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2章 穿越崇祯,末世危局(二)

崇祯皇帝原本有些疲惫、黯淡的目光,瞬间锐利如鹰隼,紧紧地看向那御史,心中不禁暗暗赞赏其胆识与见识,可这嘴边的话,却好似被现实的枷锁牵绊住了。

他微微皱眉,略作沉吟,嘴上才道:

“李卿所言虽有理,可当下这局势,贼寇旦夕即至,眼巴前儿的威胁迫在眉睫,哪有这等闲暇去细细甄别、迅速揪出贪腐之人?时间不等人呐!”

言罢,他轻轻叹了口气,眼中流露出无奈与惋惜,仿若一只被困住的猛兽,空有雄心壮志,却被这错综复杂的困境束缚住了手脚。

就在这剑拔弩张、局势胶着之际,一直如同隐匿在黑暗中的毒蛇般沉默不语的东厂提督曹化淳,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缓缓上前。

他尖着那刺耳的嗓子,阴阳怪气地说道:

“圣上,老奴在这东厂多年,手下的番子各个都是能征善战、火眼金睛的好手。老奴愿率东厂番子彻查贪腐之事,定不叫一个贪官污吏从咱的眼皮子底下溜走!”

说罢,他那狭长的眼睛微微眯起,眼中寒光一闪,仿若两把利刃,冷冷地扫过阶下的群臣。

这一眼,直看得不少大臣心头猛地一寒,仿佛被一只冰冷的手握住了心脏,忍不住暗自揣测:这曹化淳又要借机铲除异己,在朝堂上排除那些与他作对的人了。

崇祯皇帝本就被这内忧外患搅得心烦意乱,脑袋仿若要炸开一般,听了曹化淳的话,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语气中满是疲惫与无奈:

“此事稍后再议。如今这贼寇都快打到家门口了,还是先议出兵之策,解了这燃眉之急才是当务之急!”

然而,群臣并未因此停下争论,反而愈演愈烈,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就在众人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之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骚乱声,仿若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颗巨石,瞬间打破了这紧张的氛围。

紧接着,一名小太监慌慌张张、跌跌撞撞地匆匆跑入大殿,他脸色惨白如纸,毫无血色,气息急促地喊道:

“陛下,大事不好了!城外有大批流民聚众闹事,他们声言要朝廷开仓放粮,否则就要冲击京城,这……这可如何是好啊!”

崇祯皇帝听闻此言,仿若被一道惊雷击中,整个人霍然起身,那明黄龙袍的下摆仿若烈烈旌旗,随风猎猎飘动。

他双目圆睁,怒不可遏地嘶吼道:

“什么?这还了得!”

这声音仿若洪钟炸响,震得殿内的空气都嗡嗡作响。

一时间,朝堂之上仿若炸开了锅,本就嘈杂的议论声瞬间拔高了几个调门,更是乱成了一锅毫无头绪的热粥。

大臣们仿若热锅上的蚂蚁,有的惊慌失措,脸色惨白如纸,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有的则大声叫嚷着,涨红了脸,声嘶力竭地主张派兵镇压,好似只要出兵,就能立刻将这棘手的难题解决。

崇祯皇帝望着这混乱不堪、仿若末世狂欢的场面,心中满是悲凉,仿若被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

他心里清楚得很,这大明的江山,历经数百年风雨,如今在这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已是摇摇欲坠,仿若狂风中的烛火,随时都可能熄灭。

可他身为帝王,承载着祖宗的基业,背负着天下的期许,决不能轻易言弃。

“都住口!”

他仿若一头被逼至绝境的雄狮,发出一声怒吼,那雄浑的声音仿若带着千钧之力,瞬间让大殿安静了下来,只剩下众人急促的呼吸声。

“传朕旨意,先开仓放粮安抚流民,再议出兵勤王之事。众卿家务必同心协力,若有懈怠推诿者,定斩不饶!”

他的声音坚定有力,仿若在这混沌的世界里划出一道曙光,试图穿透阴霾,为这濒危的大明寻得一丝生机。

尽管他的眼神中仍透着深深的忧虑与无奈,但那帝王的威严,却在这一刻展露无遗。

群臣整齐划一地齐声高呼:

“遵旨!”

那声音在空旷的金銮殿内回荡,余音袅袅。

然而,这看似整齐划一的呼声里,究竟藏着几分对陛下的真心拥护,又有几分是迫于皇威的敷衍了事,或许只有他们各自心底的那杆秤才知晓。

待众人鱼贯退下,原本喧嚣的大殿瞬间变得空荡荡的,仿佛一座被遗弃的空城。

崇祯皇帝独自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四周的空气仿若都凝固了,透着丝丝寒意。

此时,殿外的寒风仿若一头凶猛的野兽,呼啸着,咆哮着,肆意地拍打着殿门,发出“呜呜”的声响。

崇祯皇帝听着这如泣如诉的风声,心中五味杂陈,各种情绪如潮水般翻涌。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这波谲云诡的乱世江湖之中,权谋之术、赫赫武功,都好似那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终究无法真正拯救这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

可他身为帝王,肩负着祖宗的基业与天下苍生的福祉,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他也绝不能退缩,必须拼死一搏,为这行将覆灭的王朝做最后的挣扎。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