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金坛县,有一片连绵起伏的青山,名叫茅山。山脚下散落着几个村落,村里的人祖祖辈辈都以种茶为生。在这些茶农里,有个姓王的老汉,大伙儿都叫他王老根。王老根六十多岁,一辈子跟茶叶打交道,皮肤晒得像老树皮,一双手满是厚茧,但他炒出来的茶,却是十里八乡公认的头一份。
王老根没儿没女,老伴前些年也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守着祖上传下来的几亩薄田和一栋老屋。他为人老实巴交,不爱说话,每天天不亮就背着竹篓上山,采最新鲜的嫩芽,然后回家精心炒制。他的日子就像他泡的茶,初尝有些苦涩,但细细品来,却有一股回甘的清香。
这年春天,雨水特别勤,茅山上的茶树长得格外油绿。王老根心里高兴,每天起得更早了。一天,他为了采一丛长在悬崖边上的野茶,脚下一滑,滚进了一个他从没去过的山坳里。这一滚,摔得他头昏眼花,竹篓里的茶叶也撒了一地。他挣扎着坐起来,揉着腰,却看见不远处的泥土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在闪着微光。
王老根好奇地爬过去,用手扒开湿润的泥土,发现那是一个陶壶。这壶不大,颜色是朴素的土褐色,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壶身摸上去温润如玉,最奇特的是,壶身上刻着一个模糊的人像。那人像长须飘飘,手持茶盏,神情飘逸,仿佛不是刻上去的,而是天然生长在陶土里的一般。王老根虽然是个粗人,但也觉得这壶不一般,便小心翼翼地擦干净,放进竹篓,一瘸一拐地回家了。
回到家,王老根累得够呛,口干舌燥,便想泡壶茶解解乏。他随手从茶篓里抓了一把今天刚采的“明前茶”,放进新捡回来的陶壶里,冲上开水。水汽氤氲中,一股奇异的香气飘了出来,比他平时炒的茶香了何止十倍!他端起茶杯,刚喝一口,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茶汤,入口甘甜,顺滑如丝,一股暖流从喉咙一直涌到心底,浑身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更让他惊奇的是,他明明只放了一小撮茶叶,可壶里的茶叶却好像源源不断,泡了一壶又一壶,味道依旧浓郁。等到他喝足了,想把茶叶倒出来时,才发现壶里比他当初放进去的,多出了一片完整的、嫩绿的茶叶。那片茶叶的形状,竟和壶身上刻的那个仙人手里的茶盏一模一样。
王老根心里“咯噔”一下,他明白了,这是捡到宝贝了!他看着壶身上的仙人像,恍然大悟:“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茶仙?”
从那天起,王老根的生活就变了。他依旧每天上山采茶,但心里多了一份盼头。回到家,他不再用那些粗瓷大碗,而是郑重其事地捧出这个“茶仙壶”。每次煮茶,壶里都会自动多出一片仙茶,让普通的茶汤变得无上甘醇。王老根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硬朗,原本花白的头发,竟还返黑了几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了不少。村里人见了他,都说他越活越年轻,问他吃了什么灵丹妙药。王老根只是憨厚地笑笑,摆摆手说:“哪有什么妙药,就是咱们山里的茶水养人。”
他没敢把茶仙壶的秘密告诉任何人。这是他的缘分,也是他的念想。每天晚上,他都会把壶擦得干干净净,放在床头,就像有个老伙计陪着他。他觉得,这壶里的茶仙,懂他的寂寞,也懂他对茶的那份痴心。
日子久了,王老根泡出的神仙茶,香味还是飘了出去。毕竟,好东西是藏不住的。一天,县里的张员外派人上门来了。这张员外是金坛县的首富,家财万贯,田产无数,就是有个毛病,爱附庸风雅,尤其喜欢搜罗各种奇珍异宝。
来的是张员外的管家,一脸精明相。他一进门就直奔主题,说:“王老汉,我们员外听说你最近得了个宝贝茶壶,泡出来的茶非同凡响。员外想出三百两银子,买下你的壶。”
三百两!王老根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他心里怦怦直跳,手都有些发抖。但他看了看床头那个朴素的陶壶,摇了摇头:“管家,这壶是我在山里捡的,不值什么钱,就不卖了。”
管家脸色一沉:“王老汉,你别不识抬举!我们员外看得上你的破壶,是你的福气!三百两,够你买下半座山了!”
王老根还是那句话:“不卖,给多少钱都不卖。”
管家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悻悻地走了。王老根知道,这事没完。果然,过了几天,县太爷的差役也来了。这次不是买,而是“借”。县太爷说,府上来了贵客,想借这个神壶去撑撑场面,用完就还。
王老根一个平头百姓,哪里敢得罪官府?他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但还是把壶擦了又擦,千叮咛万嘱咐地交给了差役。他心里默念着:“茶仙啊茶仙,您可千万要平平安安回来啊。”
三天后,壶还回来了。王老根迫不及待地烧水,放上茶叶,冲泡。可这一次,壶里飘出的,只有普通茶叶的清香,再也没有那股沁人心脾的异香了。他喝了一口,茶汤寡淡,和以前用别的壶泡的没什么两样。他心里一沉,赶紧把茶叶倒出来,数了又数,不多不少,就是他放进去的那些,一片仙茶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