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我掌控大明十六帝,吓坏朱元璋 第352章 最高机密的洪武遗诏,真会交出兵权吗

以灵魂之姿存在于此的朱元璋,刚飘到御书房的门口,就停了下来。

紧接着,他就转身目送建文一朝的三大武勋,齐头并进的远去。

他看着这三道齐头并进的,远离他自以为的好大孙,转投林昊的背影,当即就面露失望与愤怒的神色。

“想不到啊!”

“想不到,咱朱元璋也会有自扇巴掌的时候。”

朱元璋之所以会如此自嘲,只因为他第一次觉得,他重武轻文的治国方针有错。

或者说,他重武轻文的治国方针,在他洪武一朝并没有错,可要后世子孙一直延续下去,就是个天大的错。

徐达和常遇春他们,是自己的生死兄弟,自然会死心塌地的跟着他混。

可他们这一茬人走之后,后世子孙并没有那么大的情谊。

这些武勋二代,考虑更多的还是自身的利益!

这不,

他们已经为了自己的利益,远离他朱元璋后代,转投那权倾朝野的‘大明司马懿’了。

而这其中,最让他气愤的,还是李景隆的选择。

他看得出来,虽然徐辉祖是名义上的二代武勋之首,可真正的领头羊,却是他李景隆。

可他李景隆却为了自身的利益,带头说出不希望他林昊交出兵权的话。

李景隆是谁?

他除了是他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臣工以外,还是他朱元璋的外甥孙啊!

这么一个真正的皇亲国戚,居然带头胳膊肘往外拐?

他能不气愤,能不痛心疾首吗?

可他转念一想,又觉得这也算是人之常情。

毕竟李景隆不是李文忠,不是跟着他建立大明的亲外甥!

所谓的‘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就认不到’,也就是这么个道理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不再看他们一眼。

也就在他决绝的转过身来,面对御书房里的朱允炆和他再次认可的‘三位先生’之时,他就和这‘三位先生’站在了一条战线之上。

随着朱元璋的意念微动,他就直接穿门而过,一屁股坐在了御书房龙座之下,左边的第一把交椅。

他坐在这把徐达和徐辉祖都坐过的交椅之上,就这么看着龙椅上的朱允炆,右边的三位先生,商量怎么对付林昊。

朱元璋的眼里,朱允炆皱着眉头道:“三位先生,为何要暗示朕,支走他们?”

黄子澄淡笑道:“陛下莫要多想,因为我们接下来的谏言,确实不适合让他们知道。”

“毕竟,让他们知道了,就无异于让镇国公知道。”

朱允炆听后,当即就面露明显的不悦之色。

朱允炆皱眉道:“镇国公作为朕的老师,待我如徒也如子,作为朕的臣工,也尽心竭力,朕有什么不放心的,有什么需要隐瞒他的?”

“朕知道,你们因为镇国公行事太过霸道,这才心有抵触!”

“可是,朕绝不会瞒他!”

朱元璋听到这话,只觉得心痛得都快要滴出血来了。

“你个傻......”

朱元璋就这么恶狠狠的瞪着朱允炆,真就是想把后面的那脏话骂出口,又不忍心骂出口。

他原本以为,李景隆才是最大的‘林昊党’,却不曾想到,坐在龙椅上的人,才是最大的‘林昊党’。

想到这里,他直接就看向孝陵的方向骂了起来。

“你才是天下最大的傻子。”

“你就不该看在标儿的情分上,把皇位传给他朱允炆。”

“你怎么就不能采用‘兄终弟及’的那一套,把皇位传给老......”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又皱起了眉头。

原因无他,

只因为就洪武六年的儿子们来看,好像除了朱标之外,其他的儿子连朱允炆都不如。

老二和老三,明显不是当皇帝的料。

至于老四,更是想想都头疼。

在他看来,他的儿子之中,最不成器的就是那个,天天想方设法的逃课,一心只想混军营的朱老四!

至于其他的儿子,那更是想都不用想了。

就算不是顽劣之徒,那也是小畜生般的存在。

也就在朱元璋想到这里,并失落的连连叹气之时,方孝孺又再次开了口。

方孝孺拱手道:“陛下,您可知太祖高皇帝驾崩之前,对镇国公说了什么?”

朱允炆听后,想都不想,就直接说道:“自然是赐打皇金鞭,赐托孤大权。”

“当时,朕就在身边。”

说到这里,朱允炆又突然面露好奇之色:“除此之外,好像还给了他一道密封完好遗诏。”

“还说他如果哪天初心不在,坚持不住,就打开这道密诏。”

“但是,皇爷爷并不想那一天的到来,并不想他打开那道密诏!”

朱允炆话音一落,三人也跟着面露好奇之色。

当然,最为好奇的,还是知道自己在临终之前,会写下这道秘密遗诏,现在却不知道这道秘密遗诏内容的朱元璋。

“初心不在,坚持不住,就让他打开的遗诏。”

“但又不想这一天到来?”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又再次看向了孝陵的方向。

可是这一次,他心里想的却不是埋葬着老朱之尸的孝陵宝顶,而是供奉老朱神位的供殿。

原因无他,

只因为林昊就把那道象征着‘最高机密’的遗诏,藏在老朱的神位之后。

现在的朱元璋,自然是不论怎么想,都想不出这道遗诏里的内容。

可他却完全可以肯定,这里面的内容,一定会让他惊掉了下巴。

不仅是朱元璋这么认为,甚至就连朱允炆和黄子澄他们也这么认为。

可也正因为他们都认为,这道遗诏里的内容很了不得,却又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这才各个都面露浓烈的好奇之色。

良久之后,还是朱允炆第一个恢复平静。

他只是淡然一笑道:“皇爷爷何其精明,皇爷爷在世之时,强如恩师,不也长期被皇爷爷气得直跺脚吗?”

“所以,皇爷爷留下这道遗诏,并赋予遗诏如此苛刻的启封条件,就自然有他的道理。”

“反正,皇爷爷绝对不会害我就是了。”

说到这里,朱允炆突然就一脸严肃道:“好了,不要再擅自揣测太祖高皇帝的圣意。”

“再要随意揣测,朕可就要治你们的罪了!”

朱允炆话音一落,三人当即起身行礼。

“臣有罪,还请陛下恕罪!”

朱允炆见三人态度良好,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并重新赐座。

朱元璋看着对他如此信任的朱允炆,以及一个眼神就可以让三人如此惶恐的朱允炆,又不禁面露淡淡的欣慰之色。

也就在朱元璋刚刚面露这淡淡的欣慰之色的同时,方孝孺又继续说道:“其实,刚才臣所说的,并不是这件事情。”

“在此之前,应该是太祖高皇帝驾崩的前几天 ,还召见过镇国公一次。”

朱允炆听后,并不太当一回事。

他只是随口说道:“皇爷爷单独召见恩师,完全就是家常便饭,这不足为奇。”

“先生,你到底要说什么事情?”

方孝孺见朱允炆已经有些不耐烦,也就不再卖关子了。

方孝孺一脸严谨的说道:“太祖高皇帝驾崩的前几天,抓着镇国公的手说,要他一定要在自己驾崩之后,致力于经营海洋。”

“也就是说,一定要他造船出海,开拓海上事业!”

方孝孺话音一落,朱允炆直接就瞪大了眼睛。

朱允炆似有震惊的说道:“你说什么,朕可记得,皇爷爷是最讨厌海洋的呀!”

“当年要不是恩师的据理力争,唯一的宁波市舶司,都得被皇爷爷给关闭咯。”

“恩师数次提出造船兴海,都遭到了皇爷爷的拒绝。”

“皇爷爷怎么会在临终之前,单独召见他,要他大兴海业呢?”

朱允炆话音一落,朱元璋也再次被未来的自己给惊到了。

这一刻,他只觉得未来的自己,真就是比那林昊还要神秘。

此刻的朱元璋,是真想变成未来的自己的肚子里的蛔虫,好好的探究一番,未来的他到底都在想些什么?

“说咱固执己见,是这么回事。”

“说咱生性多疑,也是这么回事。”

“说咱杀伐果断,还是这么回事。”

“可咱,什么时候朝令夕改,什么时候想一出是一出了?”

“洪武二十几年的时候,不还绝对不让他林昊造船兴海吗?”

“怎么到了临了的时候,又非要他造船兴海呢?”

想到这里,朱元璋又不自觉的看向了孝陵的方向,还眼里尽是神秘之色。

不等朱元璋往细了思索,朱允炆又一脸严肃的问道:“方先生,既然你说是太祖高皇帝私下对郑国公的嘱托,你怎么会知道?”

“难道,你买通了......”

说到这里,朱允炆直接就看向了左边的门头柱。

当然,他那似有尖锐的目光,其实是瞄准了随侍在门头柱以外的,建文朝常侍太监,也是整个洪武一朝的常侍太监。

也就在此刻,方孝孺又赶紧解释道:“陛下别误会,臣饱读圣贤之书,又怎么会做那大逆不道之事?”

“陛下难道忘了,臣除了主管翰林之事,还兼管‘起居注’!”

方孝孺话音一落,朱允炆这才松了一口气。

‘起居注’说白了,就是帝王私史!

这样的重要交谈,记录在起居注之上,也实属正常。

可也就在朱允炆和朱元璋都如此认为之时,方孝孺又继续说道:“可是,他们的这次私谈,却并没有写进‘洪武起居注’。”

“应该说是,太祖高皇帝前脚命令臣写进起居注,后脚又让臣把这事从‘起居注’中抹去。”

方孝孺说完这话之后,在场众人又不禁好奇了起来。

当然,最为好奇的,还是来自于洪武六年的‘朱元璋之魂’!

“咱老了之后,就那么喜欢想一出是一出吗?”

“不,”

“咱绝对不是这样的人!”

“咱之所以这么做,一定有什么别的原因!”

“所有人为的不合理,之所以看似不合理,只是因为没有找到让其合理的理由。”

“可让看似不合理的这一切,变得合理的理由,又到底是什么呢?”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目光,就又不自觉的转向了孝陵所在的方向。

与此同时,他眼里的神秘之色,还比之前更加的浓烈!

依旧是不等朱元璋往细了思索,朱允炆就一脸淡然的说道:“行了,太祖高皇帝何其英明,他不想让这件事情见于史册,自然有他的道理。”

“方先生,关子卖得够多了。”

“朕还有这么多奏疏要批阅,如果没什么事的话......”

不等朱允炆把逐客令下完,方孝孺就一脸严肃的行礼一拜。

“臣要说的是,不论镇国公和太祖高皇帝怎样吵闹,他们都情比金坚。”

‘情比金坚’四个字一出,现场的人倒是不觉得有问题。

可来自于洪武六年的朱元璋之魂,在听到这四个字之后,却是恶心得不得了。

“你还大儒呢?”

“你这当世大儒的身份,怕不是买来的哟!”

“你他娘的会说话不?”

不等朱元璋气消,方孝孺就继续说道:“太祖高皇帝的遗愿,镇国公一定会完成。”

“哪怕是他一边完成,一边骂太祖高皇帝,他都会把事情给做了。”

朱元璋听到这话之后,又立即恢复了平静。

在他看来,这个曾经监管过‘洪武起居注’的家伙,确实有些道行。

他虽然没有亲眼见证林昊一边做事,一边骂老朱的场景,但也完全猜对了。

也就在朱元璋下意识的点头之时,方孝孺又继续说道:“也就是说,大船造好之后,镇国公一定会跟着出海。”

“那个时候,他一定会把兵权也还给陛下!”

方孝孺话音一落,朱允炆当即就眼前一亮,也面露还算明显的‘贪婪之色’。

除了朱允炆以外,此刻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的兵部尚书齐泰,也面露不大明显的‘贪婪之色’。

按理说,朱元璋这个‘旁观者’,不该忽略这个细节。

可他这个做梦都想让林昊交出兵权的‘魂’,却是此刻最贪婪,也最高兴的存在。

“好啊!”

“如果他在离开大明之前,交出兵权的话,那可就太好了呀!”

可他刚想到这里,又不禁眉心微皱,面露明显的担忧之色。

“可他林昊真会如方孝孺所料那般,在临走之前,交出兵权吗?”......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