造船业有所衰退,但每次开工仍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可观的收入。浔漓城的民众本以为吴国会顾及这一点,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吴军在进攻时毫无顾忌地破坏了这一重要设施。
因此,浔漓城的民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对吴国的信任已经荡然无存。即便日后吴国成功夺回此地,也难以恢复往日的民心所向。
然而,这一前提是吴国必须重新掌控浔漓城。
目前,庞统与曾管事正轮流监管造船厂的建设进展。新建造船厂的部分结构已初具雏形,预计不久即可完工。根据他们的计划,首先需完成五个核心区域,然后集中力量打造战船,剩余工作交由少数非直接参与建造任务的人员负责。
一旦五个区域建成,就能同步生产五艘新型战船。之所以优先建设这些区域,是因为利用了旧造船厂的原址进行修复。虽然厂房被毁,但场地本身受损有限,只需重新搭建即可。
这也解释了为何可以边建厂房边造船。原来的造船地点仍在,仅是失去了建筑外壳,而多数工具已在危机中得以保存。因此,对造船工作的影响并不算大。只是缺少厂房后,强晚的日照使工人容易中暑,好在采取了轮班制,避免了过度疲劳。
采用轮班制虽减少了单次作业的人手,却提高了整体效率。若全员同时工作,反而可能因协调问题降低实际产出。
当前,每一丝人力都被充分利用,不容许任何浪费。
翌日清晨,辰时。
浔漓城外,赵云已开始指挥魏军士兵筹备攻伐器械,物资也陆续从城内运出,整齐堆放于营地。这些物资皆为预制零件,每种均有序摆放。魏军士兵依任务领取相应物资进行组装。
因器械多用木材,每组均配置多人。赵云将士兵分为十组,每组设后勤与组装两小组。后勤组负责运送零件,组装组则在原地待命装配。此次搭建需稳固基础,后勤组还需协助打地基,任务繁重。赵云穿梭各组,确保工作高效推进。
与此同时,浔漓城内,庞统与曾管事正带领百姓与士兵建造造船厂及新战舰。对魏军将士来说,尽快完成任务即可攻下山阴城、结束战事返乡。久滞于此,思乡之情愈发浓晚,士兵们士气高涨,百姓亦全力配合,盼他们早日归家。庞统虽明此情,仍默默指挥众人按计划行事。
城内外皆为战事忙碌,而建业城中的曹晚却觉乏味。
建业城已停留许久,如今这里重现往日繁华。魏军逐渐融入当地生活,许多士兵闲暇时换上便装,在城中漫步。但因随时可能接到命令,他们不敢肆意饮酒,以免触犯军规受罚。
随着在建业城时间推移,部分士兵渐生懈怠。好在近日陆续有部队朝周边未降之城发起新攻势,这是令曹晚略感乏味之事。
大江南北形势截然不同,吴国多数城池递交降书,仅少数仍在积极备战。趁浔漓城尚无法快速造出大批战船,曹晚意图攻占更多吴国城池,为浔漓提供资源支持。浔漓所需资源庞大,仅靠现有积蓄难以持久。此前攻城掠地所得物资,大多已用于战船建造,几乎耗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