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台芎·天台卷》(下卷)

第五回 雾隐坡技艺精研 台芎炮制有其法

明正德年间,天台山的雾似乎更浓了,雾芎村的台芎种植已从零星移栽发展成连片的“雾芎田”。小台的儿子“幼台”,接过祖辈的药锄,将台芎的种植技艺打磨得愈发精细——他发现,台芎的苓种需选“雾隐坡北坡”的野生植株,那里的雾最浓,苓种圆硬如豆,带紫晕,种下后根茎更易长粗;红黄壤里需掺三成腐叶土,既能保水又能防酸,台芎的根须在里面,像浸在温润的玉浆里,长得更舒展。

“炮制也有讲究。”幼台对村民说,“鲜台芎切片,不能日晒,得用竹匾摊在通风的‘雾凉房’里阴干,保留那股雾润之气;若治湿热头痛,加姜汁炒;若治湿痹,加酒炒,借酒力引药入筋络。”他演示给村民看:姜汁炒过的台芎,辛香中带暖意,阴干的则清润如雾,各有侧重。

村里的老药农曾试过用蜀芎的“酒蒸法”炮制台芎,却发现台芎经蒸制后,油点瘪缩,辛香散了大半,幼台叹道:“蜀芎性燥,需酒蒸助其温通;台芎性凉,阴干最合其清润之性,强学蜀法,反失其真。”他在雾芎田边立了块石碑,刻着“三不采”:雾未散不采(怕伤其润),雨未干不采(怕带泥水),未满三年不采(怕力不足)。

此时的台芎,已能通过浙东的水运,销往宁波、绍兴等地。宁波药商来收购时,总要幼台出示“雾凉房”阴干的台芎,说:“这台芎带着天台山的雾,治咱浙东的湿,比蜀芎对路,就是得多备些,见效慢,得久服。”

第六回 湿痹妇科显其能 台芎配伍拓新途

嘉靖初年,台州府爆发“湿热痹症”,患者多是常年在水田里劳作的农夫,四肢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伴头痛身重。府医官按“蜀芎配独活”的法子治疗,部分患者却觉关节更胀,幼台建议:“用台芎配苍术、牛膝试试,台芎清湿,苍术燥湿,牛膝引药下行,更合咱这湿痹的性子。”

医官半信半疑地试了,果然见效——农夫喝了药,关节的肿胀感渐渐减轻,头痛也缓了,医官惊叹:“台芎力虽缓,却像春雨润田,能慢慢渗进筋骨,把湿邪化掉,蜀芎的燥烈反会‘锁湿’。”他将此方写入《台州医案》,称“台芎苍术汤”,成了浙东治湿痹的常用方。

台芎在妇科疾病中也渐显其长。绍兴有位妇人,经期腹痛伴头重,用蜀芎则经量过多,幼台用台芎配益母草、茯苓,台芎行气不峻,益母草活血不猛,茯苓利湿,妇人喝了,腹痛轻了,头也不沉了,感叹:“这台芎温温柔柔的,最合女人家的湿身子。”

幼台解释:“浙东妇人多湿,台芎性凉润,活血不耗血,行气不燥烈,像天台山的溪水,能流不能冲,最宜调理湿阻经痛。”他教村里的妇人做“台芎薏米粥”:台芎末、薏米、粳米同煮,既能当饭,又能祛湿调经,成了雾芎村的家常药膳。

第七回 名声渐出浙东地 医典初录台芎功

万历年间,台芎的名声顺着浙东运河,传到了杭州、苏州。杭州“回春堂”的药商,每年清明后必来雾芎村收购台芎,说:“南方梅雨季,湿头痛的人多,台芎比蜀芎走得快,老弱妇孺都能用。”苏州的医者在《吴门医案》中写道:“台芎,天台产,治湿热头痛如神,力逊蜀芎,然性缓,可久服,为南方湿病良药。”

此时的台芎,已分“头芎”“二芎”“尾芎”:根茎顶端最粗的“头芎”,油点最密,价最高;中间的“二芎”次之;末端细瘦的“尾芎”,油点疏,价最低。幼台的孙子“晚台”,在雾隐坡立了“台芎价目碑”,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浙东药商都说:“雾芎村的台芎,虽不及蜀芎金贵,却明明白白,让人放心。”

《本草纲目》编撰时,李时珍虽未亲至天台山,却在书中引《本草蒙筌》语:“台芎出天台,性稍凉,力逊于川,然宜湿热之地。”又补注:“浙东医家多用之治湿阻头痛、经痛,与蜀芎分治南北湿燥,各得其妙。”这是台芎首次被载入国家级医典,晚台将这段记载刻在祠堂的石碑上,说:“咱台芎虽不如蜀芎名气大,却也在朝廷的书里占了个字,对得起天台山的雾了。”

第八回 天台药香传后世 台芎自守本分功

清康熙年间,雾芎村的台芎种植已形成“采种—育苗—种植—炮制—外销”的完整链条。晚台的儿子“末台”,带着台芎参加“浙东药材会”,与蜀芎、抚芎同台展示——蜀芎粗壮油亮,如关西大汉;抚芎纤细清秀,似江南女子;台芎瘦长温润,像天台隐士,各有风姿。

有位北方医者见台芎瘦长,笑道:“这芎怕是营养不良?”末台不卑不亢地取来台芎汤,又取蜀芎汤,让医者品尝:“北方风寒重,蜀芎烈;南方湿热重,台芎润,各合其地,何谈营养?”医者尝后,点头叹道:“果然‘一方水土一方药’,台芎的清润,确非蜀芎能及。”

末台在《台芎种植谱》中总结:“台芎之性,在‘润’不在‘烈’;其功,在‘缓’不在‘速’;其用,在‘湿’不在‘燥’。认此本分,方得台芎真味。”他教后人:“种台芎,要像伺候天台山的雾,急不得,躁不得;用台芎,要像走天台的石阶,稳不得,快不得。”

清末民初,天台山的台芎仍在种植,只是产量远不及蜀芎、抚芎。上海开埠后,西洋药涌入,台芎的销路渐窄,却在雾芎村顽强地活着——村里的老人仍用它治湿头痛,妇人仍喝台芎薏米粥,药农仍守着“雾凉房”阴干台芎,说:“这是咱祖上传的药,不管外面多热闹,咱得留着。”

结语

台芎的故事,是一部“守本分”的草木传。它生在天台山的云雾里,认了红黄壤的瘦、雾露的润,长成瘦长的模样,练就凉润的性子,虽知“力逊于川”,却在湿热头痛、湿阻经痛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从《本草蒙筌》的初载,到《本草纲目》的引录,它的名声不大,却从未缺席;它的产量不高,却从未断绝。这告诉我们:中医药的宝库,不仅有蜀芎这样的“明星药材”,更有台芎这样的“地域守护者”,它们不争高下,只认本分,在特定的水土里,为特定的人群,默默发挥着作用。

台芎的“逊”,不是弱点,而是顺应——顺应天台山的雾,顺应浙东的湿,顺应“力缓宜久服”的特性。这种顺应,恰是中医药“天人合一”的智慧:草木不必都长成参天大树,做一棵适合当地的小草,同样值得尊敬。

赞诗

天台云雾育台芎,瘦骨伶仃带雾浓。

不与蜀芎争烈气,独随浙湿显清功。

阴干留得三分润,配伍能驱百日壅。

本草虽言其力逊,一方水土一方宗。

尾章

如今的天台山,雾隐坡的台芎田仍有零星分布,多为雾芎村的老人种植。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却总在清明前后回来,帮着采挖台芎,说:“这是爷爷传下来的,不能断。”

浙东的中药房里,台芎虽不常见,却仍有备货,标签上写着:“台芎,产于浙江天台山,性凉,味辛,治湿热头痛、湿阻经痛。”老医者开方时,遇到湿热体质的患者,仍会写上“台芎”,说:“这药温温柔柔的,像天台山的雾,适合咱南方人的湿底子。”

它或许永远不会像蜀芎那样名满天下,却在天台山的云雾里,在浙东的湿土里,在一代代雾芎村人的记忆里,守着自己的本分——就像天台山的雾,不与日月争辉,却滋养了一方草木,护佑了一方生民,这便够了。

(下卷终)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