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回到指挥中心时,平板上的时间显示凌晨两点十七分。她没有坐下,而是站在主控台前,手指划过屏幕,调出科研团队刚刚上传的最终版检测报告。文件标题下方标注着“X-0982”和“仅限双人访问”的权限标识。她输入密码,逐页翻阅。
前三页是基础参数对比,联盟现有系统在响应速度、能耗控制与资源调度效率上全面落后。第四页开始呈现架构分析,结论明确:对方的技术路径不属于当前主流人工智能体系。它不依赖训练集迭代,也不通过神经网络堆叠提升性能,而是以某种接近人类直觉的方式做出决策。
她停下翻页的手指,目光落在第五页末尾的一行备注上:“该系统的初始启动条件异常简单,仅需一组模糊的行为偏好数据即可激活学习模块。”
这不对劲。
正常的技术产品上线,首要目标是稳定运行。而这款设备从第一刻起就在收集用户习惯,并实时调整策略。这不是销售,是筛选。
她合上平板,转向通讯面板,按下预设频道。五秒后,调查小组的六名成员陆续进入会议室画面。他们穿着便装,神情清醒,但眼底有掩饰不住的疲惫。这种深夜召集并不罕见,可这一次的任务背景空白得让人不安。
“新产品的事,你们已经知道了。”她的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坐直了身体,“现在我要你们做三件事。”
她将平板连接投影,屏幕上出现三项指令:
一、追踪高精度微型模组供应链,重点排查过去三个月内流出的定制化芯片订单;
二、筛查城南工业区用电量连续超过阈值的私人实验场所;
三、梳理近期在主流电商平台集中铺货的新注册商户,记录其物流发货地与支付结算账户。
“这些方向太宽。”一名成员开口,“我们没具体企业名称,也没技术来源线索,光靠用电量或商户注册信息,查下去至少要两周。”
“那就缩短到三天。”林晚说,“我不是让你们找到源头,是逼它露出破绽。任何新技术落地,都需要支撑链条。工厂、仓储、运输、资金流——只要动,就会留下痕迹。”
另一人皱眉:“可如果他们用离岸公司操作呢?或者伪装成普通电子配件分销?”
“那就查资金流向。”她说,“每一笔异常转账都有规律。我只要你们建立追踪档案,A档管物理链路,B档抓数字痕迹,C档盯人际关联。每六小时汇总一次初步发现。”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盯着屏幕反复咀嚼任务内容。林晚没有催促,而是缓缓抬起视线,逐一扫过每个人的面孔。她在等待,也在观察。
当她的目光停在左侧第二位成员身上时,眼神微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那人叫陈远,曾参与过一次失败的反情报行动。那次任务中他中途退出,理由是“风险过高”。而现在,他的指尖正轻轻敲击桌面,频率紊乱,呼吸比其他人快半拍。
林晚闭了闭眼,启动“心灵洞察之镜”。
瞬间,陈远的脑海浮现出来——不是完整的画面,而是一段快速闪过的念头:“这次会不会又是虚惊一场?上次追查数据泄露,最后只抓了个外包员工改代码……真有必要动用应急通道吗?”
她睁开眼,语气不变:“我知道你们心里有疑问。我也希望这只是个普通的市场竞争事件。”
她调出一段视频,播放沙箱测试中的场景:系统在接收到一条“用户预算提升”的模拟信号后,不到一秒内重新规划了推荐策略,并主动推送高端产品组合,转化预测准确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三。
“这不是优化用户体验。”她说,“这是提前设计好了人的选择。他们在用产品教会用户怎么花钱,然后从中抽取行为模型,反向完善算法。”
她看向陈远:“如果我们现在不查,三年后所有人的消费决策都会被预判。那时候,连‘想买什么’都不是你自己决定的。”
陈远的手指停了下来。
没有人再提出异议。
林晚继续道:“我已经申请启用X级应急响应通道,绕过常规审批流程,临时开放物流、税务和工商注册数据库的交叉查询权限。你们可以调用跨部门接口,但必须遵守两条规则。”
她竖起一根手指:“第一,所有采集信息加密归档,命名格式统一为‘T+编号+类别’,不得使用真实企业或人名作为标签;第二,任何疑似关联线索,必须双重验证后再录入主追踪表。”
她顿了顿:“我会亲自审核每日简报。一旦发现进展停滞,立刻更换负责人。”
话音落下,会议桌前的气氛变了。
原本还带着些许犹豫的人,此刻全都握紧了笔,打开记录文档。怀疑仍在,但已被压进执行节奏里。
林晚看着他们依次确认任务分工,直到最后一人点击“接收指令”,她才关闭通讯面板。
大厅恢复安静,只有终端低频运转的声音持续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