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领兵击溃王左挂部起义队伍后,立即快马向杨鹤报捷,告知王左挂等人率军投降,并请示如何安置一众投降贼寇。
杨鹤收到洪承畴的捷报后,大为欣喜,王左挂等人的投降,让他看到了“招抚之策”的曙光。
他立即回信给洪承畴,让洪承畴率军北山绥德,将投降的王左挂等人,安置于绥德卫所,寻机围剿秦义军。
杨鹤还在书信中告知洪承畴,他将亲自率领七千边军前来延安府,与洪承畴共同围剿秦义军。
在秦义军出黄龙山的这段时间,杨鹤让各部全力筹备钱粮,并从边镇卫所中,抽调兵丁数千。
他本是打算亲自率兵,逼迫秦义军投降的。
没想到洪承畴大胜王左挂部反贼,如此正好两部夹击秦义军,更有把握逼迫秦义军投降。
让杨鹤没想到的是,王嘉胤率军经米脂、子洲、定安等县南下,进入延安府安塞、保安等县,收拢当地零散的义军、贼寇等,很快达两三万之众。
而且,王嘉胤率众大张旗鼓的打粮,克城杀官,还有兵围延安府城的动作。
于是,杨鹤优先对王嘉胤部反贼展开围剿。
更让杨鹤没想到的是,王嘉胤部反贼,其主力作战勇猛,且拥有骑兵七八百,比起明军边军精锐,也不遑多让。
杨鹤率军与王嘉胤战了一场,虽然双方都损兵五六百人,但王嘉胤部众数万,士气更甚。
无奈之下,杨鹤急令洪承畴率军支援,两路围剿王嘉胤。
半月间,王嘉胤率军与明军交战数场,虽先后斩杀明军两三千人,但王嘉胤也折损好几千人,且部众逃散过万,士气低迷。
王嘉胤只得暂时放下联络各部义军会盟的想法,率军万余连夜向北撤逃。
杨鹤和洪承畴率军追至绥德,被王嘉胤的骑兵突袭一阵,伤亡数百人。
“杨督臣,不能再追了!”洪承畴向杨鹤进言。
杨鹤皱眉看向洪承畴,有些不满:“洪参政,王嘉胤部反贼士气低迷,正是乘胜追击的时候,如何言退?”
这话在洪承畴听来,完全是个外行人之言。
他拱手回道:“督臣,王嘉胤部虽士气受损,然主力尚存,若追击过甚,有遭遇埋伏的可能不说,还可能将其逼得殊死一搏!”
杨鹤闻言,觉得有道理,随即带着询问口吻说道:“那我军缓缓追击?另书信一封榆林卫,让榆林卫出兵夹击王嘉胤?”
“不可!”洪承畴果断否决,并给出解释:“督臣,我军敢战之士折损大半,剩余兵马难堪大用。再说榆林卫,因欠饷多时,军中早已怨声载道,之前还有总兵吴自勉和巡抚张梦鲸镇着,如今两人都不在榆林卫,冒然调动,必生变故!”
杨鹤闻言,满脸不甘:“如此良机,难道就这么看着王嘉胤这股反贼逃之夭夭?”
洪承畴也是满脸愁容,略微思忖后说道:“督臣,王嘉胤部反贼已经属于马军,转移速度快,其主力多是官军逃卒,人人敢战,还有七八百骑兵,之前几战,根本没有伤到王嘉胤的筋骨,即便榆林卫与我们形成夹击,也难以将之剿灭。”
“唉~!”杨鹤长叹一声,忍不住感叹道:“如此下去,要何时才能让陕西安定下来?我恐有负圣上所望啊!”
他对兵事的了解,远远不及洪承畴,既然洪承畴都这般说了,那就是真的不能继续追击王嘉胤了。
只是,如此良机都抓不住,陕西民乱不知要到何时才能平定。
崇祯皇帝又是个心急的,他今年在任若无作为,问罪是必然。
见杨鹤如此,洪承畴迟疑过后,开口说道:“督臣,听闻京畿已经解除危机,不若上书陛下,请求将陕西主将领兵回陕,届时以边镇精兵全力围剿反贼,定可快速平定陕西之乱局!”
杨鹤闭上眼睛,手揉捏着眉心:“洪参政,陕西之乱的根源,在于大部分百姓都是佃农,既无存粮,也无余钱,故而挺不过灾年,只要朝廷拨下足够的钱粮,我自有办法在一年之内安定军民,然后挖渠引水、打井造坝抗旱,只要地里长出粮食,军民自然安稳了!”
“督臣之法,可治根源,实属良策!”洪承畴先是赞了一句,然后话锋一转:“然,督臣也知道,国库早已入不敷出,天启朝阉党固然可恨,可收刮的钱财,大部分会送入内帑,先帝精打细算的调度,才堪堪支用各方,当今圣上偏信东林,乃亡……”
“洪参政慎言!!!”杨鹤开口打断。
“下官失言!”洪承畴连忙认错,然后继续说道:“督臣,朝廷是不会有多少钱粮拨下来的,不如改变策略,以剿坚抚,先剿后抚。如此,督臣任上既有功绩,又不负圣上所托,他日重回朝廷,再想办法劝圣上给陕西调拨钱粮!”
杨鹤深深的看了一眼洪承畴,又低眉沉思片刻,然后开口说道:“洪参政,用兵需耗国力,杀民亦损国力,两项相加,便是败坏国运,本督不会如此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