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拜师修炼下山 第30章 鑫海石油化工文化园

顾倾城和陈晓阳又来到了,鑫海石油化工文化园顾倾城和陈晓阳并肩站在鑫海石油化工文化园的入口处,午后的阳光带着一丝慵懒,洒在园区标志性的、由齿轮与原油管道抽象组合而成的金属雕塑上,反射出沉稳而富有工业质感的光泽。时隔数年,故地重游,两人眼中都带着几分感慨与期待。

“还记得吗?上次来的时候,这里刚落成不久,好多设施还在调试。”陈晓阳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淡淡的、独特的石油气息,只是比起当年的工业区,如今更多了几分文化的清新。他侧过头看向顾倾城,她今天穿了一件米白色的风衣,长发被微风轻轻拂起,眼神清亮,正饶有兴致地打量着焕然一新的园区导览图。

顾倾城微微颔首,嘴角噙着一抹浅笑:“当然记得,那时候我们还是跟着厂里的老专家一起来的,听他讲那些老设备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没想到几年没来,变化这么大。”她的目光扫过导览图上新增的“石油科技探索馆”和“绿色能源未来展”,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他们随着三三两两的游客,缓步走进园区。脚下的路面由昔日的工业废渣再生材料铺设而成,既环保又充满了纪念意义。道路两旁,不再是单调的厂房和管道,取而代之的是精心设计的绿化带,其间点缀着一些小型的工业艺术品——比如用废弃阀门做成的花盆,用旧钻头拼接的小动物雕塑,趣味盎然。

“你看那边,”顾倾城伸手示意,“以前那片是老旧的储油罐区,现在改造成了‘油罐艺术中心’,听说经常会举办一些现代艺术展。”远处,几个巨大的、被涂上了绚丽色彩的储油罐静静矗立,与周围的现代化建筑相映成趣,碰撞出一种奇妙的和谐感。

陈晓阳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眼中满是赞叹:“真是没想到,冰冷的工业设施也能变得这么有温度和艺术气息。这大概就是‘文化园’的魅力所在吧,不仅仅是展示历史,更是在创造新的价值。”

他们边走边聊,穿过了展示石油开采历史的“时光长廊”,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旧工具,无声地诉说着鑫海石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艰辛历程。顾倾城在一幅描绘早期石油工人野外作业的油画前停下脚步,久久凝视,眼神中流露出对先辈们的敬意。

“那个年代的条件,真是太艰苦了。”她轻声感叹。

“是啊,”陈晓阳深有同感,“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发展。这个文化园,确实应该好好地把这些历史留存下来,让更多人了解,也让我们自己不忘初心。”

两人继续前行,前方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原来他们来到了“石油科普互动区”,一群孩子正围着一个巨大的石油勘探模型,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体验着“钻井”的乐趣。

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顾倾城和陈晓阳相视一笑。这里,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工业记忆,更孕育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新一代的启迪。阳光穿过树梢,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也照亮了这座文化园内,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与未来对话的独特魅力。他们知道,这次重游,又将成为一段难忘的记忆。

暮春时节,惠风和畅,顾倾城和陈晓阳这对老友,再次携手踏上了前往司马庄蔬菜观光园的旅程。与上一次不同,这次他们心中更多了几分熟稔的期待与重逢的喜悦。

车子刚驶入观光园外围,那片生机勃勃的绿意便迫不及待地映入眼帘,比记忆中更加浓郁葱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蔬果的清香,还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花香,深吸一口,沁人心脾,瞬间洗去了都市的喧嚣与疲惫。

“你看你看,晓阳,”顾倾城指着远处大棚外攀爬的紫色牵牛花,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上次来还没这么热闹呢,这花开得可真精神!”她今天穿了一条浅色的连衣裙,裙摆随着她轻快的步伐微微摆动,与这田园风光相得益彰。

陈晓阳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那一片望不到边际的现代化温室大棚和露天培育区,笑着回应:“是啊,季节不同,景致也不一样。听说他们最近引进了不少新品种,还有那个立体水培蔬菜,上次我们来的时候还在建设,现在估计已经可以参观了。”他手中提着一个小小的竹篮,那是准备待会儿采摘时用的。

两人沿着蜿蜒的石板小径缓缓前行,路两旁是修整得整齐划一的畦田。嫩绿的生菜像翡翠般舒展着叶片,鲜红的圣女果如玛瑙般点缀在绿叶间,饱满的黄瓜顶着嫩黄的小花,垂挂在藤蔓上,惹人喜爱。偶有辛勤的农艺师穿梭其间,细心地打理着这些“宝贝”,看到他们,还会友好地点头致意。

“还记得我们上次在这里亲手摘的小番茄吗?甜得很!”顾倾城回忆道,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当然记得,”陈晓阳也笑了,“你还说要带些种子回去自己种,结果呢?”

顾倾城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哎呀,那不是工作太忙给忘了嘛!不过这次,说什么也要多摘点回去,好好补偿一下我的胃。”

他们一边走,一边聊着天,时而驻足观察一种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蔬菜,时而被田埂边蹦跶的蚂蚱逗得开怀大笑。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也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司马庄蔬菜观光园,对于顾倾城和陈晓阳而言,早已不仅仅是一个观光游玩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可以让人放松身心、重拾童真的世外桃源,每一次的到来,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美好。

暮春时节,惠风和畅,顾倾城与陈晓阳二人,再次踏上了沧州这片厚重的土地,目的地正是捷地分洪设施景区。与寻常游客不同,他们眉宇间带着几分对水利工程的探究与对历史过往的追怀,仿佛要在这静默的堤坝与流淌的河水中,读懂一段段人与水共生的故事。

车窗外的景致渐渐从繁华都市过渡到田畴交错的乡野,空气中似乎也多了几分湿润的水汽。当“捷地分洪设施景区”的指示牌映入眼帘时,两人都微微坐直了身体。车子缓缓驶入景区,首先迎接他们的,并非想象中的宏大工程,而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垂柳依依,轻抚着堤岸,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茵茵绿草间,几只水鸟悠闲地在不远处的水面上嬉戏,一派宁静祥和。

“记得上次来,还是数年前的盛夏,汛期刚过,水势虽退,但仍能感受到几分惊心动魄。”陈晓阳望着远处蜿蜒的河道,若有所思地说道。

顾倾城轻轻颔首,目光扫过景区入口处的简介石碑:“是啊,捷地减河,这条始于明代的人工河道,数百年来默默守护着沧州乃至下游地区的安澜。每一次来,都觉得对‘水利’二字的理解更深一层。”

他们沿着新铺设的青石板路缓步前行。路两旁,不仅有精心修剪的绿化带,更有不少图文并茂的展板,详细介绍了捷地分洪设施的历史沿革、工程原理、历代修缮情况以及在防洪减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明代户部尚书张国彦主持开凿,到清代、民国时期的多次疏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整修与现代化改造,每一段文字,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都在诉说着这项工程的沧桑与伟大。

不一会儿,一座古朴的闸桥出现在眼前,这便是捷地分洪闸的核心——捷地闸。闸体虽历经风雨,有些地方已显斑驳,但那厚重的条石、坚固的结构,依然透着一股沉稳与力量。闸门之上,“捷地闸”三个大字遒劲有力,彰显着它的不凡地位。此时并非汛期,闸门紧闭,河水在闸下平缓流淌,倒映着蓝天白云,与闸上“安澜”的题字遥相呼应。

“你看这闸的设计,”陈晓阳指着闸体结构,对顾倾城说,“既有传统的水利智慧,又融入了现代的工程技术。尤其是近年来的智能化改造,让它的调控更加精准高效了。”

顾倾城走近闸边,扶着汉白玉栏杆,俯瞰着脚下的河水。她仿佛能看到,当上游洪水来临时,这里闸门缓缓升起,汹涌的洪水分流而出,沿着减河奔流入海,从而减轻了干流的压力,保护了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无数先辈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一首人与自然抗争、和谐共处的壮丽史诗。”她感慨道。

离开主闸,他们沿着河边的步道继续游览。景区内还修建了水利文化长廊、纪念亭、观景台等设施,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们在一座纪念张国彦的石碑前驻足,缅怀这位治水先贤;在刻有历代治水诗句的长廊下漫步,感受着中华水文化的博大精深。沿途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在认真阅读展板上的介绍,孩子们则在草地上追逐嬉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走累了,他们便在河边的长椅上坐下休息。春风拂面,花香阵阵,耳边是潺潺的流水声和清脆的鸟鸣声。远处,几位老人正在悠闲地垂钓,神情怡然自得。

“如今,这里不仅是重要的水利设施,也成了市民休闲观光、了解水利知识的好去处。”顾倾城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样的景区扩建,真是太好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水利、关注水利,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晓阳表示赞同:“是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过去的治水艰辛,才能更好地珍惜现在的安宁,也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的发展。捷地分洪设施景区,不仅仅是一个‘景区’,更是一个生动的水利科普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也为古老的捷地闸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顾倾城和陈晓阳站起身,准备离开。回望这片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土地,他们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对先贤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这次重游,不仅让他们欣赏到了捷地分洪设施景区扩建后的新风貌,更让他们对这项伟大工程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文化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游览,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

顾倾城与陈晓阳二人,时隔数载,竟又踏上了沧州兴济镇的土地。

马车在略显颠簸的官道上缓缓停下,车帘被一只骨节分明的手轻轻掀开。顾倾城率先探出头来,目光扫过眼前既熟悉又似乎有些陌生的镇口。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青砖黛瓦上,给这座历经风霜的小镇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混合着泥土、水汽和远处市集喧嚣的独特气息,让他不禁微微一怔,仿佛昨日重现。

“到了。”陈晓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他亦下了马车,站在顾倾城身侧,目光同样投向镇内。兴济镇依河而建,当年他们曾在此追查一桩悬案,与镇民们结下了不少渊源,也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记忆。

镇口的老槐树似乎比记忆中更加粗壮了些,枝繁叶茂,投下大片的荫凉。几个孩童正围着树追逐嬉闹,银铃般的笑声划破了午后的宁静。不远处,一位鬓发斑白的老者坐在小马扎上,眯着眼睛抽着旱烟,神情悠闲自得。看到顾倾城和陈晓阳这两个陌生的外乡人,他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皮,并未过多留意。

“没想到,一晃已是五年。”顾倾城轻声道,语气中带着几分物是人非的怅惘。他记得当年离开时,也是这样一个傍晚,镇民们夹道相送,那份情谊,至今想起仍觉温暖。

陈晓阳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既来之,则安之。先进镇找个地方落脚,再慢慢看看这兴济镇,是否还是我们记忆中的模样。”

二人并肩而行,缓步踏入镇中。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砺得光滑圆润,踩上去发出轻微的“踏踏”声。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幌子迎风招展。有卖杂货的,有开茶馆的,还有几家颇具特色的小吃铺,飘来阵阵诱人的香气。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说书先生的醒木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顾倾城的目光被街角一家布庄吸引,那布庄的门面似乎与记忆中有些不同,想来是翻新过了。而对面的那家“老王记”包子铺,依旧热气腾腾,排队的人络绎不绝,还是当年的红火景象。

“走,去尝尝老王记的包子,看看味道变了没有。”陈晓阳拉了顾倾城一把,眼中带着几分馋意。

顾倾城笑着点头,心中那份因时光流逝而生的疏离感,在这熟悉的烟火气中,渐渐消散了。他知道,这兴济镇,无论外表如何变化,那份深藏于市井巷陌间的人情味,或许才是吸引他们再次归来的真正原因。而这一次,他们又将在这里,遇到怎样的人和事呢?顾倾城与陈晓阳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期待。

最近阅读