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157章 试用钢绳,五眼转铳(三)

这边,朱有建却仿若未闻众人的惊愕,他神色冷峻,稳步朝着那两匹惨死的马走去。

每一步都沉稳有力,仿佛脚下的土地都为之震颤。

待走到马头旁,他缓缓蹲下身子,目光如炬,紧紧盯着那触目惊心的创面。

只见马头的创面竟出奇地平整,椎骨的断口处并非处于关节部位,而是硬生生地在骨头本体上被齐齐切断。

鲜血早已将周边浸染,使得整个断口平面一片模糊,可即便如此,朱有建还是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一眼就看出那断口如同被锋利的刀切过一般,齐整利落,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

他微微伸出右手,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断口处,缓缓摩挲起来。

指尖在那粗糙的骨面上划过,却并未感受到丝毫肌肉扭曲所带来的凹凸不平之感。

朱有建的脸上渐渐浮现出一抹满意之色,他轻轻点了点头。

随即抬起头,目光扫向方正化,声音沉稳而又透着几分威严地问道:

“方卿,骑兵全速奔跑之时,速度与这两匹马相较如何?”

方正化此时仿若还深陷在那惊涛骇浪般的震惊漩涡之中,难以自拔。

他眼神游离,目光呆滞地望着前方,嘴巴机械地开合着,说话都不利索了:

“比……比之快上许……许多,啊?圣上,它们速度实在无法与战马相提并论!”

那语调里满是惊惶与无措,显然还没完全回过味儿来。

朱有建神色凝重,微微颔首,而后稳步迈向那根静静悬于半空、看似毫不起眼却暗藏玄机的钢丝绳。

他的目光如同鹰眼一般锐利,一寸一寸地扫过钢丝绳的每一处。令

人惊奇的是,钢丝绳上竟不见一丝血珠残留,这意味着在刚刚那场惊心动魄的“试验”中,它切割目标时顺滑无比,没有遭遇丝毫阻滞。

朱有建眉头微皱,伸出手,修长的手指在钢丝绳与马头的接触部位反复摩挲,触感之下,同样没有发现任何肉沫残留,这越发证实了他心中的猜想。

刹那间,前世那段尘封已久却刻骨铭心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他忆起曾在新闻里看到过的惨烈一幕:

有人骑着自行车悠然自得地穿梭在街头巷尾,怎料,天空中一根纤细的风筝线如夺命镰刀般悄然垂下,骑车之人毫无防备,瞬间脖颈被割开,鲜血喷涌而出,当场毙命。

那血腥的场景让朱有建不寒而栗,同时也让他意识到,倘若将这钢丝绳制作成直径仅有一毫米,且还能保证其坚韧不断,那它所能爆发出的威力,简直不敢想象,绝对会比今日所见更加可怕。

朱有建的目光又投向两匹马倒下的方向,脑海中快速推算着。

只见两匹马几乎是沿着一条直线狂奔过去,而那根钢丝绳,竟然连一道细微的划痕都没有留下,这清楚地表明,它锋利到连马带人都能如切豆腐般平滑切过。

不过,朱有建心里也犯起了嘀咕:它究竟能一次性“处理”多少匹马呢?

虽说暂时没有答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只要多铺设几道钢丝绳,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死亡防线”,定能让来犯之敌望而却步。

再看这两匹马,虽说速度相对较慢,可即便如此,在被钢丝绳“斩首”之前,依然挣扎着跑出去了十几米。

朱有建深知,战场上的战马那可是风驰电掣,速度只会更快,保守估计,至少能达到五十米的冲刺距离。

既然如此,不妨就按照一百米的间距来排布钢丝绳,多排几道总归是有益无害。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朱有建转头看向王承恩,神色冷峻,语气坚定地口述道:

“于关隘开阔之地,设置钢丝绳十道,高度务必控制在五尺左右,间距设定为七十步。

钢丝绳的两端,要设置坚固的绞索,牢牢固定在半尺粗的铁柱桩上,铁柱桩一定要尽量深埋地下,确保万无一失,稳稳固定死。

此外,每十步需设立一根支撑桩,全部用铁丝紧紧固定。”

说完,他停顿片刻,又陷入沉思,片刻后再次开口:

“在十道钢丝绳之后,大面积散布地雷,纵深绵延五里。关上安排二百人,专门负责将‘仁慈弹’投掷到敌人后方,同时,派遣伏兵,以散骑之姿隐匿于地雷区之外。暂且就先这么安排!”

每一个字从他口中吐出,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在场众人无不屏气敛息,深知一场大战的布局已然在圣上心头发酵成熟。

王承恩不愧是久侍御前的太监,手中毛笔如灵动游蛇,在纸面飞速游走,沙沙作响,眨眼间便将朱有建的每一道指令精准记录下来。

写完后,他轻轻搁下毛笔,小心翼翼地将纸张拿起,凑近嘴边轻轻吹气,助其快速晾干,随后利落地折叠好,稳稳放入袖笼之中,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尽显干练。

一旁的方正化却仿若置身于一场云山雾罩的迷局之中,听得是目瞪口呆,整个人都傻了眼。

这些日子以来,他仿若一只惊弓之鸟,一直龟缩在御马监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对外界的消息全然不闻不问。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