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满电电池包。”孟远起身,
“一块是你们引以为傲的811三元锂,一块是我们的磷酸铁锂。"
他戴上防护手套,从箱中拿起一根手指粗的钢针。
"我建议各位后退三米。"
山田脸色微变:”孟先生,你想做什么?"
"验证一下,谁的高端,谁的一碰就碎。"
说完,就把钢针对准第一块电池包——日本最新的三元锂电池。
"等等!"
山田猛地站起,"这里是会议室,不是实验室!万一——"
话音未落,孟远手起针落。
钢针刺穿电池的瞬间,一道白光闪过。
"轰!"
火舌窜起半米高,浓烟瞬间充满半个会议室。
自动喷淋系统启动,水雾弥漫。
在场的欧美代表纷纷捂鼻后退,山田更是脸色煞白。
"这就是你们日本生产的高端电池?“孟远甩掉手套上的水珠,”现在轮到我们的了。"
第二根钢针,刺向远新的磷酸铁锂电池包。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一秒,两秒,三秒……
只有轻微的白烟飘出,没有火光,没有爆炸。
"先生们,"孟远环视会场,”当你们的孩子坐在车里,你希望他们身下是哪种电池?"
会议室陷入了死寂。
欧盟的技术官员首先开口:”孟先生,能详细介绍一下,你们的安全测试标准吗?"
山田想说什么,却被身旁的同事拉住了袖子。
这一刻,孟远知道,局面开始逆转了。
但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战斗,发生在两个月后的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年会上。
“中国提案违背了产业发展规律!”
韩国代表在台上慷慨激昂,"能量密度才是电池技术进步的唯一标准!"
台下,一家德国车企的采购总监悄悄问身旁的同事:"上次日内瓦那个针刺测试,你看了视频吗?"
"看了,挺吓人的。"
"我们用的是不是也是日本的811电池?"
"嘘……"
孟远坐在中国代表团席位上,嘴角微微上扬。
他知道,恐惧的种子已经种下。
轮到中国代表发言时,孟远没有上台,而是让一位意外的人走上讲台——
巴西国家电动汽车协会主席卡洛斯。
"各位,我想分享一个数据。“
卡洛斯说着一口带口音的英语,
”去年,巴西有3起电动车自燃事故,全部是日本的三元锂电池。而采用中国磷酸铁锂电池的2万辆电动巴士,零事故。"
"这不能说明——“山田想要打断。
"请让我说完。”卡洛斯提高音量,
“在我们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安全比续航重要一万倍!中国的标准,才是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标准!"
紧接着,沙特代表站起来:”我们支持中国提案。"
"俄罗斯支持。"
"南非支持。"
"墨西哥支持。"
一个接一个的表态,如同多米诺骨牌。
山田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他终于意识到,这不是一场技术之争,而是一场关于“谁来定义未来”的战争。
而孟远,早在半年前就开始布局了。
通过新能源合作项目,远新的电池已经装进了十几个国家的电动巴士。每一块电池,都是一张选票。
"我提议,"德国代表突然发言,"将中国提出的针刺测试,列为新增的安全测试选项。"
这是一个妥协的信号。
但对孟远来说,这已经够了。
从"完全没有话语权"到"可选标准",这是从0到1的突破。而从1到100,只是时间问题。
会后,山田拦住了孟远。
"你赢了这一局。“他的职业假笑消失了,”但别高兴太早,市场会做出选择的。"
"山田先生,“孟远拍了拍他的肩膀,”市场已经在选择了,你们只是还没看见而已。"
三个月后,美国电动汽车厂商宣布,将在中国工厂生产新的标准续航版车型,全面切换为磷酸铁锂电池。
理由只有一个:更安全。
消息传出当天,日本电池企业股价跌停。
孟远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远新工业园。
他的手机响了,是美国汽车厂商的私人号码。
"孟,我有个提议。我们一起把针刺测试,变成全球强制标准,有没有兴趣?"
孟远笑了。
当年那个只能给日本人代工的中国电池厂,如今要和美国车企一起,重新定义全球电池安全标准了。
但这还不够。他要的,是整个游戏规则的改写。
挂断电话,孟远叫来了技术总监老赵。
"老赵,准备下一步计划。"
"目标欧盟?按咱们原定的,用安全标准撬开他们的大门?"老赵有些兴奋。
“不,计划要变。”孟远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咱们捅穿了三元锂,看似只是动了日韩电池厂的奶酪。但你想想,电动车全面普及,最终会威胁到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