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魏军将士挣扎游向岸边。
吴军见状搭箭齐射水面。
数轮箭雨过后,江面弥漫出淡淡的血腥气息。
尽管身中箭矢,仍有部分魏军士兵顽强向岸边游去。
然而,中箭使得不少将士速度大减。
重伤的魏军士兵游不了多远便力竭沉入江底,吴军战船停止了箭雨攻势,只见仍有大量魏军向岸边游来。
吴军战船上已有士兵跃入水中,朝魏军快速游去。
很快,所有魏军被吴军尽数清除。趁着夜色,吴军士兵奋力游向岸边,在登岸前洗净身上的血腥味。随后他们缓慢接近魏军营地,在营地附近停驻,准备总攻。
江水渐染成血色,魏军闻到隐隐血腥气,所有人愈发愤慨,却无人越雷池一步,无一人擅动。
甘宁的副将面色凝重,但吴军仍未抵达有效射程。众人愤怒地注视着驶来的吴军战船。
双方终于进入彼此射程,攻势瞬间展开。吴军战船上,士兵齐发攻击,巨石与箭矢如流星般飞出。近岸战船更从两侧发射巨型弩箭。
魏军营地亦反击激晚,燃烧的火石与火箭呼啸而出,直逼吴军战船。
战船逼近登陆点时,因空间限制,巨石耗尽,但魏军营地已被打得千疮百孔。吴军战船虽受损,尚未倾覆,只能改以箭矢压制敌方。
见吴军失去巨石支援,潜伏的吴军将士发起冲锋。虽前十艘战船仅五百人下水,但其他五艘战船除诸葛诞所乘外,其余四艘各派出千人。
尽管诸葛诞未派遣兵力出击,齐熊仍受命率部行动。此刻良机已至,齐熊遂率九千人突入魏军营寨。猝然遭袭,魏军一时慌乱无措。虽防线稳固,却因突袭未能及时反应。
齐熊骁勇善战,其麾下吴军亦无所畏惧,全力冲锋。面对九千吴军的猛晚攻势,魏军防线迅速崩溃。齐熊率部深入敌营,肆意屠戮魏军士卒。
甘宁见侧翼被突破,急忙调集残兵试图阻挡。然而齐熊所部气势如虹,即便以勇猛着称的魏军亦难以招架。战局不利,甘宁虽心有不甘,无奈无主将坐镇,局势难挽。
于是甘宁召集残部,向建业方向撤退。魏军虽不愿败退,但缺乏统帅指挥,战力大减。吴军早有准备,魏军仓促应对徒增伤亡。甘宁果断下令撤军。
见魏军撤退,齐熊即令吴军追击。然而当魏军远离渡溘城后,齐熊停止了追击。“穷寇莫追”,他深知不可逼得太紧。况且尚有要事待办。齐熊率军返回营地,诸葛诞正指挥吴军清理战场。
渡溘城经历此番激战,民众尽皆知晓。夜袭之举令不少百姓对吴国印象恶化。
正面交锋失利,只能采用夜袭策略,这显然缺乏大国应有的风度。
然而,成王败寇,如今渡溘城再次落入吴国手中。
即便百姓心中有所不满,也都不敢表露出来。
半个时辰后,吴国将士在整理完毕的营地稍作休整,随即登上了战船。
接着,吴军的十五艘战船继续向下游的浔漓城进发。
待吴军战船离去,渡溘城的百姓才渐渐靠近营地,此时营地空无一人,却整洁如新。
目睹此景,百姓意识到吴军可能很快会卷土重来。
于是,众人迅速返回渡溘城,召集他人商议对策。
许多人认为政权更替与己无关,只求免受战火之苦。若吴国因投降之事加害,他们宁愿一搏。
渡溘城是他们的根基,若在此无法生存,迁至他处亦难有保障。
若吴国断绝生路,那就誓死反抗。
不久,大多数百姓达成共识。
于是,众人恢复日常作息,仿佛魏军与吴军的纷争与己无关。
顺流而下的吴军,距离浔漓城渐近。
两小时后,吴军抵达浔漓城。
诸葛诞立即指挥十五艘战船前往造船码头。
浔漓城的百姓见到挂着吴国旗帜的战船,无不陷入恐慌。
有人匆忙赶往造船厂,将这一情况通知给驻扎在此的魏军将士。
为何魏军多在造船厂?为加快造船进度,所有将士均在此协助工人。
除少数负责城内治安及城墙守备外,其余皆聚集于此。
因此,造船厂的魏军听闻消息,尽皆震惊。
此时曹仁不在,最具备发言权的当属他的副将。
曹仁的副将此刻正陷入沉思。吴军带来了十五艘战船,这意味着吴国此次调动了相当规模的兵力。若每艘战船配两千人,这里就有三万吴军战士。
而浔漓城内魏军总数不足六千人。面对如此悬殊的人数对比,即便地势再有利,被攻破也只是时间问题。更糟的是,当前多数魏军士兵正在造船厂协助制造战船。
更重要的是,以城内现有的防御力量,根本难以应对吴军的战船攻势。若选择抵抗,留在城中的所有魏军都将面临死亡;但若放弃抵抗,又会损害魏军的威名。
于是曹仁的副将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然而不久后,他毅然作出决定。
“召集所有人,我们准备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